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最美中国古建筑》

書城自編碼: 40800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建筑藝術
作者: 王其钧
國際書號(ISBN): 9787554713297
出版社: 天津杨柳青画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8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142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帝国时代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58.7
《博物馆里看文明:图解中国建筑》
+

HK$ 138.6
《肇庆庆云寺 文化遗产 千年寺庙 传承佛教智慧》
+

HK$ 147.2
《本色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我们在看敦煌壁画时,在看什么?)》
+

HK$ 181.8
《艺术密语书系: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
+

HK$ 235.0
《鲁班经图说(中国传统工艺经典)》
+

HK$ 129.8
《园境:明代十一佳园》
編輯推薦:
收录近500幅精美水彩画作和珍贵照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本书收录近500幅王其钧教授手绘精美水彩画作和珍贵照片,是珍藏传承经典的不二之选。精选130处古建筑,感悟千百年来古建筑的魅力所在:精选130处古建筑,包含千年前的景观复原图、单体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和结构拆分图建筑全景图等。
不仅是画作与图片的罗列,更有详细的解读和精妙之处的放大:每座建筑均有王其钧教授的详细解读,文字流畅精炼,通俗易懂,详尽展现传世名作的绝妙细节,专业但不枯燥。市面罕见的加长版拉页:特别在书中增加了3幅拉页,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震撼观摩体验。
2p 4个;
3p 1个;
4p 1个
三面高清精致刷边:书口三面刷边,刷边图案是“应县木塔剖面图”,书口三面刷边,提升阅读时的视觉享受,作为礼物,刷边的书籍体现了赠送者的用心和对细节的关注。。3000册限量定制编号:NO.00001-NO.030008开巨幅呈现、真彩印刷:大开本大画幅才能完美呈现古建筑的气势磅礴,沉浸式欣赏艺术家笔下的古建筑之美。时尚考究的装帧和用纸:封面采用布面精装
內容簡介:
中国古建筑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元素种类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墓、寺庙、道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园林、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这其中的每一个种类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变化元素,由多变的单体建筑所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种类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他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王其钧教授几乎走遍中国、参观过相当多著名古代建筑,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出古代建筑图,带领读者在手绘图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妙,在盛宴中体悟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本书以高清原彩、大开幅画面,使读者徜徉在中国古建筑的空间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华美和构成模式中显现出的韵律,感悟古建筑艺术那一抹不曾泯灭的华光。
關於作者:
王其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原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东方壁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艺术信息网总顾问
北京大学海外高级访问学者
泰国格乐(Krirk)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
加拿大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教育背景
1974—1977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7—1990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壁画艺术,获硕士学位。
1993—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
出版了大量介绍建筑文化方面的书籍。
1993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荣获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1994年,经国台办批准,成为大陆赴台领此奖项的第一人。
1995年,10册的《中国古建筑大系》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王其钧为第6册《民间住宅建筑》的作者。
以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Chinese Architecture)在美国出版。
其绘画作品入选第六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览,多次获奖,并于2015年荣获“中国美术奖”。
目錄
中国古代宫殿和王府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建筑复原图二
商代建筑四
西周建筑五
汉建章宫想象复原图八
唐大明宫九
唐李思训《悬圃春深图》中的建筑一二
宋式建筑一四
山西岩山寺壁画二六
北京故宫三二
沈阳故宫五八
北京王府建筑六六
北京恭王府七三

中国古代城池
王城基本规划示意图八〇
周代都城八二
齐国故城复原图一角八四
唐长安城八六
元大都九〇
明南京城聚宝门鸟瞰图九四
甘肃嘉峪关城楼九六
北京城东南角楼一〇〇
北京德胜门箭楼一〇二
北京故宫角楼一〇四
北京钟楼一〇六

中国古民居
湘西民居一一〇
北京四合院一一二
蔚县古堡一二六
晋中民居一三〇
祁县乔家大院一三四
灵石王家大院一三八
榆次常家庄园一四四
关中民居一四八
皖南民居一五七
窑洞民居一六八
靠崖式窑洞一七二
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一七四
江浙民居一七六
鲁迅故居一八四
苍坡村民居一八八
芙蓉村一九〇
四川民居一九二
蒙古包二〇六
朝鲜族民居二一二
白族民居二二四
碉楼民居二三〇
纳西族民居二三八
维吾尔族民居二四八
客家围龙屋二五四
泉州民居二五六
土楼民居二八四
圆形土楼二八八
土楼中的方楼二九二
半月楼二九四
土楼中的五凤楼二九六
藏族碉房二九八
干栏式民居三〇八
赣南围屋三一四
侗族民居三二六
贵州石板房三三〇
台湾民居三三四

中国古代陵墓
汉代石墓三三八
唐乾陵三四〇
唐代永泰公主墓三四四
南唐钦陵三四六
河南禹州市白沙宋墓第一号墓三四八
北宋皇陵献殿立面想象复原图三五〇
明十三陵三五二
清东陵三六六
清西陵三七六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
汉代明堂全景及环境三八二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中心建筑三八四
北京太庙三八六
郊祭天地三九二
北京天坛三九六
北京地坛四一〇
北京先农坛四一四
北京国子监四一八
曲阜孔庙四二二
韩城文庙四二六
地方普通祠庙四二八
汾阴后土祠四三〇
介休后土庙四三六
太原晋祠四三八

中国古塔建筑
北京妙应寺白塔四四二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四四四
襄阳广德寺金刚宝座塔四四六
登封嵩岳寺塔四四八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四五〇
应县木塔四五三
明惠大师塔四五八
曼飞龙塔四五九

中国古代寺庙道观
拉萨布达拉宫四六二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四六四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四六六
太原崇善寺四六八
平遥镇国寺四七二
平遥双林寺四七四
五台山南禅寺四八〇
五台山佛光寺四八二
五台山显通寺四八四
五台山塔院寺四八六
大同善化寺四八八
大同华严寺四九〇
山西小西天四九二
山西普救寺四九四
芮城永乐宫四九六
正定隆兴寺五〇〇
定兴慈云阁五〇二
蓟州独乐寺五〇四
北京智化寺五〇八
北京戒台寺五一〇
北京雍和宫五一二
北京云居寺五一四
北京碧云寺五一六
泉州开元寺五一八
平武报恩寺五二〇
峨眉山华藏寺五二二
峨眉山万年寺五二四
峨眉山报国寺五三〇
峨眉山伏虎寺五三一
峨眉山清音阁五三二
峨眉山仙峰寺五三四
峨眉山洪椿坪五三八
峨眉山洗象池五三九
峨眉山飞来殿五四二
武当山金殿五四四

中国古代公共建筑
屏南万安桥五五〇
屏南千乘桥五五二
三江程阳风雨桥五五四
牌坊五五六
戏台五六二
內容試閱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互联网媒体了解和欣赏各种建筑,甚至就像随旅行团参观一样观看某些视频,现场感很足。好的主播还能用激扬、华美的文辞赞美颂扬这些古代建筑。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走遍中国、参观过相当多著名古代建筑的老人来说,那些视频或是一般的图书介绍,都不能把中国建筑的美予以全方位呈现。于是,我着手撰写这本《最美中国古建筑》,把我个人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和照片来呈现。希望我的这本书给读者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
几十年来,我参观过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建筑,每每回忆起来就按捺不住心底涌起的那股冲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实在太精彩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这种语言形式十分成熟,语汇完整,谱写出无数璀璨瑰丽的建筑乐章。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元素种类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墓、寺庙、道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园林、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其中的每一个种类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变化元素,由多变的单体建筑所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种类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他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视造型与空间的变化,建筑形式无论从结构、功能、造型、组合、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尽量避免单调,就连店铺、作坊、旅舍、工场等旧时等级很低的建筑,在建造时,工匠也力避单调,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中国古建筑从功能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建筑是一种实体的艺术语言,西方人将其列入美术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文化认识领悟很深,对于建筑的艺术要求更全面、深刻,这使得中国古建筑语言具有浓郁、鲜明的文化特色,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观念,将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相互转化、互为影响的理念与形式,构成与内容,抽象与现实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在这种基础上,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形成虚与实、功能与寓意、结构与装饰、简约与华丽等丰富的语法,组成了众多华美的建筑文化篇章。
中国建筑文化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有极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土木结构。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利用自然山洞和崖穴居住,其后挖掘穴居,形成土筑;或利用自然的树木枝干搭建巢居,其后支搭楼棚。无论哪种形式,材料主要为黄土或木材,因此中国古建筑将建筑营造称为“土木之功”,“土木”便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用词汇。尽管后来人们掌握了石材、砖瓦、琉璃等其他建筑材料形式,但土木始终是国人最正宗、最喜好的建筑材料,并依此创造出许多不朽之作。
从建筑技术来说,中国人早在宋代就总结出了“侧脚”“生起”“举折”等使建筑造型变化的施工法则。这种看似晦涩的工程词汇,实则体现了将感性的视觉传达与理性的数字原理融于一体的营造规律,与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檐口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微微下垂的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便是古代欧洲建筑,多数也并不像帕特农神庙那样微妙复杂,只用直尺、圆规就可以将建筑的立面图表现得精确无误。相比之下,屋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根直线的中国古代建筑则更加高深,其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可见中国的古建筑语言是何等丰富生动,聚精集粹。中国古建筑历久而弥新,如翅如飞的屋面、精美华丽的建筑色彩、富丽典雅的装饰构件、跌宕起伏的群组方式等,完全进入了纯艺术的境地,多层次、多角度地阐释了深层次的文化艺术语言。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实体存在于空间,也存在于时间之中。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绵延醇厚的时间序列,使中国古建筑可观看、可品味,把古建筑语言发挥得神韵天成、气势磅礴,永远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熠熠光芒。
中国古建筑集艺术兼技术之大成,与音乐、绘画、诗词等都相互契合,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语言如流动的音乐旋律,或婉转低回,或高亢激昂,或淡泊傲视,让人探寻不止,余味不尽,联想深远。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如一幅浓墨的写意山水画,富有神韵,虚实结合,勾勒出超然不凡的建筑形式,让人去想象、领悟、会意、思而再思。中国古建筑空间形象具有无声的诗情之美,无数文人墨客有感于建筑所固有的诗情画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审美情趣,情真意切,隽永高远。中国古建筑灵活多变的语言词汇在文学中从来都不曾丧失,檐牙高啄,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建筑形式各具形态,鬼斧神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古建筑艺术之路。意境是中国古建筑语言不可忽视的一个词语。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即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再引发出抽象的“意境”。中国古建筑追求的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外在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去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忘象”的境界,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实现了人心思绪的物化。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使读者徜徉在中国古建筑的空间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华美和构成模式中显现出的韵律,感悟古建筑艺术那一抹不曾泯灭的华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