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HK$
116.8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HK$
103.8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售價:HK$
81.4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編輯推薦: |
《语法答疑》是第41届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的“字斟句酌”丛书的最新品种,是一本语文科普的佳作。
文言文教学中“状语后置”的情况为什么不能解释成补语?“目前将……”的说法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吗?日常语文表达中,我们碰到这类涉及语文规范的问题,往往不能通过中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或者教学语法的角度来解答,必须进入语言学的专业范畴,借用理论语法的概念术语和理论视角来分析,才能彻底解疑答惑。《语法答疑》这本小书即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语文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语法问题,尤其是通过语病评改书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在一段时间内接受度的变化,指出了80年代的语文规范与今天的不同,并讲解了语文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突显了“活语言”的规范和动态之平衡这一主题,既有学术含金量,又为普通读者做了很好的理论入门和实践指导,让人耳目一新。
语文工作者尤其应该阅读这本实用小书,更新语法观念,获取语法研究对语文工作的最新建议,并提升语言知识基础,学习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
|
內容簡介: |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书名为“语法答疑”,每篇文章都针对读者疑问,做出解答。每篇文章字数约2000-3000字,全书呈现为短文集。
文章组成方面,一部分源自前期已刊登于《语言文字周报》的文章,若题材合适,则改写、增补后收录;另一部分在本框架基础上重新构思成文。
|
關於作者: |
吴越,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专任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语法、语言类型学。在《中国语文》《方言》《当代语言学》《当代修辞学》《语文研究》《辞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代表作:《瑞安方言话题标记“乜”——从疑问代词到话题标记》(发表于《中国语文》2021年第3期)。
|
目錄:
|
目 录
引言/ 1
壹 特定词类/ 7
“敬请期待”是强人所难吗? / 9
“袖珍公园”不贴切吗? / 14
“俩个”错在哪儿了? / 19
“一朵花朵”不可说/ 23
当老师“表扬自己”时到底在表扬谁? / 29
不说“您们”,该如何礼貌地称呼一群人? / 32
四个“我们”:外延与内涵/ 35
“是否是”是错误用法还是强化表达? / 38
“随着……后”可说吗? / 42
贰 句法成分/ 45
“你是什么垃圾”:领属转喻的认知机制/ 47
说了,却没“完全说” / 50
多项定语“照面”,位置关系如何? / 55
“意大利的外商”究竟是哪国商人? / 61
文言中的“状语后置”为什么不宜简单处理为“补语”? / 63
什么情况下“所”是多余的? / 68
“治疗”语病的话题结构/ 74
主干成分齐全,却觉得话没说完? / 78
叁 扩展搭配/ 83
“很青春”的“青春”还是名词吗? / 85
“帮忙你”“生气我”之类/ 89
“熟练技术”必须改成“熟练掌握技术”才可说吗? / 93
词性是单一且固定的吗? / 98
修饰名词的必须是形容词吗? / 107
“新冠”“密接”“做核酸”
———从疫情期间的省略表达看汉语的特征/ 112
肆 “语病”辨正/ 117
“予以”“加以”“进行”是完全“多余”的吗? / 119
“目前”和“将”真的冲突吗? / 125
“深深地被这动人的诗朗诵感染”存在语序不当的
问题吗? / 128
“确实可能”真的自相矛盾吗? / 134
“语意”不会轻易“不明” / 138
听的是“录音”还是“录音带”? / 143
“一对夫妻怀了孩子”真是搭配不当吗? / 147
伍 网络新语/ 151
新给予义复合词“给到”的前世今生/ 153
有了“可可爱爱”,为什么没有“可可恶恶”? / 157
“私自下班” / 162
万物“自由” / 165
不能说有点道理,只能说令人信服
———当“小”转折遇上“大”否定/ 169
新兴词缀/ 语缀“子”:用法扩张与限制/ 172
阴阳怪气的“呢” / 176
“ 不了一点” / 179
“我真的会谢”怪在哪里? / 184
新话语标记“就是说” / 189
“真刑”“核善”“蒜你狠”……:新兴谐音构词/ 192
后记/ 196
|
內容試閱: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必有规矩。若每个人都自说自话,便不能发挥理想的交际效果。但若语言一成不变,又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随之更新的交际需求。总的来看,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和动态的平衡:既维持必要规范以保证交流效率,又不断发展以适应和反映社会变迁。这种平衡使得语言既保证稳定性,又富于创新性。
邵敬敏先生曾在《汉语语法趣说》中讨论过语言的动态变化与持续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曾经有人指出“ 打扫卫生” “ 恢复疲劳” “ 救火”“养病”这样的说法都是病句,汉语里不能这么说的。80 年代初期,也有位老先生认为“超市” “空姐” 这样的缩略词语莫名其妙,应该“开除”。可是,事实上,这些说法现在不但生存下来,还比比皆是。为什么? 因为语言是活的, 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样,在语言生活中就出现了许多新鲜的现象。
但是,凡事都应有度。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也应有明确约束。这是每位语言使用者日日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位语言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问题。
本书围绕“活语言”的规范和动态之平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讨论规范与动态,离不开对语法失误的分析,也离不开对新兴用法的评估。本书或就读者所提出的、针对具体句子或某些语法常识的疑问进行解答;或结合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读者可能感兴趣的一些新生语法现象进行梳理;或就早年出版的语病评改书中常见,且可能在当下引起疑问或争议的例子进行分析。
一方面,我们看到,几十年前被视作“语病”的表达,如今有不少已经可说了。语病评改书上清楚写明“不合法”的搭配,如今有不少已经可用了,甚至还相当能产,非常流行。一些语法“失误”现象还有了不少“同类”,且可明确归纳出使用规则,成为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现象,有不少还被权威媒体、正式出版物采用。
例如,20 世纪80 年代,“第一产铜国”“第二大儿童疾病”这类表达还被认为是“令人费解”或“含义不清”甚至不符合中文习惯的说法(引自《新闻语病汇析》)。但事实上,这类表达已常见于日常生活,例(1)(2)是《人民日报》的用例。
(1) 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贸易额占第十位,并且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人民日报》2000 年)
(2) 据智利有关部门预测,在今后25 至50 年内,这个国家仍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产铜国地位。(《人民日报》2003 年)
又如,上世纪末,“诞辰……周年”这类说法还被视作一种误用。以“诞辰百年”为例,80 年代初,权威期刊《中国语文》对“诞辰百年”和“百年诞辰”两种说法组织过专文讨论,当时的倾向性意见还是使用“百年诞辰”。仅20 年之后,本世纪初,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再次组织的专栏讨论中(2003 年第8 期),知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三点意思》)、邵敬敏先生(《“诞辰百年”逐年增加》)、张斌先生(《历史的启示》)就主张“诞辰百年”和“百年诞辰”都可说。而且,“……周年”的音节越多,越容易出现在“诞辰”之后,如“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较之“一百二十五周年诞辰”更符合汉语母语者对语言流畅感的追求(可参看邢福义先生《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这说明“诞辰……周年”不仅不再是语病,还逐渐发展出不可替代的表达功能。
另一方面,日常语言使用中仍可见到不少语法失误。语法失误现象指个人的、偶发性的、不合语法规范的现象,至少在目前无法用新发展、新变化来解释,不会或尚未进入语法创新的范畴,例如语病评改书中常见的词类误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语病类型。此外,一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在此列。例如,当代口语中有一种滥用数量结构“一个”的趋势,如“进行(这样的)一个研讨、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等,使得大量无“数量”义的、本不应与个体量词搭配的名词进入到这一结构中(详见本书第三章《词性是单一且固定的吗?》)。
本书的整体目标就是在上述两类现象之中寻求平衡。范晓先生指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要混淆古今,又应注意古今之间的联系;既要讲究规范,又应善于发现有生命力的新生语法现象,不要轻易判为病句;既要讲静态语法的规律性,又应提倡语法格式在动态使用中的灵活性和丰富多样性(可参看《三维语法理论概述》)。
这也是本书所秉持的态度。
我们关注现代汉语语法,也结合古今汉语的对比研究成果。例如,本书在讨论“所”字结构、名量式复合词、汉语补语的问题时,充分参考汉语史研究成果,但不混淆古今,力求做到界限清晰。
我们关注语法的规范,也重视语法的发展,着重讨论一些“似非而是”的新生现象。正如范晓先生所说,由于“新生”,它总是只在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言语里存在;唯其因为是“个别”“少数”,会被视为不规范,看作“病句”。但只要有合理性、生命力、优越性,总会被广泛接受而成为新的规范(可参看《论语法研究中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本书部分篇目涉及语病评改书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在一段时间内接受度的变化,既与过去的规范进行对比,也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参照。这也是我们这本小书的“时代任务”之一。同时,飞速变化的网络语言时代也为语言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尽管这片沃土之上并不总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但我们愿意用乐观的态度发现其更多闪光点。
我们关注语法的静态规律,也注重动态使用。静态语法总要求句子成分齐全且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要求严格,不易变通。但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则灵活多变,富于创造性。本书部分篇目涉及这类现象。
我们尊重教学语法,也提倡接纳理论语法。所谓教学语法,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设计的语法,更加关注如何以适合教学的方式呈现语法规则,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谓理论语法,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进行研究,更加关注对语法结构和原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并进行理论概括和说明。本书力求在合理范围内,运用普遍性的语言规律解释和说明教学语法不接受而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本书中有正式编号的“病句”基本不专门标“?”,这主要是为了使版面更为清爽。但若需在同一例句编号下比较几个微殊的例子,则用“?”或“?”表示不合法或接受度低。
本书多数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或相关的已有研究(梳理前期成果时一并引用原文用例)。第五章中也有一些在社交平台以特定关键词搜索所得的结果。个别篇目所涉及的方言语料,或来自已有文献,或来自笔者调查。另外,有极个别语料是为更好地向读者说明某一术语而自拟的。除调查所得和自拟的语料外,其他均随文注明出处。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陆续在近年的《语言文字周报》上刊载过。收录时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修改。这也是需要说明的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