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售價:HK$
107.8

《
纯粹·一枕书梦
》
售價:HK$
79.2

《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售價:HK$
38.5

《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售價:HK$
76.8

《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售價:HK$
85.8

《
服装材料基础
》
售價:HK$
63.8

《
国家名片C919(跟踪十余年,采访百余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飞机C919,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就)
》
售價:HK$
140.8

《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本书选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和通俗文学阵营中两位文学巨擘——鲁迅和张恨水,首次对他们做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打通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
立足雅与俗、新与旧,探讨鲁迅和张恨水文学差异的表现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思想根源与社会根源。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对鲁迅和张恨水做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打通研究,通过比较与阐释他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文学道路、创作观念、小说人物、行文风格等,辨析以他们二人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现代与传统视域下的雅与俗、新与旧,发掘并显现隐藏于其中的异与同。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救国救亡、改良社会的探索。
本书通过对大量的史料、作品的考辩和对比,令人信服地指出鲁迅在新文学阵营中的“另类”和张恨水在通俗文学阵营中的“另类”,具有学术研究上的突破意义。此外,本书所提出的诸多论题与视角,亦都富有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薛熹祯,韩国首尔人,本科、硕士及博士均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韩文学比较研究以及中韩学术著作翻译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外籍教师(2014—2021),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韩国东亚科学哲学学术研究会国际理事、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名誉(国际)理事;曾参与组织多项中韩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译有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韩国学古房出版社,2024年2月版),并作为主要译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全面负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韩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活研究”,并参与撰写山东大学文学院的研究教材《中华三千年文学通史》等多项学术工作。
|
目錄:
|
雅俗相映谱新篇——序薛熹祯“鲁迅和张恨水”比较研究之作
导论
第一章 鲁迅与张恨水:新旧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态
第二章 启蒙与记录: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
第三章 创作观念差异下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严肃启蒙与传统通俗: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中的两种选择
第五章 批判与缅怀:两者乡土情结差异的探源
第六章 批判的女性解放与解放女性的批判的殊途同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雅俗相映谱新篇
——序薛熹祯“鲁迅和张恨水”比较研究之作
孔庆东
当薛熹祯请我为她的著作写序时,我不禁想起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我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即将出版时,我的博导严家炎先生,在我33周岁生日那天为我写了序言。文中引用汪曾祺劝他的话:“人到一定岁数,就有为人写序的义务。”特别是身为导师,大约总要为几个学生写写序,仿佛不如此就没有彻底完成导师的任务。我自己的导师以及视如导师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如严家炎、范伯群、钱理群、温儒敏等先生,分别是我的几本拙著的序言作者。每次向老师们求序,感受到的不仅是师生之情,更隐隐有一种精神传承的意味。因此就像导师们答应我一样,我也很快就答应了薛熹祯。
我在2021年写过一篇《招研二十年》,里面谈到,由于种种阴差阳错和雅差俗错的原因,我2000年才评为副教授,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8年评为教授,201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薛熹祯是我1996年刚刚留系就教过的北大中文系本科留学生——当年印象中是个胖乎乎的挺积极的小丫头。后来她到北大对外汉语学院读硕士,又工作数年,几经周折,到2010年,与一位中国同学成了我的第一届博士生,所以薛熹祯实际上是我的第一位博士留学生。北大中文系的传统,并不因为是留学生就格外放低标准,所以留学生一般都比较艰难,不能毕业和中途放弃的不乏其人。传说中非常“宽容”的孔老师,实际上对留学生的要求却是绝对严格的,特别是对韩国学生。
因此我对薛熹祯的指导,不因为她是我的“北大老学生”而放松,相反我经常批评她,还不许她去找中国同学帮忙。我多次听别人反映,说薛熹祯到处哭诉孔老师又骂她了。我估计薛熹祯当时也很委屈,觉得我是将对其他留学生的气恼,发泄到她的头上。但是我想严格要求的结果,将来她会明白的。有一次我对她说:“我不是为了我个人培养博士生,我是为了咱们韩中两国。你将来回到韩国,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那种尊严,胜过一切其他的荣耀啊。”
薛熹祯本来就很要强,再加上她全家都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她自己又出生在台湾,理解起中国文化来比较顺畅,所以能够禁得住我的“重锤”。她不但学习上日益进步,连年获得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还获得博士生资格考试第一名和北京大学2013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博士生一等奖,她的博士论文具有很高的追求。留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一般都找相对简单、范围清晰的,以保证过关。但是我对薛熹祯说,你将来很可能要从事学术工作的,博士论文关系到你一生的学术走向,如果只研究一个狭窄的问题,过关容易,然而今后可能就被局限住了。不如趁着年轻,打开一条比较宽的路。从2011年开始,薛熹祯写了几篇张恨水研究的文章,还参加了张恨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样发展下去,她已经可以成为韩国学者中张恨水研究的佼佼者。但是我认为这还不够,我说:“你的学术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不能只研究一个作家,也不能只研究通俗文学。咱们北大是鲁迅研究的重镇,要以鲁迅研究的精神,去观照其他领域,这样才会获得与其他单纯研究不同的成果。你既然也写过鲁迅研究的文章,你看能不能尝试一下鲁迅跟张恨水的比较,这个题目非常难,目前尚未有人专心去做,但许多学者是想做的,不过心有余力不足,这个题目即使做得不太理想,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可以启发后来者超越你,而且在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界,你肯定是一个开创者。”
薛熹祯有点战战兢兢地接受了这个选题,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她基本找不到能够帮忙的人,只好自己埋头苦干。读博士之前,她已在某国际大企业工作过三四年,独自攻关的能力这时候发挥出来,最后终于写出了超过老师们期望值的论文。在答辩现场,钱理群、商金林、解志熙、刘勇、高远东、王风诸位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于同场答辩的另一位中国博士生的论文也很出色,钱理群老师兴奋之余,还特别发挥演讲了一段,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在鲁迅研究领域不断有新的开拓。
我在导师评语中,按照格式要求,写了如下这些话:
薛熹祯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鲁迅与张恨水》,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鲁迅和张恨水这两位名声巨大的现代作家,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代表性领军人物。历来的研究和文学史叙述,多将二人置于对立的状态予以关照,罕有全方位的打通对比。特别是对于一位韩国留学生来说,对鲁迅的研究尚有诸多韩国学界的资料可以借鉴,而关于张恨水的研究,几乎要从零开始。但是作者以专注的学术热情,选取了这一课题,试图“通过对两人经历、作品的比较与阐释,来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尝试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救国救亡、改良社会的探索。”这一尝试,是富有积极的学术意义的。
该论文以清晰的结构,分别详细叙述了鲁迅和张恨水的文学道路、文化背景,进一步比较了两人的作品结构、行文风格,并分析雅俗差异的原因。其中还特别探讨了两位作家对乡土社会和女性形象的描写,以具体的视角观察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对待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异同。
本文作者面对存量巨大的史料和作品,进行了艰苦的阅读,对文献的掌握和使用,达到了专业要求。在具体章节的论述中,通过两位大作家的互相映照,不仅发现了隐藏在“异”中的“同”和“同”中的“异”,还跳出具体的作家之外,发现了雅俗文学关于启蒙、关于人性的更广阔空间内的文化思考。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经过具体的作品剖析,分别体会到鲁迅在新文学阵营中的“另类”和张恨水在通俗文学阵营中的“另类”,这就已经具有学术上的突破性意义了。论文的逻辑清楚,写作规范,提出了诸多论题和视角,都富有启发意义。
论文从选题、开题、预答辩到正式答辩的过程中,得到诸多老师的指正,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整修改,但现在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囿于理论修养,若干章节可以剖析得更加深入、可以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而没有继续探究,令人未免遗憾;二是行文不够精炼,时显冗长。
这个评语的肯定部分,今天看来,还是站得住的,雅俗相映的力作,至今仍然为数不多,要比较鲁迅与张恨水也好,单独研究张恨水也好,此书皆具独特的参考价值。遗憾部分,薛熹祯这些年来,也进行了深思和弥补。她毕业后在北大韩语系任教,成为我的“北大同事”,本职的教学工作非常出色,在领导、同事和学生中,口碑甚佳。同时她在学术上也继续孜孜努力,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参加了一系列会议,在中文系讲过课,还为中文系的硕士生做过论文指导和评议。前几年北大出台新规,不再聘任外籍教师,我说这对她正好是一个回归文学研究的契机,她的“武功”也练得差不多,可以出山啦。在数个伸出橄榄枝的学术单位中,最后她选择了山东大学,不仅因为山大中文学科跟北大具有深厚的情谊和互信,还因为薛熹祯的学术思路和教学素养,得到山大领导和同仁的充分认可,为她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如今学术著作出版很难,连文学出版都被网络冲击得溃不成军,薛熹祯的博士论文能够得到出版资助,这是多方面慧眼识英雄的结果,也是具有多重意义的一个象征。我希望薛熹祯立足于这部著作,在继续做深做细鲁迅研究和张恨水研究的基础上,稳步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打通雅俗,打通中韩,打通山大与北大,打通学术与现实,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2022年10月21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