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文学理论(第三版)

書城自編碼: 40813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52640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理由至上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7
《有机化学(第9版/本科药学)》
+

HK$ 50.6
《会计学导论》
+

HK$ 49.5
《生态环境标准应用(章鸿)》
+

HK$ 83.6
《园林花卉学(全彩版)(第2版)》
+

HK$ 97.9
《媒体融合:理论、实践与创新》
+

HK$ 53.8
《高等数学辅导及习题精解 上册(同济第八版)2024》
內容簡介:
一部文学理论的教科书,大致就是一幅文学领域的导游图。
本教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从整体上对文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阐述。注币吸收文艺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跨越,币视文学创作与整赏的实践经验,内容条理清晰,行文简洁明快,在保证理论自身的逻辑性、严肃性的问时,论述深入浅出,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这本教科书从初版刊行到如今的第三版,已经过近20年最学实践的考验,被广大师生誉为一部比较“顺手”“实用”的教材。
關於作者:
鲁枢元
人文学者,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文艺学、心理学、生态学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有开拓性贡献,荣获国家图书奖、停迅文学奖、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 )。
刘锋杰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理论、中国文论史、张爱玲创作等研究工作,主要著
作有《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文学象征论》《想象张爱玲》《生命之敞亮》《文学政治学的创构》《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等。
姚鹤呜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在历史的秋千架上》《理性的迎踪》《世纪之交的足印》《传播美学导论》等。
目錄
第一章 文学本体
第一节 文学考源
一、 文学词义
二、 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
三、 文学含义的论争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
一、 人文的含义
二、 文学人文性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 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
二、 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三、 审美活动的丰富性
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 文学的媒介特征
二、 语言艺术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 文学形象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构成及特征
一、 文学形象的含义和构成
二、 文学形象的分类
三、 文学形象的特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 典型的意义和典型理论的发展
二、 典型人物
三、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四、 典型化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 意境理论的发展
二、 意境的含义及其审美特征
三、 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类型
一、 文学类型的含义
二、 文学类型的产生和复活
三、 文学类型的意义
第三章 文学言语
第一节 文学言语及其构成
一、 文学言语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文学言语与非文学言语
三、 文学言语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文学言语的深层特征
一、 情境性
二、 变异性
三、 暗示性
四、 独创性
第三节 文学言语的基本类型
一、 叙事性文学言语
二、 抒情性文学言语
三、 影剧性文学言语
第四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一、 作家的有机天性
二、 作家的创作个性
三、 文学创作的对象
四、 作家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 艺术发现
二、 创作冲动
三、 艺术构思
四、 艺术传达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系统
一、 艺术知觉
二、 艺术想象
三、 艺术情感
四、 艺术灵感
五、 艺术理解
第四节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
一、 个人独特性与社会普遍性
二、 自律与他律
三、 再现与表现
四、 个性化与概括化
五、 直觉与理性
第五章 文学技巧
第一节 文学中的技巧
一、 文学技巧的意义
二、 文学技巧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中的表现技巧
一、 叙述手法的运用
二、 描写手法的运用
三、 抒情手法的运用
四、 象征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文学中的建构技巧
一、 以点带面
二、 线性发展
三、 循环往复
四、 多向交织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一、 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意义
二、 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三、 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第二节 诗歌
一、 诗歌文体概述
二、 风谣 骚赋
三、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四、 词 散曲 自由诗 十四行诗
第三节 小说
一、 小说文体概述
二、 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三、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第四节 散文
一、 散文文体概述
二、 杂文 小品文
三、 散文诗 报告文学
第五节 戏剧文学
一、 戏剧文学文体概述
二、 杂剧
三、 诗剧 歌剧 话剧
四、 影视文学
第七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界定
一、 风格的概念
二、 风格与创作个性
三、 风格的随体成势
四、 文学风格的特性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一、 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态
二、 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
第三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 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二、 时代文化与时代风格
三、 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四、 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第八章 文学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内涵
一、 对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理解
二、 文学价值的实现
三、 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第二节 文学价值的形态
一、 功利型
二、 娱乐型
三、 代偿型
第三节 文学的功能
一、 文学的认识功能
二、 文学的教育功能
三、 文学的美悦功能
第四节 文学的魅力
一、 作品价值的认定
二、 “永久的魅力”
三、 价值、存在和诗意
第九章 文学鉴赏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
一、 文学鉴赏与文学消费、文学阅读、文学接受
二、 文学鉴赏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
三、 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准备
一、 期待视野
二、 接受心境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
一、 形象感受
二、 审美判断
三、 体验玩味
第四节 文学鉴赏的特点
一、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
二、 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三、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第十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什么是文学批评
一、 文学批评的内涵
二、 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主体
一、 文学批评主体的地位
二、 文学批评主体的活动条件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 什么是文学批评标准
二、 文学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 社会—历史批评
二、 印象式批评
三、 形式主义批评
四、 心理学批评
五、 读者批评
六、 生态批评
第十一章 文学演变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若干观点
二、 文学艺术起源的综合考察
第二节 文学演变的动力
一、 外在动力说与内在动力说
二、 文学演变的多重动力
第三节 文学演变的形态
一、 表层形态
二、 深层形态
三、 综合形态
第四节 文学演变的方式
一、 继承与创新
二、 借鉴与传承
三、 单线与多线
四、 连续与断裂
第十二章 文学史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
一、 文学史的基础意义
二、 文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三、 文学演变规律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审美尺度
一、 文论史中的审美尺度
二、 审美尺度的基本内涵:情、貌、言
三、 审美尺度的变迁
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意识
一、 文学史识:文学特性
二、 文学史识:传承与创造
三、 文学史识:文学批评的历史意义
四、 文学史识:文学史家的主导意识
第四节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意识
一、 当代意识的意义
二、 当代意识的内涵
三、 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內容試閱
前 言
一、 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形态
如果到某个国家旅游,那么一份当地的导游图是不能少的;而一部文学理论的教科书,大致就是一份文学领域的导游图。无论你将要涉及的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作品与作家分析,文学演变史的研究,还是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的开展,甚或文学创作的尝试,从整体上对文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对高校中与语言文学相关的院系来说,“文学理论”历来就是一门必修课、主干基础课;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则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建设。
从现代学科意义上讲,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编写了不下数百部文学理论教材,然而直到目前,对文学是什么、文学的功用是什么、文学的边界在哪里、文学的前途在何方,依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我们认为这并不奇怪,这恰恰符合文学的特性。如果像某些自然学科那样,文学问题有了一个确切无疑的结论,那么文学可能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了。从大的方面说,文学毕竟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社会文化活动、审美精神活动,是人性、人心的表征。人心有多复杂,社会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人的文化活动领域有多广阔,人的精神活动领域有多广阔,文学就有多广阔。况且。人心与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关于文学问题的探讨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
鉴于此,在对文学理论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我们与学界的一些同行也许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我们看来,文学理论是一套关于人类的文学活动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及时代的精神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人的审美活动、言语活动,以及情绪、情感、信仰、憧憬等个人化的、变动不居的诸多因素。文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文学观念、审美情调与价值偏爱投注到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因此,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文艺学就很难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科学”。当然,这里还牵涉到“科学”的含义,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只能是“数学”及“物理学”等,被称作“纯粹的科学”。这种“科学”被认为在其绝对意义上是客观的、本质的、唯一的、普适的。而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存于万世而不移”的本质和规律,这种“科学”显然与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相去太远。在西方,曾有不少学者热衷于文艺学、文学理论科学化的实验,希望提出一些普适性的模式或法则。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近乎科学的结论,仅只是在某个层面、某些范围、某种程度上对某些文学现象做出的解释。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思潮、一个流派,但并不就是关于文学艺术的绝对真理。其实,在爱因斯坦之后,传统的科学概念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种“绝对的”“纯粹的”科学观念已经屡屡受到一些“相对的”“混沌的”“模糊的”“测不准的”“不完备的”科学观念的挑战,甚至,“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的边界也不再那么清晰明白,“物质”与“精神”的界限也不再那么壁垒森严。如果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我们还要坚持文艺学的科学化,那么,我们不要忘记补充另外一句:科学也正在走向诗。以往,曾有人讥讽:我们总是要求文学生机盎然、魅力四射,而我们的文学理论却越来越艰涩冗繁、枯燥无味,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欣赏活动差不多总是背道而驰的。这话不见得公平,因为地图毕竟不是大地上实际的地形地貌。
人类的文学疆域也需要一份导游的地图,文学理论并不排斥针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概括的研究。我们只是希望在研究分析文学现象时,在对文学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以阐释与归纳时,保持一种灵活的、开放的、自由的心态,守护一种温润的、生鲜的、灵动的话语风格,这样也许就会更接近文学艺术的本真。这不但对于我们走进文学领地、参与文学创作、创建我们的富有诗意的时代生活是必要的,对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来说也是必要的。
我们的这本教材,就是在此立意指导下的一次尝试。
二、 本教材的结构、体例与特点
目前我们国内流行的文学理论教材有许多种,在结构、体例上却大同小异,总摆不脱本体论、作家论、创作论、作品论、价值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几个部分。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时曾对此进行过反思,结果发现,对于一本“概论”性质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来说,这种结构和布局有其坚实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不是以机械的态度看待这些部分,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整体,那么,这种体例就更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
这里,我们愿意把文学比作一棵树,一棵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着的树,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花朵、果实都是这棵树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土壤、空气、阳光以及生存在这棵树附近的其他生物也都是这棵树健康生长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我们中国古代文论中,刘勰就常常以“树”喻文,把文学比作桃树、李树、木槿、兰草或其他植物:“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等等。于是,文学创作中的文与质、言与意、情与采的关系便不言自明了。
我们编写这本教材时,即遵循有机整体论的观念,对本书的结构、体例做出以下安排:第一、二、三章,基本上是关于文学本体论的阐述;第四、五章,讲文学的创作论;第六、七章,作品论;第八章,文学价值论;第九、十章,鉴赏、批评论;第十一、十二章,文学的演变发展论。这样的体例安排,不能说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我们只是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一种近乎生态学的眼光,一种有机整体论的视野来看待这些。
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着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首先,注意充分吸收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界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界曾经是思想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一方面文学艺术创作取得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就文学理论界而言,一是对极左文艺思想进行了清算;二是介绍、引进了大量外国文学理论、文艺思潮,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三是我国学者在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结合时代提出的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时,尽量把这些成果融化渗透到各个章节中,使其成为一本能够展现出时代风貌的文学理论教材。以往的教材编写,往往只看重经典的、大师的研究成果,只征引外国人和已经作古的人的言论,这当然有其充分的理由,能够使教材显得更权威、更稳重。但我们的理论也不能总是浸沉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的话语中,理论总应当是常青的、不断成长的。一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无疑还应当体现出这个时代理论的生长点。就像一棵大树,不但一定要拥有虬曲苍劲的根须,也一定还要有青翠清新的嫩芽。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在确保引用资料的权威性的同时,也谨慎地援引一些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自己对于文学问题的一些思索。这样做可能会引起某些争议,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不同意见之间相互切磋,才会显示出理论的活力与生机。
其次,在确立文学理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跨越。每一学科都拥有其大致的研究范围和相对的边界,具有它自成一体的独立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自然的浸润、沟通与交融。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总是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置换一样。江河湖海中的水(H2O),也可以扩散到云彩里,渗透到土壤里、树木里,以及被飞鸟、走兽、人类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或许,你的阳台上中国兰花的枝叶里蕴含的还是法国塞纳河里的水的分子,花盆的泥土中还存在有西伯利亚微尘。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宗教理论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理论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浸润和滋养。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对丹纳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对诺思洛普·弗赖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影响等。在这个世界愈来愈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知识的统一性”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当然也不能无视学科之间的感应与交流。
其实,近些年来我们国内的文学理论界,在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实绩,如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的人类学研究、文学的大众文化学研究以及生态文艺学的研究,都为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内涵。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时也关注到这一点,不但注意到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生态学之间的有机关联,同时还注意到文学理论与我们的时代生活以及与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如量子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指出过的,“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敏锐地注意到,你的特殊专业在人类生活的悲喜剧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要联系生活,不仅要联系实际的生活,而且要联系生活的理想背景,这一点通常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你的研究也就一文不值”
埃尔温·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颜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一位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尚且这样要求自己,在人文学科、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我们难道不应当做得更好一些吗?
再就是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试图尽力做到内容的条理清晰、行文的简洁明快,在保证理论自身的逻辑性、严肃性的同时,适当增添一些生动性、趣味性,让一门理论课程能够显得“深入浅出,驾重若轻”。为此,我们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严格界定的同时,还在行文中穿插一些“专栏”,选载一些典型的例证,让“概念”与“例证”相互映照,一起发挥作用。总之,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切实可用的读本,既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又能为自学者提供一定的方便。
三、 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这本《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长期文学理论教学资历的教师。多年来,已经积累下一些教学的体会和经验。这里,我们不揣谫陋,希望结合这本教科书的使用,与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这样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学生的实际,文学理论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刚由中学升入大学,由原来的普及性知识的学习转入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对于专门的理论课一时还不太能够适应;二是课程的实际,文学理论虽然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但又是一门奠定基础的“概论”性质的课程,广而不深。鉴于此,我们建议大家不妨在这本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浅、清、活”的教学原则。
关于“浅”。以往,在讲授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师中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别人教书做学问,像是在“挖井”,年年深入,年年有新的收获。而我们好像在“耙地”,一年一遍地耙过去,广而不深,总也见不出水平。这话的确道出了文学理论教师的苦衷,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理论的教学就是“耙地”,要使地里长好庄稼,“挖井”是必要的,“耙地”也是必要的。文学理论虽说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涉及的知识范围、学科门类却很广。它不但要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发展史,而且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至于课程本身的组成部分,诸如“本体论”“创作论”“作家论”“鉴赏论”“价值论”等,每一部分都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都可以写出大部头的专著来。应该说,这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庞杂性与繁复性,这必然会让那些刚刚跨入大学门槛的学生们应接不暇、捉摸不透,甚至还足以使得一位初次上阵的青年教师顾此失彼、不知所措。较好的解决途径是课堂教学讲得少一些、精练一些,突出梗概,扣准重点,不要拖泥带水、东拉西扯;讲得浅显一点,不攀附时尚,不旁征博引,从常识入手,耐心引导,循序渐进。这样讲并不是要降低这门课的教学标准,因为这里所说的“少”,实则是精练浓缩之后的“少”;“浅”,则是“深入浅出”的“浅”。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反而是更高了。
关于“清”。这包括洞悉整个教材的框架结构、把握每一论题的逻辑走向、认准每一概念的内在含义。对于教材的系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前面我们曾经讲过,文艺学像一棵树,要从整体上把握这棵树,就不能只是盯住一段树干或一片树叶。要把教材的十二章看作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每一章节都是相互关联、血脉贯通的,因此,讲解时也要注意彼此连贯、前后照应。讲课就像“走路”,课堂上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理路”与自己的“言路”,还有学生的“思路”,在“三路”之间求取协调。阐明一个文学问题,就等于引导学生走进一个新的境界。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尽量有针对性地把问题的“理路”即逻辑关系表述清楚。为此,本书每一章后面设计的“思考题”,就该算作我们在文学理论旷野中插置的“路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学生的求学“插路标”,引导学生的行进与发现。至于每章后面附设的“关键词”,无疑是希望对于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或命题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白的界定,以供教学或自学时参考。此外,在硕士生的入学考试中,“文学理论”又是多种专业的考试项目之一。以往,许多考生不能切实有效地把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我们希望这本教材也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于“活”。把一本文学理论的教科书比作文学疆域的一份地图,这同时也就暴露了“文学理论”的弱点,因为任何“地图”比起它所表示的那个地方的地形、地貌、风土、气候的真实情况来,都要粗略得多、枯燥得多。这一弱点,应当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得到弥补。“文学理论”,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文学课”,既要保持理论的概括性、思辨性,又应当保留文学的感性魅力。因此,处理好理论框架与文学现象的关系,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理论框架是骨骼,文学事实是血肉,二者有机统一,才能使这门课程显得有声有色。我们建议在讲述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规律时,灵活选取一些典型的例证。为此,我们在书中设计了一些“专栏”,供教学参考。例证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证实”,好的例证的陈述往往也包含了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例证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件十分困难而又须非常审慎的事。一个好的例子应当具备“表显层面”与“深层结构”两个部分,表显层面是它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形象的、生动的、鲜活的、别致的;深层结构是它的理性内核,应当是坚实的、精辟的、凝练的。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发应谨慎地选择例证,才可能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实效。相声演员侯宝林曾被北京大学聘为语言文学教授,文学理论教师也应该讲究一些自己的“语言艺术”。此外,把课堂教学搞活,还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有思想上的互相启发,也有情绪上的相互激励。文学理论探讨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活动,其本身就蕴含着丰盈的情绪和情感,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责任。要做到这些,一部教材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也就存在着一个“灵活使用”的问题。教材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说到底还是靠教师的学养和功力。而任何一部教材,也总是要在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众多教师的灵活运用中,逐渐改进、逐渐修整、逐渐完善的——这也正是我们期待于诸位同仁与广大学生的。
上个世纪中期,我国著名文艺学家蔡仪先生曾主持《文学概论》一书的编写,从1961年初到1979年,历经18个春秋,几番讨论修改,才最后定稿。前辈学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应是我们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榜样。文学仍旧可以说是“人学”,只要人类尚在,只要人性不灭、人心不死,文学就不会消亡,关于文学的探讨研究也就不会停止。文学之树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将在人类的精神求索中永葆青翠葱茏。

新版后记

这本教材最初面世是在16年前,先后出版过两个版次,这是第三版。听到一些师生反映,说这本教材使用起来还比较顺手,尤其是对“考研”应试比较有用。为了保持教材的稳定性,这次修订并没有做大的改动。
我本人从事文学理论学习、教学与研究至今已超过50年,想借此机会和老师、同学们说说我的一点体会。
在高等院校文科教学中,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教与学的难度比较大,虽然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却不如其他文学课程受欢迎。1972年我刚登上讲台时,自己主动选择了这门课程,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喜欢。我在大学读中文系时,文学理论学得并不好,成绩还不如别的同学,但是我有兴趣,所以就把文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的志业,到头来竟还做出了一点点成绩。所以,我说兴趣很重要。
我知道如今选择考学、考研的同学并不都对自己选择的学科有兴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尽快培养起自己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是在春山花径行走,化苦为乐,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培养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我的经验是要在课堂、课本之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诗人作家的传记和他们的“创作谈”,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对照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吸纳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充实自己的心胸,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应该是充满愉悦的。一味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即使考出高分,仍旧是身外之物,对自己的年轻生命不但无益,甚至还是一种无形的戕害。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课程,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来说,我想强调的是灵活性:既要注重教材提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文学课程不像物理学、数学,它总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人格、性情、情绪、直觉、智慧、感悟投注到课堂教学中。教材不能“照本宣科”,要灵活运用。记得我的老师们曾经说过,一本再好不过的教材,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说,也只是“若即若离”,不脱离教材,也不死搬教材。我的这些老师都是高手,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驾重就轻、游刃有余。
据现状分析,这本教材的实际用途多半用于复习应考。对于考试来说,学生是被动的弱势群体,命题的教师是“权力部门”。在这样的情势下,我想说给老师们的是:命题一定要特别细心留意,命题的初心不应该是难为考生、淘汰考生;而应该是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优中选优。这样的话,命题就不应该在冷题、怪题、过于繁难的题目上费心思,而应该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范围内灵活命题,一定要给考生的自由发挥、独抒己见留出余地,这才能见出考生们的真实水平。命题是一门艺术。许多年前,我刚刚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时,曾向文论大师钱谷融先生请教如何命题,先生竟然说:考作文。接着又补充道:要出最一般的题目,才最公平,才能看出真实水平。
以上谈到的教、学、考试三个环节的问题,仅是我一己之见,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同学参考。
我们的这本教材,内容还是有些过于繁密。好处是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及较为周详的文学知识。如果从上述我提出的一些建议看,其实是可以再精简一些的,比如,有20万字也就可以了,多给上课的老师与同学们留些自由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过,这还需要我们教育领域整体氛围的改善。
再次感谢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
再次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们的长期关心与支持。
鲁枢元
2022年10月20日·苏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