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HK$
140.8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內容簡介: |
此书系2021年以来,经济日报智库版专栏的部分内容精选集。该智库专栏以圆桌访谈的方式进行,每期邀请3-5位专家聚焦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探讨发展路径,与当下的热点和背景贴合,智库专家的观点依然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孙世芳,管理学博士。曾任经济日报社编委兼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2002-2022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和产业政策,出版著作12部。主持完成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形成一系列内参及智库研究成果,发挥了咨政作用;创设《经济日报》智库版,对加强我国智库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
|
目錄:
|
上册
001|如何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011|如何推进创业服务优化升级
021|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要跳出惯性思维
035|如何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049|如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061|国企改革路正就不怕远
075|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085|化解大宗商品涨价趋势——增加供应、稳定预期、抑制投机
097|现代物流体系建什么
111|实现“双碳”目标如何挑战中抓机遇
125|再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139|如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51|区域功能科学定位是重要前提—探索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有效路径(上)
165|建设高端产业集群是战略选择—探索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有效路径(下)
177|以改革释放发展潜能(上)—东北如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189|以开放优化发展环境—东北如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下)
201|畅通创业融资渠道
211|东西联动南北协调靠中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上)
223|向高水平开放与产业链升级要未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下)
235|为文化添翼为旅游铸魂—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上)
247|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下)
下册
261|平台经济如何行稳致远
273|提升农产品品质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285|推动中欧班列持续健康发展
297|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经济新动能
309|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城市群建设
321|向制度集成创新要改革效应—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上)
335|对标世界高水平开放形态—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
349|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
363|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水平—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下)
377|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
389|高标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403|人机物三元融合万物智能互联
41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27|做强现代海洋产业
441|推进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
455|共建成渝经济圈
469|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483|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
493|后记
|
內容試閱:
|
智库也被称为思想库,智库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及顶层指导。 媒体智库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同时鼓励智库运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方式,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媒体转型大背景等因素加快了媒体智库的发展。 《智库圆桌》专栏迄今已有280多期了,得到了读者广泛的认可,作为一位创始者,经常忆起创设时的艰难与不易,看着它就像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在大家的努力下已长成翩翩少年,心里由衷地高兴。特别感谢在我主持了前50期后,理论部主任徐向梅同志接过接力棒,带领大家努力前行一直走到今天。期盼这一版面成为经济日报的特色版面。本书结集《智库圆桌》前39期出版,也是鼓励大家坚持不懈做到1000期,甚至更长。 经济日报社编委会对智库版以及本书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值此丛书付梓之际,向给予我们关心帮助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达衷心的感谢。感谢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的支持;感谢参与智库圆桌的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贡献的真知灼见;感谢审读专家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感谢经济日报所有参与智库采编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经济日报社理论部张静、谢慧、秦悦、裴文、聂倩,财金新闻部刘溟、驻地记者部孟宪江、内参部赵智钢、原经济研究部郭文娟等同志,经济日报出版社的陈芬等同志,在智库工作及本书编辑出版工作中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表示衷心感谢。 智库的生命在于它的影响力,提升智库的影响力就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经济方针、经济政策和经济部署,在权威、专业、深度、效用上做文章,力求权威发布、专业研发、效用最大。期待广大读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媒体智库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实现“双碳”目标如何挑战中抓机遇 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张永生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巢清尘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气候,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实现碳达峰,迈向碳中和,将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当下,应对挑战和机遇,需要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四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实现碳中和,建设美丽平安中国 主持人: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国电力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有哪些? 潘家华: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5%为富碳化石能源,超过2/3的电力源自高碳的燃煤,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约耗能50亿吨标煤、排放100亿吨二氧化碳。实现“双碳”目标,是国际承诺,必须言出必行。 迈向碳中和,需要分两步走。一是提前达峰,以2005年为基数,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达到25%左右,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二是全方位发力,加速减碳,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方位发力,必须聚焦碳排放中占比超过90%的化石能源,而重中之重又是高碳的煤炭和石油。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只占1/4,我国却高达3/5。我国不仅要加速去煤,让零碳电能取代煤炭,去油也要提上日程,让零碳电能替代燃油。天然气虽然相对低碳,但仍然富碳,也可以零碳电力替代之。2005年到2030年这25年间中国要净增6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均2.4亿立方米,吸收固定大气二氧化碳,形成森林碳汇。由于地域空间所限和生物生长衰亡的生命属性,规模和数量都较为有限。绿色植物不仅是碳汇,也是碳源,但排放的碳源自大气,是气候中性碳。也正是因为这样,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直接燃烧发电,可以木炭取代煤炭,可制成生物乙醇替代燃油,可用生物质气化替代天然气。 张永生: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不同要求。碳达峰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的一个自然结果。实现碳中和,则意味着现有经济运行的基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型,是一场自我革命。 第一,碳中和战略方向是“低碳经济 低中和”。应从现在开始就采取碳中和措施,然后重点再转移到碳中和,而且碳达峰应争取做到早达峰、低峰值。第二,抓住碳中和的战略机遇窗口期,避免锁定在高碳路径后减排。同时,应将碳中和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避免减排影响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第三,为有效实现全国碳中和目标,应以整个国家范围为实现单位,而非要求每个小的地区单元都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引入灵活的碳中和实现机制,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第四,加大措施抵消对碳中和的冲击。对受碳中和冲击较大的特定行业、地区和群体,应采取针对性扶持政策。尤其是对受冲击较大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富集地区、重化工业的转型,应出台系统的经济社会转型扶持政策。 巢清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需求,基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把劲,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则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都是围绕减少碳的排放,似乎减排是重中之重。实际上“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必须要减排和适应并重,要提升气候韧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气候系统中一些更为敏感的要素一旦突破某些阈值或临界点,则会发生快速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显著减缓或崩溃、冰盖崩塌、北极多年冻土融化以及相关的碳释放、海底甲烷水合物释放、季风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天气形势变化以及热带森林枯死等,将会给地球气候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直接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安康。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构建气候韧性社会是实现碳中和必不可少的途径。 徐华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倒逼,特别是2030年前和2060年前这两个“前”字,既体现了很强的国家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也反映了战略决策对不确定性和科学的尊重。必须发挥有条件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三大主体率先达峰带动作用。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才有可能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腾出排放空间;只有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才有可能为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腾出排放空间;只有央企率先示范,才有可能带动民企更有作为。只有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才能尽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减煤去碳之后,如何保障经济增长 主持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受冲击较大的特定行业、地区和群体,如何应对碳达峰要求? 巢清尘:全面科学理解碳达峰、碳中和问题,才能真正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根据相关研究,目前陆地和海洋大约吸收了全球一半的碳排放,是否全球减排一半就可以实现碳中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碳中和是指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清除量达到平衡,即只有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的碳汇可以算为碳汇,不包括自然碳汇,也不是碳汇的存量。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海洋不断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碳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煤炭行业是碳排放最大的来源,而我国又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尤为关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