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1.4大方面,25个主题,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知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岁月的流逝中永葆年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历经高潮和低潮、胜利和挫折的检验和考验,始终充满活力?本书从追问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汲取经典中的伟大智慧、活学活用活的灵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四大方面,以二十五章内容概述了马克思之所以年轻、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还有活力的理论根源,阐释了马克思历久不衰、永葆年轻的根本原因。对广大党员干部、高校师生及社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借鉴价值。
2.以经典文本为依托,深入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怎样的重大价值?本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立足于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深入解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经典著作,整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形态,展现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人文关怀和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为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
|
內容簡介: |
本书坚持穷理问道精神,基于经典和现实相贯通、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术视角,以追问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汲取经典中的伟大智慧、活学活用活的灵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四篇二十五章内容,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力量,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永葆年轻的青春密码,充分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整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形态。
|
關於作者: |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会长。
|
目錄:
|
第一篇 追问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第一章 崇高信仰的真理性 / 003
一、信仰本质上是价值的最高追问 / 003
二、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 004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性的信仰 / 005
四、在实践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 008
第二章 人类解放的价值性 / 011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 / 011
二、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 / 014
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 017
第三章 哲学基础的整体性 / 020
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方法论整体性 / 020
二、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认识论整体性 / 022
三、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实践论整体性 / 024
第四章 辩证逻辑的革命性 / 026
一、辩证法揭示了所有客观事物存在的条件性 / 027
二、辩证法阐明了事物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性 / 029
三、辩证法指明了人类解放历史运动的现实性 / 032
第五章 理论品格的实践性 / 034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034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 / 035
三、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 037
第六章 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 039
一、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 / 039
二、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开放发展史 / 041
三、在开放性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 / 045
第七章 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 048
一、对共产主义形而上学理解的局限性 / 048
二、共产主义实践辩证法的存在论革命 / 053
三、实践真理观与中国道路的必然逻辑 / 059
第二篇 汲取经典中的伟大智慧
第八章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 065
一、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价值 / 065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严谨的论证逻辑 / 066
三、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蕴含的问题意识 / 068
第九章 研读经典的方法论 / 070
一、深入经典的历史文化背景,搞清楚“前理解” / 070
二、感悟经典作家的崇高价值,领悟透“所以然” / 072
三、抓住经典的灵魂观照现实,弄明白“怎么办” / 074
第十章 领悟经典的辩证法 / 077
一、加强哲学理论学习,掌握辩证思维的规律 / 077
二、阅读中西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 / 079
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 080
第十一章 追问经典的真信仰 / 084
一、共产党人崇高信仰的深刻阐明 / 084
二、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逻辑 / 086
三、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理想建构 / 088
第十二章 感悟经典的历史观 / 090
一、唯物史观形成的里程碑 / 091
二、立足“现实的个人”的历史观 / 098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 109
第十三章 把握经典的生命力 / 114
一、经典著作针对的历史时代没有过去 / 115
二、经典著作贯穿的内在逻辑无懈可击 / 116
三、经典著作得出的科学结论毋庸置疑 / 118
四、经典著作所指明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 / 119
第三篇 活学活用活的灵魂
第十四章 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 123
一、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 / 124
二、坚守哲学的基本价值 / 127
三、保持哲学的时代热情 / 128
第十五章 学用哲学的好传统 / 132
一、用好思想武器,推动社会革命 / 132
二、坚持实践第一,始终实事求是 / 134
三、坚持人民至上,密切联系群众 / 135
四、照辩证法办事,反对形而上学 / 137
第十六章 走自己路的自主性 / 139
一、既不迷信教条,也不盲从经验 / 139
二、坚守“根”和“魂”,确保正确方向 / 144
三、坚持守正创新,绝不封闭僵化 / 147
第十七章 中国道路的合理性 / 15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 151
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 / 153
三、关注整个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 / 154
第十八章 中国经验的主体性 / 157
一、“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 157
二、西方式民主不是唯一的民主政治 / 159
三、西方“普世价值”不具有普适性 / 161
四、不存在“国强必霸”的唯一逻辑 / 164
第十九章 唯物史观的主动性 / 166
一、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推陈出新 / 166
二、基于真理基石坚定理想信念 / 168
三、立足历史方位确定方针方略 / 170
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 173
五、顺应历史潮流关注人类命运 / 175
第四篇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第二十章 守正创新的自觉性 / 181
一、蕴含马克思主义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 182
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立场和科学态度 / 184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189
第二十一章 理论形态的新建构 / 194
一、建构新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创新 / 194
二、强化问题意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 197
三、面向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198
四、面向人民群众,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199
五、实践与文本互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201
第二十二章 谱写理论的新篇章 / 203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 204
二、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 / 206
三、活学活用活的灵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09
第二十三章 创新理论的活灵魂 / 213
一、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213
二、“六个必须坚持”具有逻辑整体性 / 215
三、掌握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 217
第二十四章 文化使命的新担负 / 220
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220
二、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222
三、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 224
第二十五章 理论武装的规律性 / 227
一、与时俱进,避免教条主义 / 227
二、立足实际,避免空谈主义 / 230
三、彻底透彻,避免浅尝辄止 / 233
四、诉诸实践,避免知行分离 / 235
跋 以真理的精神传播信仰 / 239
|
內容試閱:
|
序 永远年轻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 世纪,距今已经170 多年过去了,有人疑问: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我们不能根据一个理论提出的时间来判定它是否过时了,关键是要看这个理论发挥作用的时代背景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还活着,其主要精神是不是仍然具备真理的力量。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还年轻!正如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如此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性实践不断深入,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正如德里达所指出的:“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真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从而具有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真理的力量
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几百年来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关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不断被表达,但最终都停留于空想而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逻辑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植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唯物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按照唯物辩证法,正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必将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是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用铁的逻辑科学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历史上,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曾经无数次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等,但每一次都被历史无情地嘲弄了。20 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没有变,所揭示的时代本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基本原理没有过时。正如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认为的:“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淘汰了它的对手之后,才会自我淘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德国的销量是1990 年的100 倍,《资本论》的漫画在日本仅10 天就售出了2.5 万册。《共产党宣言》一书从出版至今已170 多年,目前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出版了300 多种版本,出版过1000 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邓小平说得好:“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牢牢立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具有道义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世界人民普遍认同和广泛传播,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在基于真理性的价值性和基于科学性的实践性基础上,不断实现着造福人类的崇高价值追求,不仅具有真理的力量,还具有道义的力量。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但实现人类解放,仅仅靠理论的批判是不可能完成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被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为此,必须用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这样才能凝聚起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解放而确立的,是通过最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凝聚人,让无产阶级理解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从而肩负起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伟大理论。这就是作为共产党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曾经过多次转折,但他“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一经确立就从未改变。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革命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解放、自由,以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从而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热情参与和坚决支持。
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民,从而具有了道义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三、马克思主义现实诉诸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具有实践的力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革命性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理想不断得以实现和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共产主义也就具有了实践性的本质规定。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因此,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但是对理想社会的展望和设想,还是一种革命性实践运动,是基于一定现实、解决有限的事实和无限的价值之间矛盾的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和诉诸现实的物质力量,通过历史性的革命实践,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坚守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保持着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具有创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从而使其具有了创新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决定了其内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马克思在进行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例如,《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列宁用“首先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推向前进。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与时俱进的历史。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一、信仰本质上是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式:一是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世界;价值判断服从价值论的原则,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毫无疑问,信仰不在事实领域,而是属于价值判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价值判断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者“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者“不该”,“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如果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可以不活,即超越了生命,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如果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信仰本身包含着牺牲和献身精神,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一切的,甚至包括生命。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对信仰的宣誓。
二、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大致可以把信仰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属于科学的范围,但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价值,宗教用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追求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可以用于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哲学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排斥理性的信仰。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因信而信。宗教通常都属于这样的信仰。一个宗教信仰,无论它的逻辑多么严密,但前提是经不起理性追问的。用理性追问宗教信仰,必然会得出自相矛盾的荒谬结论,必须“因信称义”。正如神学家德尔图良所说:“上帝之子死了,虽然不合理,却是可信的;埋葬之后又复活了,虽然不可能,却是无疑的。”“唯其荒谬,我才相信。”
理性的信仰恰恰是以理性作为根基的,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因真而信。我们不能把宗教当成唯一的信仰,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就将其归于宗教。宗教是非理性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性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为什么如此说呢?可以从它对终极关怀的理性回答中找到答案。
人的特性在于,虽然生存有限,却要追问无限;虽然存在具有偶然性,却要追问必然;虽然生命是暂时的,却要追问永恒。这就是终极关怀。也就是说,人会立足于有限追求无限。有限的是现实生活,无限的是价值追求。那么,怎么通过有限的生命来通达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呢?
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通过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能够给出的答案,因为理性主义者都知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总有大限来临的那一天。第二,承认生命有限,不去无谓地追求生命长度的无限,而是追求生命高度的意义,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理性主义者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即使是短暂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
马克思沿着这个思路为共产党人找到了信仰。1835 年8 月,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下了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是不是值得信仰呢?让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理念“向死而生”,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追问一下吧。生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要去追求那个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无限的虚无,即死亡。生是存在,死是虚无;生是暂时,死是永恒;生是有限,死是无限。什么是向死而生?面对那个无限的虚无,去反思一下究竟该怎么安放有限的存在,面临永恒的死亡,去追问一下今天怎么活才有意义……即把生放在死面前去考问,把暂时放在永恒里面去追问,把有限放到无限中间去考量,去思考和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只有面对无限,才能思考和规划如何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程,才能反思我们今天该不该这样活。
假设将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选择这么过。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理由绝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这个时候,包括拥有多少财富、多大的权力等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那么,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过程的精彩。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于没有尊严的生命过程而言,每一分钟的延续都是耻辱。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什么是主义呢?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为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献出生命,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追求,是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可以现实实现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