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HK$
52.8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HK$
96.8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HK$
69.3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HK$
151.8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HK$
261.8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HK$
85.8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HK$
74.8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HK$
86.9
編輯推薦:
★创新性提出“亲密型骚扰”,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
剖析亲密骚扰情形的构建方式,看看亲人、伴侣或朋友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锁入相互依赖的恶性循环中?
★拆解“亲密型骚扰”的日常表现,那些令人手忙脚乱,但起初难以通过逻辑去解释的生活状况也许都来自于“亲密型骚扰”?
★帮助“被骚扰者”拒绝隐形骚扰,不被亲密关系“绑架”;把自己解救出来,也能继续帮助常年情绪不稳的他/她。
★帮助“骚扰者”识别自己的“骚扰行为”(拒绝长大、拒绝做自己、拒绝行动、拒绝分离),“有时,你根本意识不到你正在借亲密之名,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他人”!
★涉及各种亲密关系,亲子、兄弟姐妹、伴侣、朋友。
两个不会游泳、同时落水的倒霉蛋,一个压着另一个浮了 起来,另一个只能呛口水,然后再去压对方......
★关系中的双方能否先让自己变得独立自主,并意识到自己无法代替对方生存,是关系走向长远和健康的转折点。
內容簡介:
他总是问我在做什么,在和谁说话。他会翻我的手机、电脑,偷看我的隐私。
他无法独自做决定,把我当作他的唯一负责人。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看什么电视节目,他就看什么。对什么都说“好”,从来不发表任何意见。
我一远离,他就受不了。如果不知道我在哪里,他就会穷追不舍,狂发消息轰炸我。如果我不回复,他就会陷入恐慌,焦虑发作。
每次自杀行动前,他都会发送告别信息,然后亲自打电话给急救中心。
…………
毫无自信或拒绝独自生活的孩子、占有欲超强的母亲、焦虑且情绪不稳定的伴侣......你是否觉得自己身边有个需要“照顾”的人?当你所爱的人在情感上依赖你时,这里隐藏着一种未知的骚扰形式。不是道德上的骚扰,而是亲密关系的骚扰。情感依赖的成年人不断的请求和对帮助的持续需求构成了“弱者”对“强者”的骚扰,使他成为一个忽视自己的迫害者。
情感依赖者对其身边人的影响如何识别?亲密还是骚扰,如何界定?“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应如何共同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關於作者:
[法]厄德·塞梅里亚(Eudes Séméria)
临床心理学家,存在心理治疗师,法国存在心理学协会副主席。曾出版《隐藏的情感依赖》(Les ressorts cachés de la dépendance affective)、《阻碍成长的四种恐惧》(Les quatre peurs qui nous empêchent de vivre)。
目錄 :
1亲密骚扰过程
家庭关系纽带中的陷阱
共生融合是两个人的
伴侣之间
嫉妒
2 亲密操纵
编造与诱惑
诉诸怜悯和诉诸恐惧
3崩溃与冲突
有一天,一切都崩塌了
将冲突作为依附手段
4亲密骚扰的后果
照顾者的情绪关键
心理并发症
家庭与社会现实令情况更加复杂
5什么是共生融合型个体?
依赖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心理情感不成熟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共生融合型成年人的四个心理防御原则
6 拒绝长大
内在小孩
拒绝成年人的特征
服从于父母的权威
拒绝家庭发展变化
有关“活不长”的奇怪预感
7拒绝做自己
假想中的世界
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人格
卑躬屈膝
自我贬低
尝试消失
8拒绝行动
缓慢生活
逃避决定
逃避行动
自我破坏
9拒绝分离
情感依赖问题
情感贪婪
为他人牺牲
共生融合型成年人性行为的各个方面
10 共生融合陷阱为何有效?
共生融合陷阱的关键
如何就变成了主要照顾者?
11 从心理支持到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起源和原则
为照顾者提供的心理陪伴
共生融合型成年人的心理治疗
其他心理治疗
12 其他资源、帮助和支持
照顾者法定身份的确立
向协会求助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家庭或伴侣关系中,我们身边可能会有这样一个亲属,他的情感依赖度明显超出常人,总活在恐惧中,害怕被人抛弃,害怕孤单一人,总想避免任何分离,而且会超乎寻常地渴求他人照顾自己。他会说,“我和家人形影不离,我害怕失去他们”,“我没办法独自做决定 ”,“ 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 ”,“ 我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我的生活止步不前”......他非常没有安全感,总是在强调,说自己需要感受到他人的爱,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他永远在寻求支持,总是在渴望与亲友亲近。
通常而言,父母、配偶、朋友都会尽最大可能回应他的求助:他们会安抚他、鼓励他、为他提建议、陪在他身边、代他做决定,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他提供支持。即便这样,也无法改变什么,情感依赖者根本无法真正独立自主地生活,他总是会推卸责任。有一个女人,被丈夫熬到精疲力竭,她说:“我丈夫几乎无法自立。我总是要敦促他,就像敦促孩子一样。”还有另一个年轻女人,她也有同感。她母亲总是情绪崩溃,事事缠着她,逼得她喘不过气来。她说:“我母亲这个人,只要我离她远一点,她就会开始对我进行情感勒索。我的人生都被她吞噬了。”还有一个男人,因为哥哥的事而感到沮丧:“他从来都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处事。而我觉得,自己应该背负起对他的责任。”
此类行为会让人联想到依赖型人格障碍,但官 方数据表明,受此类问题影响的人数只占人口总数的0.5%。事实上,许多人都觉得自己身边有个需要“照 顾”的亲人,遇到此类情形的人似乎远超统计数据: 许多家庭都有不接受分居的配偶、毫无自信或拒绝离 家的孩子、占有欲超强的母亲、焦虑且情绪不稳定的哥哥......
心理学对情感依赖这一问题的关注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许多专家都描述过类似问题,多年来使用过不同的术语。例如:泰奥迪勒 · 里博(Théodule Ribot)在1896年提出了“心理幼稚症”,认为该病症的起因在于无法承受挫折感;库尔特·施奈德(Kurt Schneider)在1923年提出了“意志缺乏”,认为该状态的特点在于无主见、酗酒、不成熟;卡伦 · 霍妮(Karen Horney) 在1945年提出了“顺从型人格”,认为此类人格寻求认可与温情,同时伴有低自尊情形;哈里·沙利文(Harry Sullivan)在 1947 年提出了“不充分型人格”,认为此类人格迫切需要找到他人来代其做决定;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 年提出了“精神疲劳”,将其定义为缺乏心理调适能力、情绪淡漠;之后,1980 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提出了“依赖型人格障碍”,这一术语自此广泛流传开来。该类人格障碍的许多特点,在成年情感依赖者身上都能找到。
不过,尽管心理学对情感依赖者感兴趣,但该学科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却并未考虑问题主体对亲友圈产生的影响。事实上,亲友们经常反映,他们似乎被“困”在了距离过近、“令人窒息”的关系中。我们甚至可以推断,每一个情感依赖案例深处,都存在典型的骚扰过程。时至今日,这种骚扰关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本书的目的就是去描述它,并帮助人们去应对情感依赖问题。
20 世纪 90年代末,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Marie-France Hirigoyen)带火了“精神骚扰”这一概念。她将精神骚扰定义为一系列“充满敌意的行动,或明显,或隐蔽,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发起,针对某一特定个体,把他当成受气包。看似无关痛痒的字眼、隐射、暗示、话里有话——这些举动的确可能扰乱某人心情。如果亲友圈中无人干预,那么受害者甚至可能崩溃。施虐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在精神骚扰中,如果受害者尝试反击,骚扰者就会放烟幕弹,指责受害者有偏执倾向,讽刺他缺乏幽默感,想方设法把冲突责任转嫁给他。骚扰者还会孤立受害者,不再与他说话,同时怂恿其他人照做,以此来进一步施加压力。总之,如果某人总是故意破坏另一个人的身心完整与尊严,那么其中一定存在精神骚扰行为。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写道:“(对骚扰者来说)存在的唯一方式便是‘打击’他人。他们渴求钦慕与认可,所以才需要贬低他人,以此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甚至借此获得权力。”
不过,在本书所描述的情况中,并不存在精神骚扰现象。当然,我们要谈的同样是骚扰问题。的确,情感依赖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求,而他的亲人,在受到无止境的打扰之后,全都会感觉自己的心情受到了扰乱,本人受到了攻击。此外,亲人们还发现,情感依赖者本人心理极为脆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把照顾他的亲人们也带入长期的压力和焦虑状态,亲人们会产生无助感,最终灰心丧气、精疲力竭。除了精神层面上的深度失调之外,亲人们还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消化问题、心血管问题(高血压、心动过速、心悸)、睡眠障碍、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长期疲劳。
但是,成年情感依赖者真的是在故意“骚扰”亲友、故意“骚扰”那些爱他并尝试帮助他的人吗?就算 抛开情感纽带不谈,也轮不上“弱者”(心理脆弱的人)去骚扰“强者”(提供帮助的人)呀!按定义来说,骚扰者难道不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那一个吗?他的唯一目的难道不是支配并摧毁他人吗?
病态自恋狂的目的的确是支配他人、摧毁他人,正如精神骚扰中发生的情形。但是,在本书所要讨论的范畴内,成年情感依赖者与病态自恋狂完全不同,前者倾向于贬低自己、轻视自己,总是把自己的优点安放到他人身上,令他人显得更加强大,远远高于他自己。他甚至会要求他人来支配自己,剥夺自己的权力,把自己当作孩子来对待;他会想尽办法让亲人来代替自己做决定,把本来应当由他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到亲人身上。与此同时,他总是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他会紧紧依附他人,占用他人时间,强迫他人帮助他、支持他,永远“扛着”他,在心理层面上损耗他人。从这个角度 来说,存在巨大情感需求的个体完全有能力影响亲人的健康,这一点不可否认。不过,成年情感依赖者并非故意伤人。就算他的确有伤人的意图,那伤害对象也不会是别人,只会是他自己:他一有机会就会贬低自己、破坏自己,甚至毁灭自己,此类行为便是明证。恰恰就是在伤害自己的过程中,他也会对亲人造成负面影响,迫使他们出手干预,并把他们拖入长期焦虑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亲密骚扰”定义为一系列反复出现的依附、占用、依赖行为,通过这些行为,一个成年人把本来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从而导致后者出现情绪和心理失调。不过,我们谈及的这种情况与精神骚扰模式相去甚远。在精神骚扰模式中,总会有一个骚扰者,还有一个或多个受害者,两方互相对峙。但是,与情感依赖有关的骚扰绝非个体意志的产物:它来自一种集体运行机制。产生骚扰行为的主体是事态本身,而不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人。这要从情感依赖关系的本质说起。无论是情感依赖者,还是照顾者,只有当双方均无力挣脱对方、无法保持距离的时候,情感依赖关系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换句话说,但凡出现这种类型的骚扰,那就说明,在家人或伴侣之间存在着共生融合关系。换句话说,关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否明示,都想“贴着”其他人。关于共生融合,我们可以从通常意义上去理解它,联想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热恋情侣之间的激情纽带、相对封闭家庭中的过度抱团。但是,本书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框架,该学科对共生融合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如果某一个体千方百计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完整个体,那么他就存在共生融合倾向。对共生融合型个体而言,他寻求的不是温情或爱情,而是把自己的存在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他依附于他人,躲在他人身后,似乎这样就能躲避焦虑,尤其是躲避存在焦虑。的确,只要有另一个人来照顾他、呵护他、代他做决定,那么他就再也不用去回答“我这辈子应当做些什么”“我的生命意义何在”“未来某一天我应当为何而死”等棘手问题了。心理学家赫尔穆特·凯泽(Hellmuth Kaiser)曾精湛地总结了共生融合型个体的生活原则:“别把我当回事。我属于成年人范畴,也不能被视为成年人。”
本书适合所有被迫应对亲密骚扰情形、渴望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人——再次强调,这样的人并不少。本书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亲密骚扰过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剖析亲密骚扰情形的构建方式,看看家庭成员或伴侣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锁入相互依赖的恶性循 环中。我们将逐一探索各种情况:亲子、兄弟姐妹、伴侣、朋友之间的亲密骚扰。我们将看到,“共生融合陷阱”的责任在于集体,因此不应由亲友中情绪不稳定的一方独自承担。我们还将解释共生融合模式的心理特征,介绍这一模式的起源、原因和运作机制。之后, 我们会介绍一些工具,帮助双方——照顾者和依赖者——实现彻底解脱。
本书是我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的研究成果。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并研究共生融合关系中成年情感依赖者及其亲人的话语。但是,我下定决心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原因:多年间,我本人也经历过亲密骚扰情形。起初,与所有不得不面对它的人一样,我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称呼这种情形。不过,经过长期摸索,我终于明白了,我们能够把自己解救出来,也能继续帮助常年情绪不稳的亲人。断绝关系或精疲力竭并非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