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全国各大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名编辑的编辑故事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如何与名家、大家沟通组稿?中国好书的背后隐藏了什么?一本年轻编辑、首席编辑、一等编辑都要读一读的书后附主编徐海24封约稿记录,真情流露,干货满满
|
內容簡介: |
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如何与名家、大家沟通组稿?中国好书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做书:编辑那些事》由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文艺报》副总编刘颋主编,全国各大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以及名编辑撰写的编辑故事。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2023年至2024年两年发表在《文艺报》上的专栏文章,收录50余篇编辑的故事。覆盖封面装帧设计、策划组稿、与作者交往、如何从单本到套书等编辑工作全流程细节,涉及主题出版、古籍出版等多个主题维度,上至出版社的公司层面的变更,下至新人编辑如何快速成长,后附徐海24篇约稿信。内容生动有趣,真诚优质,干货满满,适合出版从业者以及对编辑工作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徐海,1966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东乡,凤凰传媒总编辑,编审。曾任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处处长、电子音像处处长、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等职。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文硕士,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刘颋,《文艺报》副总编辑,编审。编辑出版《末路狂花——世纪末小说系列》(4卷)、《20世纪中国中篇小说经典》“《文艺报》70年精选文丛”(12卷)等。
|
目錄:
|
序 认识这个时代的理想编辑 李敬泽
做书
一本双效图书诞生的奥秘 陈叶
做透一本书:我与《嘉卉》 周远政
从一本书到一套书 汪修荣
主题出版策划的抓手、方向与切口 戴亦梁
约稿信、催稿信、编稿信:我给名家做责编 胡长青
出版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朱胜龙
一本畅销书引发的舆情 党华
我和《辞海》那些事儿 彭卫国
编辑与编辑
一代出版家巢峰远行了 陈昕
勇于担当的蔡玉洗总编辑 张昌华
编辑快速成长四要诀 吴江
老编带新徒,出版传薪火 唐爱萍
书籍装帧大家宁成春 任超
编辑的四个素质 卢培钊
编辑与作者
从《战上海》到《火种》 王为松
出版的一万零一种可能 龚爱萍
怎么找到最合适的作者? 高克勤
约稿的幸与不幸 钟永宁
善待作者,做成好书 何军民
我与我的作者们(故事六则) 袁亚春
书稿策划原来也不那么难 王利波
我与马原的出版故事 邹亮
匡院士之光照耀我的编辑生涯 傅梅
我与李国文先生的忘年交 汪修荣
带我“低头便见水中天”的作家 袁楠
作者要逼,但不能逼疯 张冬妮
大江深处月明时 林彬
固执又重旧情的钟叔河先生 汪修荣
优秀戏曲变成书 党华
与作者不欢而散 况正兵
飞翔,风马牛不相及 袁楠
理想、选择与坚守
一场遗憾的坚守 肖风华
将学术引向大众的最初探索:
20年前,中华书局的一次新生 徐俊
作者与出版人的奇妙关系 刘佩英
风物长宜放眼量:凤凰出版社更名前后 姜小青
好书突围、立足之道:理想、品牌与坚韧 黄立新
编辑工作的乐趣 梁晋华
破碎的奖杯,温暖的记忆 陶振伟
学术交往 泽润心灵:优秀作者永远是出版社的源头活水 李岩
那年,获准出版《金瓶梅》 宫晓卫
“熬”了17年!《法国通史》以及“大国通史丛书”的坚守 王保顶
伴书成长
当阅读从爱好变成工作 曾偲
“转行”做编辑 陈文瑛
与作者共成长 府建明
八年只编一部书:关于出版大工程的五个关键词 胡久良
我在美国做出版 戎文敏
行之弥远:傅雷作品出版小史 张洪
我在凤凰这些年 张延安
第一次做责任编辑 吕健
十年约稿缘 《一曲满庭芳》 周敬芝
从报社记者到图书编辑:入职凤凰十年记 强薇
坚守的圣店 徐海
附录:组稿月记 徐海
|
內容試閱:
|
认识这个时代的理想编辑
李敬泽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时代的理想编辑。他应该博古通今,在自身的专业领域里,他对过去了如指掌,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他还应该洞察未来,面临着生活之大变、文化之大变、媒介之大变,我们的文学和文化向何处去,他心中有数。这种洞察来自敏锐的现实感—— 作者有时是缺乏现实感的,作者有时是刘备,没头苍蝇, 一往无前,反正我要干!但一个理想编辑必须有现实感, 有“隆中对”,他要深知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读什么和想读什么,这个时代生活和技术的变化正在如何塑造我们这个行业这份事业,而这个行业这份事业又如何在变化中成为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力量。
所以,他还必须有一种特殊才能,风起于青萍之末, 起于蝴蝶振翅,理想的编辑要在叶底的风、蝴蝶飞中看得见未来的大风,为了等风来乘风起,他要找得见那片青萍那只蝴蝶,在众多写作者中一眼看出和鉴别真正的才华, 才华有光,理想的编辑不仅能看到光,有时是微光,他还能判断光,他知道什么样的才华在此时是有意义的,能够有力地展开,光芒四射,照亮未来。
这还不够,与此同时,他还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行动者,把他的直觉和判断诉诸行动,他得是个社交狂魔,他能够和这个世界保持热烈和直接的关系,他要耐心敏捷地处理各种各样繁琐、困难的事务,他甚至得自己去面对镜头,直接面对读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媒体。
这个时代的理想编辑,几乎是一个全能的人。马克思教导我们,人的伟大理想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离“全面发展”还有遥远的距离。还做不到一个人能够把他的生命、把他工作的意义从一粒麦种一直贯彻到餐桌上的面包。一部分人只管种地,一部分人只管生产面粉,另一部分人只管烤面包。但在这个时代,一个理想的编辑是一个从麦种一直管到面包的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实过程中,理想的编辑完整地领会着文化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他们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动力来源。
所有这些话,来自一个根本信念和根本依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文艺报》合办《凤凰书评》专刊,设有一个交流编辑经验的专栏,汇集成书,就是这一册《做书:编辑那些事》。凤凰集团在南京,金陵城里,曾经有过伟大的编辑。比如1592 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年,中国的印刷文明正在经历早期的第一个大众化、商业化浪潮,那时南京有一家出版社叫世德堂,他们接到了一部来历不明的稿子,他们把这部稿子编辑、出版、发行,这部稿子的名字叫《西游记》。世德堂的那些编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想象,他们其实是知道的——他们在这部当时那么不起眼、那么不靠谱的一部书中看见了光芒,他们甚至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必将在生活和媒介的巨变中,产生持久的、塑造未来的力量。我愿意想象,那群1592 年的编辑,他们看到了《西游记》在20 世纪初期变成了这个民族的正典,看到这部书在后印刷文明时代依然保持着澎湃的活力,他们看见它在1986 年被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看见它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一个名叫周星驰的喜剧演员的电影里成为了后现代情感和话语的标志性景观,他们想到了有一款叫《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出现在2024 年。他们为什么想不到?他们想得到的。
——伟大的编辑,有一种担荷过去而面向未来的绝对的直觉和信念。在中国,这种直觉和信念始自孔子。编辑们如果有个庙,这个庙里的主神就是孔子,他述而不作, 他编辑了《诗经》、编辑了《易经》,所谓“易”,是变易, 也是不易,在变易中守护不易,在不易中顺应变易,孔子作为编辑的思想一直指引着后人、指引着我们。此时此刻,我当然知道,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期刊,我们都很艰难,变易、不易、不容易啊,和世德堂的编辑不同的是,我认为我们正在面对着印刷文明的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我们的征程并不是从印刷开始的,孔子那时还没纸呢,一代一代人,我们都在取经路上, 竹木的经、印制的经、数字的经,我们这一代,就是要从上一个黄昏走向下一个黎明。
取经路上,作者和编辑结伴而行,他们谁是“唐僧”? 谁是“孙悟空”?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讲, 作为作者时,我是悟空,而我的编辑们,你们是唐僧。千万不要认为唐僧不重要,唐僧太重要了,唐僧知道方向所在,唐僧以巨大的信念推动着我们向前,关键唐僧还有大本事,那就是,在我们的作者——孙悟空们,他们任性、懈怠、没自信、拖延症时,唐僧会念起紧箍咒。
——漫漫取经路,从过去到未来,《做书:编辑那些事》是唐僧的唠叨,是路上的记忆、梦想、信念,是足迹和汗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