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环境化学(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40825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王晓蓉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80728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销售的力量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陈寅恪四书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3.8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

HK$ 68.8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第二版)》
+

HK$ 90.9
《创新与创业基础》
+

HK$ 53.9
《网上支付与结算(第二版)》
+

HK$ 65.0
《果蔬加工工艺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
+

HK$ 79.7
《园艺植物育种学(张菊平)》
內容簡介:
《环境化学(第二版)》共4篇16章,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风险,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和最新研究进展。对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污染物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生物标记物和生态风险早期诊断,以及全球关注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灰霾等环境问题,均在有关章节进行详细介绍。《环境化学(第二版)》以阐明基本原理为主,注意反映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研究热点问题、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色。本次修订还补充了环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并升级为基于数字资源化的新形态教材,以方便读者更系统地理解和拓展所学知识。
目錄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化学的形成 1
1.2 环境化学的特点 2
1.3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2
1.4 环境化学发展动向 3
1.4.1 环境分析化学 3
1.4.2 水环境化学 5
1.4.3 大气污染化学 7
1.4.4 土壤环境化学 9
1.4.5 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和早期诊断 10
本章基本要求 12
思考与练习 12
第1篇 水环境化学
第2章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 15
2.1 水质概况 15
2.2 天然水的组成 16
2.2.1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16
2.2.2 水中的金属离子 16
2.2.3 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17
2.2.4 水中的营养元素 19
2.2.5 水生生物 20
2.3 天然水的性质 20
2.3.1 碳酸平衡 20
2.3.2 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23
2.3.3 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 27
2.3.4 天然水的硬度 28
本章基本要求 28
思考与练习 29
第3章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30
3.1 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30
3.1.1 天然水中各类固体的溶解度 30
3.1.2 水溶液的稳定性 36
3.2 水环境中的配位作用 40
3.2.1 天然水体中的配位作用 40
3.2.2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40
3.2.3 螯合剂NTA的配位作用 42
3.2.4 腐殖质的配位作用 46
3.2.5 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48
3.3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50
3.3.1 天然水中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 50
3.3.2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51
3.3.3 天然水体的pe-pH图 54
3.3.4 天然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58
3.3.5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64
3.4 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64
3.4.1 天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 64
3.4.2 胶体颗粒的性质 66
3.4.3 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过程 69
3.4.4 沉积物——探索天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工具 70
本章基本要求 72
思考与练习 73
第4章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76
4.1 分配作用 76
4.1.1 线性分配理论 76
4.1.2 标化分配系数 77
4.1.3 生物浓缩因子 80
4.2 挥发作用 80
4.2.1 亨利定律 81
4.2.2 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 82
4.3 水解作用 84
4.4 光解作用 86
4.4.1 直接光解 86
4.4.2 敏化光解(间接光解) 90
4.4.3 氧化反应 91
4.5 生物降解作用 91
4.5.1 生长代谢 91
4.5.2 共代谢 93
4.5.3 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 93
本章基本要求 94
思考与练习 95
第5章 水环境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 96
5.1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97
5.1.1 农药 97
5.1.2 多环芳烃类 98
5.1.3 多氯联苯 98
5.1.4 卤代脂肪烃 99
5.1.5 醚类 99
5.1.6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99
5.1.7 苯酚类和甲酚类 99
5.1.8 酞酸酯类 100
5.1.9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100
5.1.10 新污染物 100
5.2 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 107
5.2.1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108
5.2.2 归趋模式简介 110
5.2.3 归趋模式应用举例 112
5.3 无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型 116
5.3.1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 116
5.3.2 水体富营养化 118
5.3.3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化学平衡模型 121
本章基本要求 123
思考与练习 123
第2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6章 天然大气和重要污染物 127
6.1 大气的组成和停留时间 127
6.1.1 大气的组成 127
6.1.2 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28
6.1.3 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方法 129
6.2 大气的主要层次 130
6.2.1 对流层 131
6.2.2 平流层 131
6.2.3 中间层 131
6.2.4 热层 131
6.3 大气中的离子及自由基 132
6.3.1 大气中的离子 132
6.3.2 大气中的自由基 132
6.4 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134
6.4.1 含硫化合物 135
6.4.2 含氮化合物 137
6.4.3 含碳化合物 139
6.4.4 含卤素化合物 142
6.5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44
6.5.1 地球的热平衡 144
6.5.2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45
6.5.3 辐射强迫 147
6.5.4 碳中和 149
本章基本要求 151
思考与练习 151
第7章 气相大气化学 152
7.1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 152
7.1.1 光化学反应定律 152
7.1.2 光化学反应过程 153
7.2 氮氧化物的气相反应 153
7.2.1 氮氧化物的基本反应 153
7.2.2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154
7.2.3 氮氧化物气相反应动力学 155
7.3 二氧化硫的气相反应 156
7.3.1 SO2与氧原子的反应 156
7.3.2 SO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157
7.4 有机物的气相反应 157
7.4.1 碳氢化合物的一些重要反应 158
7.4.2 HO?与烯烃类、烷烃类、醛类、卤代烃、芳烃的反应 159
化物的反应 160
7.4.4 天然有机物的转化 162
7.5 光化学烟雾 162
7.5.1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162
7.5.2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与臭氧生成机制 164
7.5.3 光化学烟雾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168
7.6 平流层化学 169
7.6.1 平流层的化学反应 170
7.6.2 南极“臭氧洞”现象及解释 172
7.6.3 北极上空的臭氧损耗 175
本章基本要求 176
思考与练习 176
第8章 液相大气化学 178
8.1 二氧化硫的液相反应 178
8.1.1 SO2的液相平衡 178
8.1.2 SO2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180
8.2 氮氧化物的液相反应 182
8.2.1 NOx的液相平衡 182
8.2.2 NH3和HNO3的液相平衡 184
8.2.3 NOx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185
8.3 酸沉降化学 185
8.3.1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186
8.3.2 酸雨的化学组成 187
8.3.3 酸雨中的关键性离子组分 188
8.3.4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89
8.3.5 酸雨的来源及近年变化趋势 191
8.4 降水化学组分和pH的背景值 193
8.4.1 降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 193
8.4.2 降水pH的背景值 194
8.5 酸沉降临界负荷 194
8.5.1 临界负荷基本含义与临界化学标准 194
8.5.2 临界负荷计算方法 196
本章基本要求 197
思考与练习 197
第9章 大气颗粒物 199
9.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199
9.2 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200
9.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200
9.2.2 大气颗粒物的汇 200
9.3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201
9.3.1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201
9.3.2 大气颗粒物的表面性质 203
9.4 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物 204
9.4.1 无机颗粒物的来源 204
9.4.2 无机颗粒物的组成 205
9.5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 208
9.5.1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类型及来源 208
9.5.2 多环芳烃 209
9.5.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 210
9.6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0
9.6.1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210
9.6.2 人体吸入量的估算 211
9.7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211
9.7.1 扩散模型法 212
9.7.2 受体模型法 212
9.8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污染 215
9.8.1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污染特征 215
9.8.2 灰霾 217
9.8.3 区域复合污染控制 219
本章基本要求 222
思考与练习 222
第3篇 土壤环境化学
第10章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27
10.1 土壤的分层 227
10.2 土壤的组成 228
10.2.1 土壤矿物质 228
10.2.2 土壤有机质 233
10.2.3 土壤水分 237
10.2.4 土壤空气 238
10.3 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239
10.3.1 土壤的质地 239
10.3.2 土壤的胶体性质 241
10.4 土壤的离子交换与吸附 244
10.4.1 离子交换与吸附反应 244
10.4.2 表面配位模型 249
10.5 土壤的酸碱度 253
10.5.1 土壤的酸度 253
10.5.2 土壤的碱度 255
10.5.3 土壤的缓冲作用 256
10.5.4 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257
10.6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258
10.6.1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258
10.6.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259
10.6.3 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环境意义 260
本章基本要求 261
思考与练习 261
第11章 氮、磷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62
11.1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 262
11.1.1 土壤中氮的来源 262
11.1.2 土壤中氮的形态 262
11.1.3 氮在土壤中转化的重要过程 263
11.1.4 氮的流失 264
11.1.5 氮污染 265
11.2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 265
11.2.1 土壤中磷的来源 265
11.2.2 土壤中磷的形态 266
11.2.3 土壤的固磷作用 268
11.2.4 磷肥的污染 268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 269
11.3.1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270
11.3.2 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归趋的主要反应 272
11.4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归趋 275
11.4.1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 275
11.4.2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机制 278
11.4.3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278
11.4.4 典型重金属在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