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温热论(江苏文库精华编)

書城自編碼: 40796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清]葉桂 撰 張志斌 整理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40429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HK$ 140.8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中国史
《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中国史 》

售價:HK$ 74.8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HK$ 31.9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售價:HK$ 90.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14.5
《章学诚选集》
+

HK$ 101.2
《世说新语译注(注音版)(精)》
+

HK$ 79.2
《唐摭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三全本)》
+

HK$ 33.4
《山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三辑)》
+

HK$ 49.5
《性命圭旨校注(道教典籍选刊)》
+

HK$ 132.0
《思辨录辑要 《儒藏》精华编选刊》
編輯推薦:
明清两代的温病学名著,温病学的基础典籍。
內容簡介:
《温热论》为清代临床医学家叶桂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温证论治》。 叶桂的学术特色在于他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既简洁明了,又逻辑严密,抓住了温热病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十分便于临床医生的学习使用,有着极高的临床适用性。
關於作者:
张志斌,医学史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深医史文献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主任委员,专攻中医医史文献,尤擅中医疾病证候史研究。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序一
溫熱論
溫證論治
附錄
幼科要略
伏氣
風溫
夏熱
受熱厥逆

口疳

吐瀉霍亂
食瓜果泄瀉


秋燥
冬寒
看三關法
痧疹痧子吳音瘄子浙江疹北音丹



春溫風溫
暑熱
溫熱經緯卷三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
內容試閱
《溫熱論》爲溫病通論著作。《溫證論治》是《溫熱論》的另一種傳本,實爲同一著作的兩種表現形式。全文十分簡短,僅四千餘字,卻是溫病學説的奠基性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臨牀指導意義。
一、 作者與成書
該書作者葉桂(一六六七—一七四六),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清代著名的臨牀醫家。葉氏出身於世醫之家,自幼隨父習醫。十四歲喪父,立下業醫之志,探求醫學,孜孜不倦。凡有擅長醫術者,無論遐邇,均上門行以弟子禮。據説十年之間,從師凡十七人。葉氏博採衆家,以成己説,終成顯赫醫名,求治者絡繹不絶,‘治病多奇中’(《清史稿》)。但是葉氏也因此而忙於診務,無暇著書立説,一生少有著作存世。《溫熱論》乃葉桂攜徒弟遊於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顧景文執筆著錄。本是葉氏師徒之間的問答授課,原無書名,後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兩種傳本。由華岫雲修改整理者,名《溫熱論》,收入《續刻臨證指南醫案》,首刊於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溫證論治》,收入《吳醫匯講》,首刊於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但是由於葉桂逝世於一七四六年,故所有後人整理的葉氏遺著,成書年均定爲一七四六年。
據研究,《溫熱論》的首次整理者應該是華岫雲。華岫雲(一六九六—一七七三),字南田,江蘇錫山(今江蘇無錫)人。華岫雲平生欽佩葉桂的學識,潛心竭力尋訪收購葉桂的晚年日記與醫案,據杜玉林序,兩三年之間收集其醫案數以萬計。本着濟世之心,葉岫雲對這些醫案進行分類整理,選輯成書,付梓刊行,實乃葉氏學術傳承中的一大功臣。因此,從清代開始就有人認爲他是葉桂的學生。華氏本人在爲《臨證指南醫案》所寫的‘凡例’第一條中卽説‘余本不業醫’,可見華氏本不是醫生。華岫雲的姻親,乾隆年間賜進士出身的四川按察使司按察司加三級凝臺杜玉林於乾隆四十年寫的《續刻臨證指南溫熱論序》中言華氏‘精通岐黃術’,可能只是贊譽之辭,也可能是華氏在收購整理葉案過程中逐漸有了心得。總之,華氏原本是個欽佩葉桂醫術的文人,出於敬重推廣之心而覓購葉桂醫案。他本人説,‘此案出自數年採集’,而且‘本欲再爲購求,廣刻行世,奈無覓處’,所以,他只是對已經收購的醫案進行分類選編。
對於華氏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説法。但依據華氏寫於乾隆三十一年,卽一七六六年的‘凡例’言自己‘年已古稀’,其生年當爲一六九六年。再根據杜玉林《續刻臨證指南溫熱論序》,華氏在編纂《續刻臨證指南醫案》的過程中,‘忽於癸秋謝世’,所以其卒年應爲乾隆癸巳年,卽一七七三年。
《溫證論治》由蘇州名醫唐大烈整理。唐大烈(?—一八一),字立三,號笠山。自一七九二年開始編輯刊行《吳醫匯講》,凡十一卷。其編輯《吳醫匯講》的目的是‘或疏往訓,旣發覆而摘微;或出心裁,尤領新而標異’,以使醫家的心得與經驗能‘共表深思,互相賞析’,共同提高。從‘領新而標異’之目的出發,整理刊出《溫證論治》的確是最高品級的選擇。
二、 主要學術創新特色及對中醫臨牀的貢獻
.......

溫邪上受,【邪從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溫冬時伏寒藏於少陰,遇春時溫氣而發,非必上受之邪也。則此所論溫邪乃是溫風、濕溫之發於春末夏初者也。】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裏,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風:兩種衛生堂刻本與經鋤堂刻本均作‘濕’,今據崇文書局《溫熱經緯》本改。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爲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爲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卽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爲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主:兩種衛生堂刻本均作‘王’,今據經鋤堂刻本改。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與汗併,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虚,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虚,陽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卽成脱症。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唤,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脉,若虚軟和緩,雖倦卧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擾不卧、膚冷汗出,便爲氣脱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裏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朴、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户、轉瘧之機括。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辛涼開肺便是汗劑,非如傷寒之用麻、桂辛溫也。】到氣,纔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至慌張矣。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卽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裏濕素盛,外邪入裏,裏濕爲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症,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裏結。裏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裏,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内摶,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爲邪已盡,不可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