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售價:HK$
118.8

《
《史记》纵横新说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一)这是一部在特殊年代不断被传抄给作者带来“灭顶之灾”的地下小说,更是一部在正式出版后不断加印再版、震撼几代中国人的百万级畅销作品。
(二)本书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和“第一部以科学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首 部揭秘“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麾下的中国女科学家的作品。
(三)随书附赠精美纪念图册,首次展示作者手稿、各类抄本、改编作品、读者来信等珍贵历史照片。
(四)新版开本装帧更适合手持阅读,内文清爽且字体较大,适宜任何阅读场景,以及各个年龄层的读者。
|
內容簡介: |
握手,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千千万万次的事情,可是在丁洁琼和苏冠兰之间,却变成了奢望。那是一九二九年的夏天,青春年少的他们,一握定情,许下永世相爱的诺言。但很快,腐朽的父权、猛烈的战争、无常的命运把诗般的花样年华抛撞得粉碎,转瞬间便将丁洁琼、苏冠兰与叶玉菡的人生编织进复杂且残酷的宿命之网。
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纷飞战火中历尽磨难,各自成长为爱国科学家,丁洁琼更成为“曼哈顿工程”唯一的非美、英籍科学家。
原子弹爆炸,二战结束,三人的命运将如何?三人之间的感情又该何去何从?沧海桑田,苏冠兰和丁洁琼是否还能第二次握住对方的手?……
本书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和“第一部以科学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描述了中国科学家对“曼哈顿工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获得伟大胜利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事实,展现了壮阔的国际视野,对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和中美关系做了生动写照。
|
關於作者: |
张扬,1944 年 5 月生于河南长葛,在湖南长沙长大。1963 年 2 月创作短篇小说《浪花》, 翌年将其改写为中篇小说《香山叶正红》。因备受读者喜爱,小说经历多次重写,曾用书名《归来》等。小说以手抄本形式传至北京后,因其中一本的书名页脱落,被读者取名为《第二次握手》,后以此名和手抄本形式流传至全国。作者因此被捕并被内定死刑。1979 年 1 月在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干预下平反。后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发表各类著述数百万字。
|
目錄:
|
目 录
深巷来客 / 1
暴风雨中 / 20
松居医院 / 35
沪宁线上 / 51
齐鲁风烟 / 73
杏花村里 / 87
香山深处 / 100
大学校长 / 115
终身大事 / 129
不测风云 / 152
美丽敌人 / 174
基督受难 / 197
花信风来 / 212
风萧萧兮 / 226
U委员会 / 238
大洋两岸 / 255
长空飞虎 / 271
平安之夜 / 283
神秘信箱 / 300
香格里拉 / 318
“男孩”诞生 / 332
血海深仇 / 346
恶有恶报 / 365
H弹、G弹 / 383
小姑居处 / 401
恐怖花园 / 422
东厂烈火 / 438
情深如海 / 452
妈妈!妈妈! / 473
夜半枪声 / 489
“彗星”陨落 / 505
此恨绵绵 / 519
无形钢锯 / 537
巴士底狱 / 554
原子间谍 / 570
良知做证 / 586
彼岸永诀 / 600
物是人非 / 621
相见时难 / 638
为了忘却 / 656
情真意切 / 668
相握无言 / 685
尾 声 / 694
|
內容試閱:
|
中国女物理学家与“曼哈顿工程”
——写在前面
1963年2月我去北京,在京期间住在舅舅家中。他是个化学家。我自少小即对科学充满兴趣,现在有机会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科学成了两人之间的经常话题。一次谈到“曼哈顿工程”,他不经意道:“当年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了‘曼哈顿工程’……”但他戛然而止,不再往下说。我也不追问。我知道他于40年代中后期以科学家和外交官的身份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 过,这在后来是算作“政治历史问题”的。不过我一直猜想,是否正由于这段“政治历史”,他才得以知道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
这次北京之行,我意外听说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化学家的一段凄惘的爱情故事。
回到南方后,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我发现很多人喜爱它。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这部小说的篇幅、篇名乃至人物情节几经衍变,但那段发生在科学家之间的凄惘爱情,和那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曼哈顿工程”的故事,不曾变化。
这部作品在1963至1970年间多次重写,手稿均被人借走不知所踪。中国人曾遭逢过社会生活极不正常的漫长岁月。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本作品于1970至1979年间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全国,并因此于1975年1月导致我被捕入狱和被内定死刑,罪名是“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1979年1月平反,7月这部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和《第二次握手》的书名正式出版。发行量很快达到430万册,长时间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首位。这以后的《第二次握手》没有了“刑事”问题,却出现了另一个多年缠夹不清的问题——
1982年,《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发表“一些留美中国学者和研究生”的来信,题为《为什么哄堂大笑——在美国看影片〈第二次握手〉》。“留美中国学者”们宣称没有任何重要的中国男女科学家参加过此项绝密试验云云。
此前,1980年第5期《新湘评论》徐运汉的文章《文章得失众心知》对《第二次握手》有很多好评,但也认定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是“大胆的凭空想象”。
1986年,参加过新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光明日报》撰文谈《第二次握手》,谓此书“浓墨重彩影响很大”,可是所写重大事件完全不符合史实,众所周知,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可是作者却虚构出这样一个女物理学家丁洁琼。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片山义郎译出《第二次握手》,但他先后找到的七位日本书商均拒绝出版,理由也是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过“曼哈顿工程”——其实这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民族感情”。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而这原子弹的研制者中还有部分日本人最为蔑视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这成了那些人心目中的奇耻大辱。
韩国人则相反。《第二次握手》2006年版刚问世,他们立刻要求译成韩文出版。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当韩国人从书中看到一个东方女子为民族复兴不远万里赴美留学,为“曼哈顿工程”做出贡献时感到振奋。
然而说来说去,最重要的终归是史实:当年到底有没有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
《百科知识》1984年第2期《华裔美国人》(据托马斯·索维尔著《美国民族问题》,陈华编译)最早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一位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枚原子弹。”
——与中国有一点沾边了。不过仍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美国女物理学家”。
又过了漫长的时日,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才偶然从海外中文期刊上明确得知了那位女物理学家的姓名、身份,和她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来龙去脉,得知了她何以在长时期内避而不谈那段史实,得知了她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之一的杰出贡献,还得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她从30年代赴美留学,到整个4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工作期间,一直是中国国籍。这就是说,她不是以“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即美国人的身份,而是以“中国留美女物理学家”或“中国女物理学家”即中国人的身份参加“曼哈顿工程”的。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伟大事迹已广为人知。这才使我有机会在2006年版里让故事情节最大限度地贴近史实,这也是韩国人在看到2006年版后才积极要求翻译出版的原因所在。
因缘际会,我几乎是最早知道有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当年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也是最早把它写进文学作品的。
按照罗斯福与丘吉尔的协议,当年只有拥有美、英两国国籍的人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可参加“曼哈顿工程”。先后参加该工程的人员总数达53.9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万人,包括28个英国科学家。那位中国女物理学家的参与,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她的文学形象便是丁洁琼。
因此,本书中周恩来总理关于“所有的中国科学家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保持节操,忠于民族和国家。但是,他们之中直接参加过‘曼哈顿工程’,以这种方式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只有丁洁琼教授一人”的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
也因此,本书中艾森豪威尔总统说的“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也不能说当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全都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也不能忘记她身后那个伟大的民族”,符合历史的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