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HK$
184.8

《
这里,群星闪耀:乒坛典藏·绽放巴黎(全套7册)
》
售價:HK$
259.6

《
想通了:清醒的人先享受自由
》
售價:HK$
60.5

《
功能训练处方:肌骨损伤与疼痛的全周期管理
》
售價:HK$
140.8

《
软体机器人技术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通过李白,我们得以窥见唐朝的辉煌与落寞,更结识了一个不拘一格、超然物外、执着理想的灵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愿你能从李白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展翅飞翔,即使前路漫漫,也怀揣诗与远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內容簡介: |
李白是我国诗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上承春秋战国之风骚,下接汉魏六朝之乐府,创造出种种比兴意象,构成诗歌瑰奇的意境;他的诗歌融庄屈于一体,汪洋恣肆,以气势取胜,如高山坠石,如大海回澜,有不可阻挡之势。本书选录李白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优秀的篇章,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李白诗歌的风貌。
|
關於作者: |
林东海,福建南安人,1937年出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考入研究生班,在刘大杰教授指导下研习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史。1965年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编辑和研究工作,已经出版著述有《诗法举隅》、《古诗哲理》、《诗人李白》(日文版)、《太白游踪探胜》、《黄河之水天上来》、《唐人律诗精华》、《文林廿八宿师友风谊》、《江河行揽胜诗草》等30余部,发表诗文200多篇。
|
目錄:
|
目录
001 /导言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001
登锦城散花楼/002
白头吟/003
登峨眉山/005
峨眉山月歌/007
早发白帝城/008
渡荆门送别/009
上李邕/010
北溟有巨鱼/011
荆州歌/012
秋下荆门/013
望天门山/014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015
长干行/016
白纻辞三首/018
杨叛儿/020
金陵酒肆留别/021
估客行/022
示金陵子/023
苏台览古/024
乌栖曲/025
越中览古/026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027
静夜思/029
夜泊牛渚怀古/0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31
江夏行/032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034
山中问答/036
山中与幽人对酌/037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038
送友人/040
玉真仙人词/041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042
杜陵绝句/044
君子有所思行/045
乌夜啼/047
子夜吴歌四首/048
大车扬飞尘/050
少年行二首/052
白马篇/054
蜀道难/056
送友人入蜀/059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060
行路难三首/061
秦女休行/066
长相思/068
登太白峰/069
登新平楼/070
赠新平少年/071
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073
把酒问月/074
月下独酌/075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076
梁园吟/079
赠嵩山焦炼师/082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085
结客少年场行/087
春夜洛城闻笛/089
梁甫吟/090
襄阳曲四首/094
襄阳歌/096
赠孟浩然/099
江夏别宋之悌/100
太原早秋/101
将进酒/102
赠内/104
陈情赠友人/105
齐有倜傥生/107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109
嘲鲁儒/111
赠范金乡/113
赠任城卢主簿潜/115
游泰山/116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118
凤笙篇/120
客中作/122
南陵别儿童入京/123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125
宫中行乐词/126
清平调词三首/128
效古/130
塞下曲/132
独不见/134
紫骝马/135
关山月/136
春思/137
胡无人/138
送贺宾客归越/140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141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142
于阗采花/144
妾薄命/145
怨歌行/146
玉阶怨/148
长门怨二首/149
怨情/150
灞陵行送别/151
玉壶吟/152
感遇/154
太白何苍苍/155
凤饥不啄粟/157
鞠歌行/158
郢客吟白雪/161
桃花开东园/162
美人出南国/163
松柏本孤直/164
登高望四海/165
燕昭延郭隗/166
咸阳二三月/167
郑客西入关/169
君平既弃世/171
古朗月行/173
东武吟/175
山人劝酒/177
赠崔侍御/179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181
鸣皋歌送岑徵君/182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185
庄周梦胡蝶/186
秋露白如玉/187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189
沙丘城下寄杜甫/190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191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192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194
梦游天姥吟留别/198
访贺监不遇/201
对酒忆贺监二首/202
渌水曲/204
越女词/205
越客采明珠/206
采莲曲/207
酬崔侍御/208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209
殷后乱天纪/211
劳劳亭/213
登金陵凤凰台/214
燕臣昔恸哭/215
丁都护歌/216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217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21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1
天台晓望/222
登高丘而望远海/224
秦王扫六合/226
秦皇按宝剑/228
日出入行/229
送杨燕之东鲁/231
寄东鲁二稚子/233
劳劳亭歌/235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237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238
胡关饶风沙/242
羽檄如流星/243
战城南/245
代马不思越/247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249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251
大雅久不作/253
丑女来效颦/255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257
赠何七判官昌浩/259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260
赠临洺县令皓弟/262
燕赵有秀色/263
侠客行/264
结袜子/266
行行且游猎篇/267
北风行/269
幽州胡马客歌/271
一百四十年/273
天津三月时/274
远别离/277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280
书情赠蔡舍人雄/283
横江词六首/286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289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291
独坐敬亭山/293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94
过崔八丈水亭/296
赠崔司户文昆季/297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299
寄崔侍御/300
听蜀僧濬弹琴/302
游水西简郑明府/303
赠汪伦/304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305
哭晁卿衡/306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307
清溪行/315
秋浦歌/316
凤飞九千仞/319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321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324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327
铜官山醉后绝句/328
哭宣城善酿纪叟/329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330
赠溧阳宋少府陟/333
扶风豪士歌/335
北上行/337
西上莲花山/339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341
豫章行/343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34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346
望庐山五老峰/349
望庐山瀑布二首/350
别内赴征三首/352
永王东巡歌/354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358
上留田行/360
南奔书怀/363
狱中上崔相涣/367
万愤词投魏郎中/369
公无渡河/372
赠闾丘处士/374
箜篌谣/375
赠张相镐/377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380
江上望皖公山/383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38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386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387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389
流夜郎赠辛判官/390
南流夜郎寄内/392
流夜郎闻酺不预/393
宿巫山下/394
我行巫山渚/395
荆门浮舟望蜀江/396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397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406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407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410
门有车马客行/411
巴陵赠贾舍人/413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414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416
司马将军歌/418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421
江夏赠韦南陵冰/423
江上吟/426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428
天马歌/430
江上赠窦长史/434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436
九日龙山饮/440
临终歌/441
|
內容試閱:
|
我国唐代是诗歌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犹如繁星,其中有一颗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太白金星,这就是相传为太白金星下凡的诗人李白。作为诗人,他确实像太白金星那样,至今仍放射出万丈光芒。
李白,字太白,是我国诗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自惊姜之夕母梦长庚,至采石捉月骑鲸仙去,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神话,恍惚他真是一位天上“谪仙人”。以其神而且奇,所以留下不少迷离的疑点,诸如种族、籍贯以及生平事迹,虽经历代学人的不断考证和探索,纠正了若干谬传与讹误,使之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但由于史料不足征,有些疑点很难求得一致的解释,有些甚至永远也弄不清楚。也许正因为李白披着这样一层如同五彩云霞的面纱,所以显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更加富于感人的魅力。
李白是天上之星,也是地上之英。其种族、籍贯以及出生地点,能弄清楚,固然好;弄不清楚,也无碍。正如明朝李卓吾《李白诗题辞》所说:“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馀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焚书》卷五)今知其父子神龙初移居昌隆(今四川江油),为客户,因名李客,无甚伐阅可言;其青少年时代生长于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之间,深受山水灵秀之熏陶。这种家境与环境,对李白思想和性格的形成,才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盛唐时期,进身之路有两条:一条是科举登第,一条是终南捷径。李白选择的是后一条路,他从未进过科场。这也是李白研究中的一个疑点。我想这同他毫无伐阅的家境不无关系。从地方的贡举,到朝廷的制举,并不是真正“唯才是举”,倘无过硬的社会关系,恐怕连乡贡这一关也难以通过,哪里有机会参加殿试呢?李白对奇山秀水又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所以选择“捷径”是聪明的,也是合适的。他从小观百家奇书,隐居山林,积蓄道义,相继在紫云山、岷山、峨眉山求仙学道,和道士交游,从方外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创造进身的条件。
其实,他选择的所谓仕宦捷径,并不直捷,而是弯曲而又漫长的路。他不能待时而动,待价而沽,而需随时出动,到处自售。他在成都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颋,出川后在襄阳干谒过荆州长史韩朝宗,在安陆干谒过安州长史李京之,都未见成效;又西入长安,投书献赋,历抵卿相,仍未成功,最后还是靠道教中的关系,经元丹丘、玉真公主、司马承祯、贺知章等的举荐和揄扬,才在年过不惑,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待诏翰林,是李白一生最得意、最荣耀的时期,也是他最失意、最沮丧的时期。
时代就像一座大熔炉,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铸造出不同的历史人物。李白毕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所处的时代铸造出来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被推上极盛的巅峰,又从巅峰上跌落下来的历史转折时期。由盛转衰的社会矛盾,决定了李白充满矛盾的人生观和出处观。他常以横海鲲、负天鹏自拟,既有盛世士人所具有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兴社稷安黎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伟志愿;又有危世士人明哲保身的思想,主张由隐而显,由显而隐,出仕干一番事业,“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是贯穿他一生的最基本的人生观和出处观。
李白似乎不明白,所谓举逸民,征隐士,不过是为了点缀升平,并无意给予实职实权。他在翰林院,只能写写颂圣诗以娱乐君王后妃而已,是无职无权的御用文人。李白却以为可以持钧执政,干一番事业,当他知道事与愿违时,少不了发牢骚说怪话,流露出不满情绪。诸如“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为宋中丞自荐表》)的呼喊,自然颇不中听,宜其不为宰衡所容,而备受谗毁。其时,玉真公主在天坛山修道,贺知章也已回四明去了,朝内没人为他辩解。玄宗相信谗言,放他还山。他的理想破灭了。
人生之幸与不幸,往往是相对的。李白之被放还山,是不幸,又是大幸。作为政客,失去从政的机会,自然不幸。但李白并非政客,他所说的纵横之术,王霸之道,自以为可以经世济民,事实上却很难行得通,再说,他似乎也缺乏执政的才干,从璘之失败,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眼光和能力,都不像是“辅弼”之才。作为诗人,他离开长安,不当御用文人,未尝不是幸事。倘若他终老翰林,历史上恐怕就没有这样一位伟大诗人了。诗人需要各种生活体验。李白奉诏入京前到处漫游,到处干谒,出京后,又到处流浪,到处谋生,既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最上层,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的最底层。入京前在东鲁安家,躬耕陇亩,与农夫无别;出京后,在皖南漂泊,采矿铜坑,同矿工一般。这位谪仙人,谪落人间,可以说一谪到底。唯其如此,他才能对种种生活都有所体验,才能写出那种惊天动地的诗,而成为伟大的诗人。这何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
李白总想功成而后身退,功未成则不甘退,所以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失败。离开长安后,北上失败,从璘失败,乃至锒铛入狱,长流夜郎,最后病死当涂,埋骨青山。其《临终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其政治才能未足比拟大鹏,其诗歌才能却确实如同鲲鹏,变化无穷,流风万世!
李白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很难归结到某一种思想体系。盛唐时代,各方面都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魄力和气度,没有衰世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神经过敏症”,尤其是思想领域,更是兼容并蓄,互不排斥,儒道释三教可以合流,嵩山少林寺唐刻孔子、老子、释迦“三教圣像图”碑,正是这一时代思潮的最好象征。李白思想之复杂,也反映出这种时代特征。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云:“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实,何止儒仙侠,道释纵横也都被熔于一炉,化为多棱的晶体,放出斑斓的色彩,所以他的诗歌能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表现出主张统一安定,反对分裂战乱的思想。他的理想社会,近似黄老的无为而治,所以他反对唐玄宗的拓边战争,也反对安史的分裂作乱。“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他之从璘,正是为了一扫胡尘,誓清幽燕,以维持统一与安定。
他的诗,表现出主张任贤举能,反对荒淫腐败的思想。“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对于斗鸡之徒的邀宠骄横,权奸的嫉贤妒能,他深恶痛绝;对于李林甫排斥贤才,杀害忠良,更是力加痛斥,表现出屈原《离骚》的积极精神。
他的诗,表现出关心人民生活、同情民生疾苦的思想。他曾在社会底层同劳动者一起劳动和生活过,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十分关心他们的命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他很重视同下层人民建立起来的友谊。
他的诗,表现出热爱大好河山、欣赏自然美景的思想。祖国的名山大川,常常是他的栖身之所,也是他最好的精神寄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喜欢游览山水,其在山水中所灌注的精神,和前人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所以其境界显得雄伟壮阔。
李白的诗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是以抒情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的诗,大都属于政治抒情诗,其所指出的种种社会问题,都不是从题材中反映出来的,即不以事胜,而以情胜。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写他自己的牢愁,实际上,透过他的牢愁情绪,我们可以认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是那样深刻,那样富于感性。倘若李白只是写酒与女人,或者飘然于世外,从他的诗歌中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他也就不成其为时代的歌手了。他的诗,就像屈原的《离骚》,既抒写了自己的情感,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读李白的诗,“知人论世”固然有助于理解其诗的真谛,但“以意逆志”似乎更能把握其诗的精神。其跳跃式的抒情,为读者留下极其广阔的联想余地和创造空间。以其诗证其事而知其人,很难确凿无误,因此从正史到野史,出现了许多离谱的记载,也因此历来学者对其生平的考证,出现了许多难以统一的分歧;读其诗知其意而感其情,又以读者身份经历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联想与创造,所以李白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言人人殊,以至把他说成五光十色的传奇人物。这不等于说,李白的诗可以随意曲解。把他的诗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转折时期,放在他所经历的坎坷生活的背景上,以意逆志,联想创造,便能认识大体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李白。不过,历来读者所塑造的各种不同的李白形象,亦自有其不同的历史意义。
李白诗歌上承春秋战国的风骚,下接汉魏六朝之乐府,创造出种种比兴意象,构成诗歌瑰奇的意境。在他笔下,飞禽走兽、香草美人、神灵仙幻、古圣先贤,都可以化为比兴的喻象,甚至连即目所见的山川形胜,也成了象征性的喻体。读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段,创造了各种奇异意象,构成了富于情志的绝妙诗篇。李白诗歌以其善于比兴,故妙在虚实之间。若实处虚读,则失之深;若虚处实读,则失之浅。必虚处虚读,实处实读,庶几得其妙旨。
李白诗歌融庄屈于一体,汪洋恣肆,以气势取胜,如高山坠石,如大海回澜,有不可阻挡之势。李白能作律诗,却极少作律诗,而以乐府、歌行、古风为擅场。究其原因,以后者最适合表现其奔流直泻的激情,而律诗之声律对仗,终嫌影响其气势。其所作律诗,或失粘,或失对,如《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虽失其律而得其势。即便完全合律之诗作,亦自有他人所难以企及之气势。
李白诗歌节奏感强,读其诗,如三峡流泉,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律诗之节奏,体现于语言之声律,即语音长短轻重转换之规律,可称之为外节奏;而诗之内节奏,则是感情节奏,是语意的表现规律。李白诗歌的强烈节奏感,正表现了感情的内节奏。虽然不讲究平仄声律,读起来却十分流畅响亮。读其《蜀道难》,不仅很有气势,而且很有节奏。依浮声切响的平仄声律,是读不出这种节奏的,必以其连贯的语意及流动的情感,读来才能如风卷浪,滔滔向前。这种内在节奏的把握,李白在鲍照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构成了自己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极富于创造性。出色的诗人,往往又是出色的语言大师。李白便堪称创造语言的大师。他创造了不少富于想象、极尽夸张的形象化语言,作为构造意象和意境的材料。汉语的最大特点是形象化,但有些形象化的语汇,久而久之,便抽象化了。抽象化的语汇,不很适合于表现诗意,所以李白往往重新加以形象化,使之富于感染力。如“挂心”一词,在他诗中便化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经过形象化处理,便成了绝妙诗句。
李白的诗,现存于集中者,近千首,其中有部分是赝品,但是真伪的考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取得一致的看法更不容易。选诗自应力求选出真品,但眼力不到处而将赝品阑入,也并非不可能。本书选入李白诗作近三百首,约今存诗数三分之一,这其中很难确保一首伪作也没有,读者自有明鉴。
李白诗中思想艺术均优者,尽量选入,以其为独家诗选,所以艺术一般而有助于了解其生平思想的重要诗作,也酌情选录,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李白的风貌。
李白诗歌的创作年代,有的很难确定,迭经专家研究与考证,仍有一些无法编年的作品。本书选诗的编排,参考各家的编年,并据一己之见,约略理出一个顺序,有的以先后为序,有的则以类相从,不是严格的编年,也未曾加以考定,只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对李诗的理解。
李白诗歌注本很多,本书参考各家注释,删其繁,正其误,力图简明切要。诗之注,虽有助于读诗,却往往有损于原诗,因为各个时代的注诗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注释的,读诗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必然会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故曲解之处在所难免。我不敢说本书的注释对李诗无任何曲解,只希望有损于原诗者少一些,而有助于读诗者多一些,庶几“无愧我心”矣。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谬误之处,敬祈方家赐正。
林东海作于清风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