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智能手机如何成为连接彝族青年与广阔世界的桥梁,以及这一群体如何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家乡的发展与进步。作者通过丰富的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的理论分析,生动展现了智能手机在彝族青年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乡村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4—35岁之间的彝族青年群体为研究范围,以该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手机对其生活方式及其家乡发展的影响及深远意义,论证了该影响从生活方式贯穿至家乡振兴,其逻辑关系及该影响发挥的巨大效能。研究以“现状分析—问题透视—评介反思”的研究范式和思路展开,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彝区青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现状进行把握,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技术赋权”“民族认同”“文化展演”“消费主义”等理论视角出发,从传播学及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跨学科多维度立体研究彝区青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为彝族乡寨带来的变革。
|
關於作者: |
江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介与青年发展。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译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
目錄:
|
序 云端盛开索玛花
绪论
第一节 大凉山智能手机影响力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1
第二节 大凉山智能手机影响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31
第一章 诞生于大凉山“悬崖村”的彝乡“数字青年”
第一节 大凉山网红彝族青年的文化传播实践故事 / 67
第二节 大凉山彝族青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画像 / 84
第三节 大凉山“彝乡数字青年”的主体特征 / 104
第二章 智能手机改变彝族青年生活方式的 SOR 模型分析
第一节 “生活方式”理论发展及内涵 / 129
第二节 基于SOR模型的智能手机对彝族青年生活方式改变的定量研究 / 138
第三章?智能手机时代下的彝族“数字青年”生活方式
第一节 劳动生活方式 / 162
第二节 消费生活方式 / 169
第三节 文化生活方式 / 177
第四节 交往生活方式 / 189
第五节 闲暇生活方式 / 199
第六节 政治生活方式 / 205
第七节 民俗生活方式 / 213
第四章?彝族青年智能手机使用中的“去乡化”与“再乡化”
第一节 现实困境:凉山彝乡的“去乡化”危机 / 221
第二节 “再乡化”基础: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在场” / 231
第三节 突围路径:彝族青年的“再乡化”之路 / 250
第五章 媒介接合:手机“世界图景”与彝族青年日常“生活图景”
第一节 彝族青年个体的世界图景构建 / 270
第二节 乡村振兴建设中智能手机的“双重接合” / 276
第三节 想象的共同体: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 / 281
第四节 集体记忆:生产、变革与重塑 / 294
第六章 智能手机助力大凉山乡村振兴策略及实例
第一节 经济建设:搭建商务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创新脱贫致富新途径 / 307
第二节 组织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 329
第三节 精神建设:赋能文化扶贫,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 346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云端盛开索玛花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索玛花,是彝族乡亲对杜鹃花的一种叫法,象征吉祥美好,寓意幸福美满。
互联网在凉山兴起后,不断突破发展的“瓶颈”,“落地开花结果”的“云端索玛”让广大群众深切体会到互联网信息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古老的彝乡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如同凉山大地盛开漫山遍野的索玛花。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是互联网信息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是凉山经济社会的重要部分。本书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青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获取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全州占地面积达到6.04万平方千米,辖16县1市,截至2021年末,全州户籍人口538.2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11.85万,占总人口的57.94%;彝族人口为293.65万,占总人口的54.56%。a凉山有“一步跨千年”的辉煌,也有深度贫困的现实,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社会发育进程滞后、落后发展基础与特殊社会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等叠加交织,是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的典型。
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首先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研究的背景是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脱贫工作在全国一盘棋中情况特殊、举足轻重、意义重大,以智能手机融入彝族青年生活方式为实证对象而展开手机在乡村振兴中的效能研究,显得紧迫而重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凉山人,我感同身受的是近年来新兴的智能手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浪潮中,喜闻乐见而又百花齐放地传播经济文化、搭建商务平台,助推精准扶贫和振兴彝乡发展,其做法令人振奋。手机媒介的发展与使用,对彝族青年的日常生活和观念看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产生了什么变化?手机在乡村振兴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研究牢牢把握“彝族青年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及其影响,论证该影响如何从生活方式贯穿至家乡发展及作用于家乡振兴,其间体现出的递进关系和逻辑关系,以及该影响发挥的巨大效能。
本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14—35岁的彝族青年群体为研究范围,以该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手机对其生活方式及其家乡发展的影响及深远意义,论证了该影响从生活方式贯穿至家乡振兴,其间的逻辑关系及该影响发挥的巨大效能。
本研究是建立在质的基础上对人、技术和彝族社会发展的深层探究和理解,是多个学科和理论交叉研究的成果体现,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学者,以及公共媒体对彝族青年群体媒介使用、信息传播、生活方式和乡村振兴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