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非自然叙事下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再生语言

書城自編碼: 408230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李晓媛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584199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理由至上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3.3
《救猫咪编剧攻略系列》
+

HK$ 269.1
《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
+

HK$ 103.4
《分镜:视频剪辑的基础》
+

HK$ 114.8
《电影人之眼 如何用画面讲故事 经典电影镜头构图技巧示例版 第》
+

HK$ 101.2
《纯粹·十三个小津》
+

HK$ 91.8
《进击的片场:通向未来的电影制作》
編輯推薦:
本书通过非自然叙事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旨在深入探索“智媒体”时代虚拟与现实共生环境下,新媒体空间艺术中技术与形态再生的现象。本书案例丰富,书中选择了三位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非自然叙事的多种模态标准。通过对这些作者作品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中体现的非自然传统形式,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自然叙事是中国艺术家在数字化时代对本体文化信念的坚持与表达。这不仅是对新媒体艺术的一种独特贡献,更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一种现代传承与发扬。
內容簡介:
本书深入分析了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梳理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展示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对非自然叙事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运用。作者以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为案例分析对象,展示了非自然叙事如何在新媒介空间艺术中实现形态再生,并创新性地提出“回环合成”“对偶声场”与“陌生再现”三个非自然叙事概念。本书不仅为读者理解新媒介空间艺术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關於作者:
李晓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讲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媒介叙事、博物馆集合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创作的跨媒介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参与多个博物馆、展览馆新媒介空间项目设计及策展工作,参与多项省级课题项目。
目錄
目录

前言? 技术放大感知 001
第一章?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09
第一节? 叙事 011
第二节? 非自然叙事 013
第三节? 跨媒介叙事 016
第四节? 新媒介艺术 018
第二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21
第一节? 非原始期(1988—1992年) 024
第二节? 非确定期(1992—2002年) 027
第三节? 非本体化期(2003年至今) 032
第三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媒介形态中的非自然叙事 037
第一节? 叙述者的非自然 041
第二节? 声音形态的非自然 043
第三节? 时间形态的非自然 047
第四节? 绝对空间的非自然 051
第四章? 中国传统空间形态要素重构的方式 053
第一节? 语言解构的回环 055
第二节? 声音符号的对偶 058
第三节? 视觉数据的陌生 060
第五章? 非自然叙事的代表 065
第一节? 复数性再生 068
第二节? 数字化再生 075
第三节? 多感官再生 087
第六章? 重塑非自然叙事策略 101
第一节? 叙事符号 104
第二节? 叙事时态无时态 111
第三节? 叙事结构 113
第四节? 新非自然叙事的叙事构建 118
结语?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探索 143
参考文献 148
內容試閱
前言
技术放大感知
当新技术放大感知时,新的感官就会出现;当范畴发生改变时,之前清楚的东西可能会突然模糊,而模糊的将变透明。马歇尔·麦克卢汉[1]认为,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认知叙事来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再生新媒介空间艺术深度介入之后,在信息获取、主体认知、经验再生、本位回归上的新型主体方面,中国艺术家一直致力于跨文化和学科的合作,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层面解读“非自然叙事”成为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
本书基于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意象的特征,旨在考察什么是引发技术和形态再生,这种再生可能是无情节、无观点、无意的、无关联的或矛盾的模态,以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为主要背景,从非自然叙事、跨媒介叙事和新媒介艺术的理论背景进行研究。当人们挑战超越世界认知的后现代主义[2]情景和事件时,需要通过非自然叙事理论来研究分析和理解后现代主义,形成了解构[3]倾向的反模仿,以及其他反模仿的东方叙事实践。反模仿的“解构”表现为一个东西处于崩塌瓦解的过程之中,不是被(外力)摧毁,而是(自己)分解成许多部分甚至变成废墟,“去解构”某物意味着这种把某物拆开的行为可以成为重新理解它的第一步。[4]后现代非自然叙事系统试图运用一种反模仿的抽象方式描绘我们的经验世界。其实,非自然叙事在亚洲经典艺术中由来已久,例如,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许多令人叹服的变形的例子,以及日本的歌舞伎、古典梵语戏剧中也出现过打破叙事框架的非自然叙事策略。[5]非自然叙事包括历史化的后现代主义和各种类型的非自然叙事。当代东方艺术家的兴趣点,越来越集中到数据技术、东方哲学和新材料组合的艺术品上,在内容上形成了传统、物理和逻辑上不可能的事件,这样的叙事就是非自然的。[6]其他反模仿的叙事实践旨在通过非自然叙事考察社会和解构现象。对此,本书定义了东方非自然叙事形态,但将其分为回环、对偶、陌生三种概念的叙事性修辞,思考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如何将传统再生。研究者将“再生”定义为符号的再现,对于雅克·德里达[7]来说,符号的物质性表明任何一种形式的传播都是一种再现。[8]而作为再生的系统,非自然叙事和新媒介空间共享这一结构性关系通过叙事符号或语言中介来再现观念。研究者的思想核心在于这样一个观念并不存在某个独特的、孤立的起源。相反,所有的起源都已然嵌入非自然的叙事关系网络之中。依据科学的定义,细胞分裂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与德里达在《撒播》中所阐释的观念相契合原创性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显现为对复本的依赖。不存在没有印迹的起源,相反,原创性、复制、重叠以及交叉等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复杂纹理。研究者的再生语言,同样以这种痕迹作为其深层次的起源。
此外,东方传统要素被现代创作者以非自然叙事引入,具有怎样的再生意义?这种引入方式又如何应用于中国现代美术的数字化进程呢?为此,有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究“非自然叙事”的理论依据,并深入分析案例作品的形成背景及造型层面的特征,以此作为研究路径。从德里达的视角来看,“自然”秩序并不是自然的,而是随着时间建立起来的构造。[9]进而有研究者认为,自然的叙事并不是自然的,而是随着时间建立起来的构造,形成了非自然叙事。可以说新媒介空间艺术并不单纯依赖技术扩大感知信息的形态,而是通过后人类主义[10]的视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等领域,探讨人与机器关系下的新的非自然主体。非自然叙事学强调叙述作品中非人化的生命形式,这些生命形式界限模糊,是介于机器与人之间的后人类存在。本书探讨的最根本的方法论“非自然叙事”,通过多感官活动,借助传统的空间形态、创作者符号语言和动态技术媒介,深入探究非自然关系中构建的新媒介空间艺术。在一些作品中,媒介装置利用符号营造空间形态,采用影像叠加来叙述转译,同时通过体验来重新选材构建。这一系列手法可以说是非自然叙事的解构再现,形成了回环、对偶、陌生化的创作模态。
为了得出以上所述概要和论证非自然叙事作品结果,本书的主题将以“叙事学下新媒介艺术的形态再生语言”为假设,确认主题层面的内在意义,从普遍作品论的关系中探索作品的构成方式的理论依据和相似关联性。
尽管之前已有诸多研究,但大部分是在西方文学范畴中,以文本电影叙事为主要研究视角。作为中国数字艺术的实践者,笔者从中国传统美学视角出发,对非自然叙事进行研究,不仅颇具实验性,也是一次跨界的学术探索。在非主观意识与非造型逻辑相融合的新型系统形态体系中,在观念重构语境“形态再生”下,新媒介空间艺术再构建这一论题将形成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非自然叙事理论整合,为现代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发展带来新颖、跨领域的视角。
本书探讨新媒介空间艺术中蕴含的东方传统文化非自然性要素,通过解析案例作品的非自然叙事艺术表现形态,探索新媒介形态再生的可能性。为了证明这种形态再生是同时代特征的反映,笔者选择符合以上非自然叙事的三位创作者进行研究。
为了对此进行具体的论证,我们须先明确非自然叙事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背景。因此,本书在第一部分明确叙事和非自然叙事的定义和理论,并对反模仿介入中国艺术发展的背景做了简单阐述。通过梳理这一点,本书厘清非自然叙事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从形态再生中梳理非自然叙事要素融入、与传统艺术形态的异同,以及数字形态发展的演变历史在多元时代背景下,厘清当代数字艺术形态再生在“智媒”融合时代的设计思维及思路的应对变化。
随后,本书用艺术及科学的跨媒介叙事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形态的创新实践,有效验证“非自然叙事”语言带来了从传统美学向媒体艺术融入的关系,是一个非确定、非本性、扩张的境界在媒介形式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哲学与非自然叙事基因结合,将赋予基本要素以新的内涵。最后,这一探索凝练成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新形态再生模式,能给后来者提供实践思路及探索途径,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探索意义。
本书深入探讨新媒介艺术理论背景,明确非自然叙事的定义和叙事类型的划分,特别主张以玛丽—劳尔·瑞安的跨学科性和跨 媒体性叙事思想为理论背景,并试图探究其与非自然叙事的关系。与此同时,本书考察新媒介空间艺术所具有的几何特性和多模态性,将当代新媒介艺术的非自然性分为四类叙述者的非自然、声音形态的非自然、时间形态的非自然、空间的非自然,并对其进行更具体的分类与观察。
在验证本论题时,本书通过案例将代表性创作者的作品联系起来,讨论非自然要素介入数字公共艺术在东方现代美术中以何种方式进行反映和体现,对张培力、米格尔·舍瓦利耶、梁慧圭展开具体的研究。张培力和研究者相同的是,在作品中加入了循环、重复和以反模仿性为核心的非自然叙事性因素米格尔·舍瓦利耶(Miguel Chevalier)和研究者相同的是,在作品中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层面的非自然叙事因素梁慧圭和研究者相同的是,在作品中以多感官叙事为核心的视觉化的非自然叙事性因素。本书对三位创作者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非自然叙事性进行验证,进而分析研究者的作品,考察非自然叙事形态再生的方法论。同时,对研究者作品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进行叙述,结合标本艺术家的案例进行论证和观察。
结语部分以本书考察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和分析非自然叙事对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影响和意义。非自然叙事并非一时的现象,而是现代美术中仍然进行和思考的方式。对于已经发展成常态的叙事设计来说,非自然叙事的数字化探讨为推动中国现代新媒介空间艺术打开新的契机。

第一章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第一节?叙事

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左丘明的《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11]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约公元前335年)[12]被学界认为是东西方叙述的开端。叙事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所谓叙事,是一种文学载体,在时空中有序编排故事、活动、场景、人物、道具的形式,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意义与主题效果。[13]杰拉德·普林斯认为,叙事是可以分为各种类组的信号之集合。[14]文艺理论家米克尔·巴尔认为,叙事应包含一名演员和一名叙述者,它也应该包含文本、故事和素材这三个不同层次,它的内容应该是一系列由演员引发的或经历的相互连接的事件。[15]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叙事是人类历史上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不曾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的阶级,所有的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存在着。[16]
叙事不只是一个学术名词,也是一门学科。1969年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17]在《〈十日谈〉的语法》中首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y)一词。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事实上叙事学成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并影响着文学社科领域,包含设计学、建筑学、景观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剧作学等。叙事学拥有独特的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