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HK$
57.2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HK$
86.9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HK$
97.9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HK$
4378.0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HK$
52.8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全集新版! 德鲁克所著“工业社会三部曲”之一! 要领略德鲁克不断涌动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他的思想源头开始。融会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
|
內容簡介: |
本书能够使人们理解工业社会的本质、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提出了工业社会秩序问题:经济冲突、管理层与工会、工厂社区、管理职能问题的四个剖析,还提出了工业秩序的四个基本原理:消灭贫困、联邦制管理组织、工厂社区的自治性、作为公民的工会,认为真正能够解决就业与收入保障问题的是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而不是国家。
|
關於作者: |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
目錄:
|
出版说明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译者序
1993年版序
1962年版序
引言 工业时代的革命 / 1
第一部分 工业企业
第1章 新社会秩序 / 23
第2章 现代社会中的企业 / 32
第3章 对企业的剖析 / 45
第4章 “避免亏损”法则 / 61
第5章 更高产出法则 / 74
第6章 盈利性和业绩 / 79
第二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7章 真正的问题在于工资的冲突 / 89
第8章 工人对产量提高的抵制 / 97
第9章 工人对盈利的敌视 / 104
第三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二:管理层与工会
第10章 管理层是否能够成为合法的治理机构 / 117
第11章 工会组织能否长久存在 / 124
第12章 工会需求与共同福利 / 133
第13章 工会领导者的困境 / 149
第14章 企业员工分化的忠心 / 167
第四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三:工厂社区
第15章 个人对于地位和职责的要求 / 175
第16章 需要“管理者态度” / 182
第17章 工作中的人 / 194
第18章 真的缺乏机会吗 / 210
第19章 沟通缺口 / 218
第20章 “投币机论”与“萧条休克症” / 224
第五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四:管理职能问题
第21章 管理工作的三重性 / 233
第22章 管理者为什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 / 244
第23章 未来的管理者从哪里来 / 251
第24章 规模大是良好管理的障碍吗 / 256
第六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一:消灭贫困
第25章 劳动力作为资本性资源 / 261
第26章 可预见收入与就业 / 264
第27章 利润中的工人利益 / 278
第28章 失业的威胁 / 287
第七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二:联邦制管理组织
第29章 “组织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 / 299
第30章 分权制与联邦制 / 304
第31章 竞争性市场对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吗 / 315
第八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三:工厂社区的自治性
第32章 社区的治理与企业的管理 / 321
第33章 管理层必须真正管理 / 329
第34章 工人及其社区自治机构 / 339
第35章 工厂社区自治机构与工会 / 349
第九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四:作为公民的工会
第36章 理性工资政策 / 361
第37章 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民众 / 369
第38章 罢工何时会变得不堪忍受 / 377
结论 一个自由的工业社会 / 381
1962年版后记 / 397
|
內容試閱:
|
1962年版序(节选)
本书有两个主题。第一,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是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它是全球性的,而不是“西方的”或“资本主义的”。现在,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第二,这个新社会有它自己特殊的社会性组织,即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里有它的管理层、工厂社区及其连体孪生兄弟—工会。
在本书里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答案。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工业社会。
相对于10年或12年前,本书显然对今天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在那时,一个大的解决方案包治一切问题的想法很盛行。我们曾经有过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承诺能包治所有问题的简单“药方”,事实上并不能解决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所有问题,即如我们宣布“罪恶的朗姆酒”是非法的一样,这个简单的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即使是这样,人们仍希望有一个更大的、更耀眼的、有着更大的经济影响力的、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出现,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接受了“禁酒令”,而这种心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十分盛行,只是“标签”不一样了。
现在的“标签”是“共产主义”与“自由企业”,“劳工运动”与“全球政府”。甚至一些有识之士还相信,依靠新的“绝对武器”,即原子弹,至少能维持世界和平,甚至是世界的民主与繁荣。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也就是本书首次出版后的数月)之所以对美国民众来说是如此令人震惊的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人们的这种幻想及其他类似的幻想。从这里开始,人们开始从迷信中觉醒,从对过去大的、简单的、包治一切的解决方案的迷信中觉醒。
今天,我们要努力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政府,对于我们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都不要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这一代人正将步入政府及政治组织的领导岗位,正将成为科学、技术、文化与商业界的领导者。
我们应认识到我们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切实地做许多看似琐碎的事。这里有风险、困难和妥协。这里既有问题,也有机会。我们(这里的“我们”至少包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国家)正变得也许与我们的父辈以及更久远的父辈完全不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天然地倾向于复杂化,甚至是“幼稚的”复杂化(例如“现代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例子,及现在流行的个性心理学中过于细致、过于复杂的方法),一如我们的先辈天然地倾向于简单化,甚至是“幼稚的”简单化一样。
这两种倾向,其危险程度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至少现在可以直面这样的现实:这个世界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有些事情不是只靠良好的意愿就能解决的。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假设,这个假设明显是非“乌托邦”的、反“乌托邦”的。
这次再版,不太可能带来第1版那样的冲击效应。但是正是因为它不再是“冲击性”的,它对新读者来说可能会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这次再版正是针对这些新读者的。它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我不敢说我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是至少我懂它在说什么。”这正是本人所希望的。
彼得·德鲁克
译者序
新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
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才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思想,也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光芒。即使在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读德鲁克的这本书,仍能感受到大师的思想锋芒穿透岁月,照亮人的心智。即使在今天,本书仍然有着它的“新”意,常读常新,犹如老树新花,越发的绚丽。即使在今天的中国,本书仍然有它的当代性、启发性和现实性。
这是一部复杂的作品,融会了德鲁克在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这是一部现实的作品,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工业社会的一个全面、独特、深刻的剖析,最为重要的是,它不仅给出问题,还给出答案的关键要点。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正如作者在序和后记中提到的那样,本书中揭示的很多重要趋势与思想都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变成了现实。这是一部影响重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在日本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这是一部还需要继续挖掘的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毕竟,它融入了德鲁克多层面的智慧,也许,他思想的一鳞半爪,对我们来说却可能是开启一个新的想法的金
钥匙。当然,本书也是有缺憾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指出的那样:“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已发生的事件。真正重要的事件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已经完全看到但是没有深入思考、已经完全认识到但是没有深入理解的变化,这一点适用于所有试图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作者。”德鲁克尤其多次提到没有对“知识工作者”进行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缺憾。但是,我们对待大师,不能以一个全能全知的圣人来苛求,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服务于现实,服务于中国。
我们首先要认识本书书名的深刻用意。在我看来,“新社会”与书中的另外一个词“free enterprise society”(本书将它直译为自由企业社会)是基本同义的。这也许就是德鲁克在本书中试图追寻的答案。“这本著作的根本目的不是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寻求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德鲁克的用意在于,他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工业社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主义的社会而不同,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还是当时的苏联、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我国,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定下论断,市场主要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一语定乾坤,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在我看来,指导我国今后十几年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思想有两个: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当然,这两者都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之下。我以为,前者主要解决的是“公平”问题,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本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就业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本书中关于工人的就业与收入保障计划的论述对于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德鲁克指出,失业问题最严重的后果不是经济性的,而是社会性和心理性的。这就提示我们在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性层面和心理性层面建立起良好的机制,能够使他们摆脱失业恐惧。其次,德鲁克指出,真正能够解决就业与收入保障问题的是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而不是国家。企业可以通过收入的平稳化、专项基金的建立等方法,保证员工有一个较长远的就业与收入预期。这就提示我们,中国的大企业应做出表率,切实地提出一些能够增加社会就业和收入保障预期的计划与方案。当然,中国的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第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第二,我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国民教育的力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力度,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够形成必要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三,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结构化的失业问题也较为严重。第四,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企业经营不善而被迫失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问题,自然不是凭一本50多年前的书能够全部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另外,本书关于管理层、工会、工厂社区三者关系的很多精彩论述,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工会的论述,尽管本书所谈到的工会不太适用于我国的情形,但我们可以将它看作组织中的一个利益团体,这样,平衡管理层、工会、工厂社区三者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就成为平衡三个利益团体之间关系的论述,这自然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表明,企业将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成果应用的主体,关键在于投资者和管理者。德鲁克在本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想是“管理者应该是企业的主人(governor)”,他应该拥有相应的社会权力、权威和责任。这一思想是深邃的,不太容易理解,要把它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但我相信,它至少能提供一种思考的切入点。此外,本书提到的管理职能三重性,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履行职责等,对分析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本书提出的,法定的所有权并不能解决问题,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等观点,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曾有一段关于翻译的精彩妙语,他是这样说的:“一本好书,等于让原作者的神灵附体,原作者的喜怒哀乐,变成了你的喜怒哀乐。替古人担忧,总胜过替自己担忧吧。译一本杰作等于分享一个博大的生命,翻译也可以说是神游杰作之间而传其胜。神游固然可以忘忧,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尽传其胜,更是一大欣悦了。”翻译本书的经验,犹如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汪洋大海,仿佛神游之感觉。然而,德鲁克是博大精深的,尽传其胜自不敢夸言,我只是尽我所能地把这本书翻译好,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覃筱博士的出色工作,特别感谢张振霞女士为翻译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其他参与本书翻译、校对、录入工作的还有我的学生李孟娜、朱芳菲、王豪、孙天雷、喻珊、王海峰、宋晓蓉、黄文昊、仇维佳、吴议晰、赵山河、杜沐、周蓉蓉、王文竞、王国成、肖远文、吴桃、石昭前、沈良凤,在此一并感谢。当然,文责由本人负责。
石晓军
北航·放晴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