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关系5.0
》
售價:HK$
131.9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HK$
63.8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HK$
109.9
|
關於作者: |
王岚
----------------------------
王岚,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毕业于清华美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员。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5年,清刻本《陔余丛录》修复作品获2021年“妙手修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大赛优秀奖。2022年在缘庆书苑举办“传奇之美——古籍装帧 书卷气韵”专题讲座。擅长国画、水彩等多种绘画形式,风格清新雅致。油画作品《补天之手》获北京第十三届职工书画大赛优秀奖。国画《开卷有书香》入选2022年南磨房地区“喜迎二十大”主题书画展。
|
內容試閱:
|
念念纸上光阴
修书,慢慢补,一晃,过了十六年。
我翻捡与残书破卷相对的日常,颉取零散感悟,辅以浅淡的文字和插图,在此用散文的方式,向您讲一讲古籍修复这个古老而小众的行业。
修书人,是我国传统手工从业者中的一员。过去,售卖书籍的书肆、书坊和字画装裱店兼做修书生意。新中国成立后,拥有一定古籍藏量的博物馆、图书馆专设有修书岗位。而在台湾地区,修古籍的人也被称为“书医生”。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发布,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于全国范围内开展古籍文献普查,这一举措推动了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古籍修复渐为人知。我们修书的方法至今仍遵循着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记载:
书有毁裂……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
意思是说,撕出如薤叶般窄小的纸条,用以修补书中断裂。“微相入”一词精辟、准确地描述了补纸与书页粘接、微微相搭的状态,修补痕迹难以察觉,体现出精细入微的操作,与今日文物修复理念中所倡导的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原则亦相契合。
基于个人对“微相入”的偏爱,以及编辑老师的建议,最终以此作为书名,并诚邀国家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师、青年书法家刘剑辉老师润笔题写,感谢同行友人遒劲有力的墨宝,令小书增添不少光彩。
用散文写修古籍,是一次忐忑的尝试。对于一个动手修书的人来说,动笔写作并非长项,欲将思绪诉诸笔端,必定有个缘由。
书中第一篇文章写于2020年,这是新冠疫情爆发初年。断断续续的停工打乱了正常生活,持续居家,让我无法按时到单位整理尚未修完的书页。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忽然发现,长时间不修书,心里竟有小小的失落感。时常想起古籍的破败模样,担心临走时没压平的书页会起皱,或有些书页压太久致使纸张涨开,难以复原。不知这算不算犯职业病?
那段时间,常翻看以前的修复档案,回忆之余,凭借一点艺术生的功底,尝试用水彩描绘修书工作,慰藉自己的想念之情,这便是我画古籍修复的缘起。
待小画攒多了,再配图写文,慢慢地以这种形式记录工作。感谢北大出版社帮我将一篇篇小文汇聚成书。
围绕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我想从劫、器、纸、修、缘五个方面分别讲述破损原因、修复工具、修复用纸、修书方法和古籍保护相关文化、修复理念等。
修书是手工劳动,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工具,像裁纸用的竹启子、扎书眼定位用的针锥等多为修复师自制,有时作为礼物互赠。我珍藏的一把竹启子是由中国书店徐晓静老师亲手削制,柄部缀有金色流苏和小巧的象牙扣,极富女性审美意趣,于实用性之外,也纪念着同行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修书离不开用纸,传统手工纸是重要的修复材料,我们在纸库中搜寻适宜的补纸,偶尔也实地走访学习。其中两篇以游记方式写下在造纸坊的见闻:一是云南丽江古城看东巴纸制作,一是安徽泾县悟草阁参观加工纸染色。传统造纸与修书一样,主要依靠人工操作,至今依然记得剥取东巴纸原料荛花茎皮上杂质的单调枯燥,亲历过了造纸,才真正理解手工匠人的辛苦和片纸皆要珍惜的意义。
还有一篇关于旧书残纸的小文,源于某日整理纸库,本着修书人这也不扔那也不扔的习惯,整理后,反倒多出几箱又破又烂的纸无处安放,许多纸还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老师傅们同样是这也不扔那也不扔)。由此想到积压旧纸的安置问题和古人焚烧处理废弃旧字纸的惜字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修复技艺虽一直遵循传统,但修复理念却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以前补书页要求画栏补字,现如今已不再施行。主要是无法确保所补文字的准确性,如贸然补缺文字,或会给未来鉴定工作带来干扰,因此修复中尽量做到最小干预。
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文献存量巨大,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宋元善本、内府珍本还属价值顶尖的少部分,我们平日修复的书多以清末普通古籍为主,书体病害形形色色。《开卷有残——简简单单修册书》一文里提到一些破损并不很严重的修复案例,是单位曾集中一批古籍做数字化扫描时陆续发现的问题,这些书因须及时归还,要求修复快速且不能拆书,一下子增加了工作强度,对修复人员的处理能力是一种挑战,不禁让我想起医院的急诊科。修完后,写下小文作为总结,给日后工作留个参考。
在以往古籍类文章中,通常将“书页”写作“书叶”,“页”与“叶”通用,是历史文献行业心照不宣的惯例,考虑本书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还依一般阅读习惯,都写作“书页”。关于这两个词的演变,在讲述古籍装具的文章里我做了一个短小的解释,是根据李计伟《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中关于 “书叶从唐代开始具有书页的名词意义”的考证而来,旨在给读者作为参考,两个词汇的关系和历史渊源有待继续商榷。
古籍修复与古籍版本鉴定同属古籍保护工作范畴,但二者研究方向不同。版本专家通过文字资料研究文献的史料价值;修复师则更关注纸张、装帧和修复技法,在尊重历史,遵守修复原则的前提下,对书体损伤进行评估和干预。古籍修复人员如同一个传递者,修复破损古籍,是为将其完好地交递给下一个时代。
修书的技法由一整套工序组成,除补书页之外还有洗书、装订等繁简不一的步骤,我担心自己把修书体验一不小心写成操作手册,故而根据文献背后的历史穿插讲述了一些文化典故,以求增加可读性。书中大量插图是我亲手绘制,绘画的过程就像是把喜欢的事物在心里又强调了一遍,从而让这份喜爱变得更加坚定,也让文字看起来不那么乏味。不过修书匠的水平有限,书中内容尚有不足。不久前,向南京大学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老师请教,才知道因南方潮湿多雨,糨糊在调制、保存方面和干燥寒冷的北方有些许区别,长居北方的我虽修书十余年,专业方面仍有孤陋寡闻之处,手艺这一行当永远学无止境。写作此书,仅为传达古籍修复的常识性知识,展示一点古籍修复工作的真实情况,解答大众普遍问题,望借此引起读者朋友们对于中华古籍文献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小书顺利出版,离不开师友和家人们的帮助。撰写期间,得到杜伟生老师、万群老师及许多业内前辈们的鼓励,并特别感谢我的同行好友:国家图书馆田婷婷、中国书店徐晓静、北师大图书馆葛瑞华一直给予我的支持,她们都是我的榜样,也是让我对工作保持热情的动力。感谢我的爱人和妈妈,经常主动帮忙带孩子,才让我有时间写写画画。
絮絮叨叨修书感言,回过头来,继续修书的本职工作。这项运于指间的劳作其实无比平凡。唯有书中霉蚀、粉尘、酸化、残缺陪伴着每一位修书人的静坐时光,重复不断地掸尘、补破和粘接,只为古籍续接一段光阴尚存。
日子一天天过去,寂寞在这里,乐趣也在这里。
王岚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文摘选自: 《且留古韵继书香——且传》
几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参加学习期间,曾向朱老师请教关于书页清洗的问题,原以为老师会指导一两种如何彻底洗干净的妙招。没想到朱老师却说:“其实留下一点水痕也无妨。”
我很疑惑:不洗干净也行吗?
见我不解,他饶有兴致地从电脑中找出《韶山毛氏族谱》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修复前,书页纸张因浸水变得褶皱不堪,水渍所形成的黄褐色边缘非常明显。修复后,书页平整干净了许多,但细看之下,却有一弯淡淡的水痕在书页上若隐若现,并不遮挡文字,却更为书册平添了一抹岁月的痕迹。
朱老师说:“特意不洗干净,一来是避免大水引起纸张收缩,进而影响原貌;二来纸上留下一点水痕也是告诉后人,这本书曾经被水洇过,破损痕迹也是书籍递藏过程中的一部分啊!”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修复方式,这番解说让我既震惊又钦佩。
常说不要把古籍修到全新,要保留一点书中的“旧气”,可若论“旧”到何种程度?似乎无法量化,只能在实践中反复揣摩思考,才能理解“旧”的涵义——故纸旧气,不仅指当年的装帧,纸张的材料,还包含了书籍在时间旅程中的一段往昔,乃至一段致损经历,这些都是可以传递给后世的历史信息。
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阅读和书籍寿命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至于方法么,还要因书而论、因损而定。 没有一种修复方式是十全十美的,对破损文献的处理皆是当时当下的权宜选择。 在敦煌遗书展上,胡玉清老师看到曾经的修复成果,感慨地告诉我:限于当时的工作条件,卷子的补纸只有乾隆高丽纸一种,不像现在有许多种可供挑选的材料,更没有纸张检测等科技辅助。相比敦煌遗书原本细密光滑的纸质,乾隆高丽纸略显粗糙,以至多年后再看,深感这件藏品的修复还有诸多不足。
我们赞扬前辈的修复成果,老师则着眼于当年修复的不足。科技在进步,就古籍补纸而言,早已从当初仅有的几种,发展到如今多种多样,甚至能为修复一套书专门订制补纸。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智能的应用还会带来新的修书技术以及更加完善的修复理念。到那时,我们现在的修复技法也会被取代亦说不定呢。
因此,当我们看到前人修复的文献时,应持历史的眼光将其放到当时的局限性中去考量,承认技术的革新,也相信修复师对待藏品的专业态度,即便条件艰苦,他们依然遵循装帧与修复的原则,又能于细微之处做出恰到好处的取舍。
敦煌遗书上的麻绳和《韶山毛氏族谱》里的水痕,如同一段承上启下的记忆,在不经意间将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完整诠释“最小干预”的意义,最大限度保存藏品原貌,让修旧如旧的理念和修复师高超的技艺跃然于观者眼前,是比文字解说更直观的专业魅力。 这种有意而为之的处理方法并非信手拈来,于技法层面上,需要修复人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心理层面上,则要有蕴于胸中对历史的敬畏和职业的责任感。这是修书人每日与书相对,一张张、一页页“修”出来的日久情深,也是修复工作中超越技术、难以言传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