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HK$
65.9

《
大国谍影
》
售價:HK$
96.8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HK$
65.8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HK$
63.8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HK$
108.9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HK$
108.9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HK$
74.8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先民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之表现,是天人合一的智慧之外显,是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左传?晏子对齐侯问》)中的“八风”,就是“八节之风”,是“二十四节气”在文化生活中的艺术融会。“二十四节气”在2006年成为中国“非遗”名录后,又于2016年成为世界“非遗”名录。我国的传统诗词文赋中也一直有其身影。它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理解中国人以往的生活,认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激发中国情致情怀和文化自觉自信。
本书包括100首作品,其中五绝、七言的诗各24首,词24首、南曲24首,另有北曲4首。全书比较系统地,且运用了诗、词、曲诸种古典韵文形式,吟咏二十四节气,发扬经典、致敬传统。
|
關於作者: |
林在勇,文史学者、旧体诗人、剧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书记兼副校长、上海音乐学院书记兼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诗词曲创作研究专业研究生导师。发表《心灵底片的曝光——试析莫言作品的瞬间印象方式》(1986)、《发展神话观初论》(1989)、《孔子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及其成因》(1991)等论文数十篇;出版《怪异:神乎其神的智慧》《玛雅的智慧——浪漫神奇的文化隐喻》《论语日讲》《张岱年学述》《见仁见智》等,主编《当代人文社科名家学述丛书》《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等著作十余部。系原创音乐剧《梦临汤显祖》、歌剧《贺绿汀》、歌舞剧《2020好儿女》总策划、作词,音乐剧《春上海1949》编剧、作词。获国家艺术基金多项。
近年出版《雅颂有风——近体古体诗三百零五首》《比兴而赋——词牌创作三百零五例》《韵成入乐——散曲、杂剧二百曲牌创作合辑、附京剧曲词》《心上过天风——壬寅诗馀200首》《壬寅诗存400首》《谛观四季——壬寅百画诗册》《楹联类纂——林在勇原创骈言1000副》《声尘证道——林在勇歌词唱段150首》《癸卯杂诗500首》。
|
目錄:
|
序一 纸上清辉 人间至味 高昌
序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韩可胜
序三 王安潮
一、廿四节气五绝24首
01五绝?立春
02五绝?雨水
03五绝?惊蛰
04五绝?春分
05五绝?清明
06五绝?谷雨
07五绝?立夏
08五绝?小满
09五绝?芒种
10五绝?夏至
11五绝?小暑
12五绝?大暑
13五绝?立秋
14五绝?处暑
15五绝?白露
16五绝?秋分
17五绝?寒露
18五绝?霜降
19五绝?立冬
20五绝?小雪
21五绝?大雪
22五绝?冬至
23五绝?小寒
24五绝?大寒
二、廿四节气七绝24首
01七绝?立春
02七绝?雨水
03七绝?惊蛰
04七绝?春分
05七绝?清明
06七绝?谷雨
07七绝?立夏
08七绝?小满
09七绝?芒种
10七绝?夏至
11七绝?小暑
12七绝?大暑
13七绝?立秋
14七绝?处暑
15七绝?白露
16七绝?秋分
17七绝?寒露
18七绝?霜降
19七绝?立冬
20七绝?小雪
21七绝?大雪
22七绝?冬至
23七绝?小寒
24七绝?大寒
三、廿四节气词24首
01朝玉阶?立春
02步蟾宫?雨水
03冉冉云?惊蛰
04摊破采桑子?春分
05摊破南乡子?清明
06七娘子?谷雨
07后庭宴?立夏
08鞓红?小满
09贺熙朝?芒种
10金蕉叶?夏至
11明月逐人来?小暑
12握金钗?大暑
13甘州遍?立秋
14芭蕉雨?处暑
15厌金杯?白露
16缑山月?秋分
17玉梅令?寒露
18惜黄花?霜降
19胜胜令?立冬
20檐前铁?小雪
21郭郎儿近拍?大雪
22甘州令?冬至
23红林檎近?小寒
24江城梅花引?大寒
四、[南曲]廿四节气曲24首
01[南曲]啄木儿?立春
02[南曲]傍妆台?雨水
03[南曲]四块金?惊蛰
04[南曲]画眉序?春分
05[南曲]孝顺歌?清明
06[南曲]绵搭絮?谷雨
07[南曲]解三酲?立夏
08[南曲]月儿高?小满
09[南曲]西河柳?芒种
10[南曲]江儿水?夏至
11[南曲]锁南枝?小暑
12[南曲]驻云飞?大暑
13[南曲]朝天歌?立秋
14[南曲]玉芙蓉?处暑
15[南曲]一江风?白露
16[南曲]红叶儿?秋分
17[南曲]香罗带?寒露
18[南曲]水红花?霜降
19[南曲]皂罗袍?立冬
20[南曲]懒画眉?小雪
21[南曲]马鞍儿?大雪
22[南曲]销金帐?冬至
23[南曲]锦法经?小寒
24[南曲]大胜乐?大寒
五、[北曲]节气曲4首
01百字令?立春时令
04四块玉?画春分
05三棒鼓声频?清明新月
19蟾宫曲?立冬雅集
后记
|
內容試閱:
|
《廿四节气诗词曲100首》后记
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觉得视作文化遗产还远远不够,二十四节气更是活化的传统,并具有当代价值。它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中国人以往的生活,认识中国人精神的特质,激发中国情致情怀和文化自觉自信。
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约略30天一个周期的月相变化非常直观,世界上不少古老民族都通过观察月相而采用阴历。但中国人了不起的是,早在先秦时代就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并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就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正确地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规律。每个节气的精准定位,使得中国人俗称的阴历、旧历、农历其实是兼备阴历和阳历双重功能并指导生产生活的科学历法。
二十四节气也是文化的。从天象的变化,如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相应于气象的变化、物候的变化,让古代中国人把日子活得明明白白,把农业搞得扎扎实实,把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甚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政治、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并由此演化了独具风格的生活样态。
二十四节气更是诗意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把暮春三月的风物景致、踏青游春、缅怀先人、生活情趣都活生生地描叙了出来,像这样优秀的节气诗词何止百千,无论我们能够背诵几首,其实都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为了向传统致敬,为了记录生命的感怀,我曾经陆续写下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形成了系列。由一位作者,比较系统地,并且运用了诗、词、曲诸种古典韵文形式,吟咏二十四节气,古今比较罕见,这就是本书的特色。
以我多年来的切实感受,每到一个节、一个气,大自然确实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即便“温寒非确凿”,但在我,也会触发“心气渐豪雄”(《五绝?立春》)。每到一个节气,大都不是为写而写,总会天人相感,确认天人皆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有了新的欢喜和憧憬,就很想去抓住一些什么,“今日立些住,春潮与蕙风”。作为一个诗人,总该有那种生命体验的敏感知觉和热爱生活的细微感动。“月令言何事,不曾辜负人。”(《五绝?雨水》)
我常把节气二字藏在诗中,是为把节气写得分明好记。例如《五绝?春分》:“正值三春日,还分四季天。”再如《七绝?春分》:“恰好心情分不得,看前看后两边春。”《五绝?大暑》:“云散不成雨,炎炎苦未休。空言今暑大,更热在前头。”用不太寒冷反义写大寒,“廿四节时行到底,老阴变,少阳生,不大寒。”(《江城梅花引?大寒》)用复合交织的情感冬天长有来写冬至,
“欲迎新,怕怀旧,合欣怅,此情冬至。”(《甘州令?冬至》)
节气往往关联风俗,各地虽不尽相同,但写来也多共鸣。如《五绝?立夏》:“立夏贵尝新,枇杷正可亲。俗传今斗蛋,有秤欲称人。”江南的立夏习俗里就有所谓“荐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先以“三新”祭祖,再分而尝之。还有斗蛋游戏,“立夏蛋,满街甩”,白煮蛋装在彩色丝绒线编成的小网兜中,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斗蛋就是比谁的蛋壳硬,蛋头撞蛋头,斗破了壳的为输,把蛋吃掉,而那个斗不破的被尊为“蛋王”。民间为此还生出谚语:“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立夏称人是轮流坐到秤钩悬挂的凳子上称分量,话吉祥。至于冬季准备过年,北方剪窗花,南方祭尾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七绝?小寒》:“冷肃平添几点红,窗花剪贴扎灯笼。小寒渐向新年里,勾起温情腊月中。”
我写节气诗,也注意不只是节令物候描写,还要把物候景色写出情趣。如《七绝?冬至》:“日短穹虚气静嘉,泱茫旷漭地天涯。一年到此无香色,花信风将雪作花。”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古代常见的一个节令用语,以应节令而开的花卉作为标志,以花为节令的信使,故称花信,而风应花期,又有了“花信风”之说。从小寒到次年谷雨四个月中经过八个节气,一个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为五日,总共24候。从小寒的梅花到谷雨的楝花,二十四番花信。冬至在小寒之前,此时梅花尚未应期而至,而诗中故意把北风飘雪写成是一种别样的花信风。
有些诗寄寓了一点哲理思考。如《五绝?立秋》:“金气悄生出,伏中人不知。”如《五绝?白露》:“渐染桂花香,秋来暑气长。谁言今褪尽,南北各炎凉。”如《五绝?秋分》:“物我两清爽,人天皆喜欢。”如《七绝?清明》:“将生将灭莫非化,或雨或旸皆有情。”《七绝?谷雨》:“谷稗均沾天好雨,阴阳合看道无心。”《七绝?小雪》:“来下犹含日月精,居高自结水云盟。天生白雪因何事,点化此心同一清。”有的诗故意反其题义而出诗趣,如《七绝?小满》:“江南多雨河渠涨,塞上长晴黍麦圆。自古恒言谦受益,偏教两处满盈天。”再如,“天地嫌盈满,淋漓但排缵。为这农家事,雨季河渠漫。天理见仁心,生生义相贯。自然循节气,把个人间管。”([南曲]《月儿高?小满》)
节气得诗,必有所感怀,不是单纯写景写物,如《五绝?清明》:“三年荒两祭,纷雨近清明。燔告唯家事,儿孙岁有成。”写了普通人清明祭祖的朴素情感。如《五绝?谷雨》:“三月雨兼旬,摧红向晚春。田家望收意,霖久不嫌烦。”把古代诗人对暮春雨多花落的失意,写成了农家对庄稼雨润旺长的期盼。再如《五绝?小暑》:“江南梅雨涟,入伏汗蒸天。学子休长假,劳人未息肩。”既写了小暑天气的特征,写了学生幸而放暑假,也寄托了对一切劳动者冒暑挥汗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的尊敬。2018年,国家特别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既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展现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可贵传统。故以诗赞之,《七绝?秋分》:“祭月送牛吟菊篱,古来今日是佳期。重农新定丰收节,为政无如此事宜。”节气诗词既是节气诗词,也不仅仅是写节气的诗词。既有一阳来复、岁往年来的微妙感受,“欲迎新,怕怀旧,合欣怅,此情冬至。”(《甘州令?冬至》)也有触景生情、托物寄思的心志。“琼屑。遍撒人间,莫把上下分别。一体均平,清新世界,远徕而近悦。”(《郭郎儿近拍?大雪》)
二十四节气整体上非常契合于中国天气物候的变化规律,但毕竟最适合的是中原,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身在江南,也常写一些节气与本地气候的差异情形,从中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做一些诗意的思索。如《七绝?小暑》:“最是人情喜倒颠,出梅又念出梅前。将收云雨多晴热,难耐更难三伏天。”《七绝?白露》:“平生未遇此熬煎,三伏长如六伏天。白露有些秋意思,忘经凉热愿丰年。”
对于违反节气的变化无常,往往也都是当日当时的即兴纪实。“莫将黄历看,任性是天官。”(《五绝?小雪》)“温寒三百六,今日北风忙。”(《五绝?小寒》)但终究是怀揣着希望,从天候的多变中仍然体会出人天谐顺的规律。如《五绝?大寒》:“梅老雪花新,尖风又一轮。寒天应耐下,日日近阳春。”作诗不是记日历,节气诗中也要有对待生活的幽默感。如《七绝?惊蛰》:“不信天时万里同,江南半雨半晴风。春眠未觉吾身伏,梦到雷惊瞌睡虫。”把自己当成了被惊的虫。《七绝?霜降》:“生长江南易作人,秋阳尚好暖兼旬。老夫不欲初霜至,鬓白涂遮且当春。”天不降霜,自己也染一染白鬓,仿佛人天一样阳春。
本人才疏学浅,只不过初查查,感觉古人似乎没有谁系统地用一组词牌、曲牌去写二十四节气。于是积累几年陆续完成了两组,词牌和南曲,北曲也写过一些节气,尚不成系统。用词曲来写节气显然与五言七言诗又有不同,主要是充分利用词牌和曲牌的艺术特点,用词句节奏声律的变化,或舒缓或紧凑,写出节气的特点。曲的方面更有音乐宫调与节气给人的感受之间的内在契合,以及曲牌特有的俗语口语运用。
诗的字句容量有限,不便铺展,而用词牌就另有一番写法。例如《摊破南乡子?清明》:“雀跃踏青行。春气息、芳草生生。有花无花都中看,这般也好,那般也好,饶是多情。(下阙)风把一边晴。云色渐,暗了山陵。当时悲涕如重至,先人可好,长思来也,纷雨清明。”上下两阙,互相映衬,写出清明时节万物生长,身心舒畅的春天感受,与难免油然而生怀念仙人之情,感怀仍然能够共度美好时光的心情,自然递进,并列写出,且把古人这一词牌中习用重复句式字词之妙体现出来。
作为书生,原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作为一个依靠群体生活的个人,还是要有人民情怀,我看从古到今那些真正能够关怀世界关爱他人的诗才是好诗。尤其是我们坐在空调房四季如春,怎能不想想必须冒暑挥汗劳作的人们的疾苦,想想旱涝收成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虽然我会写日乌月兔、云龙风虎这样对仗的词儿,却尤须知道一点上蒸下煮、天上世间的情状,如《明月逐人来?小暑》:“徐行乌兔。闲停龙虎。都无个、替人遮护。热真来际,上蒸兼下煮。却说今才小暑。(下阙)初伏方将,三伏更难与处。祈天上、谁能做主。体恤世间,生计还须顾。勿致焦枯地步。”
时光流转,节气继来,这就是生活,要在人间烟火中,感恩发展的国家、祥和的日子。阳历9月刚开学不久,正是白露节气。这首词写了那时候的美好光景,包括月近中秋,也许正忙着做晚饭的母亲、做功课的孩子,都顾不上抬头观月,但这就是人间最美好的图景。《厌金杯?白露》:“旬望秋成,时推景数。爽清来、绮园瑶圃。五行金气,也惜好风情,亲草树。几滴朝阳白露。(下阙)合着温凉,转将昏暮。半圆月、寸天移步。女人学子,爨馈读书忙,无暇顾。才是人间妙处。”
例如用《步蟾宫》写雨水节气,把这个词牌多用三字句的韵味充分体现宋人作词的奥妙,另把连续三个三字句对仗,层层地把雨水的恩泽写出,雨水洗净了前尘往事,像美酒一样浇开了心中的块垒,感受到滋养万物的天意恩泽。《步蟾宫?雨水》:“才将新梦入春睡,见收了、雪花纷坠。变寒温、没个准来时,怕也似、矫情滋味。(下阙)细声轻落纤纤碎,远近遍,早春雨水。洗前尘,浇块垒,沐深恩,想应是,承天之馈。”
词牌当中,往往隐藏着一些习惯用对仗的地方,必须加以讲求。有的词牌多处用对仗,例如《握金钗?大暑》:“悬日系时停,晴光扣风住……人悄伏,物安生,天大暑……昏夕月辉生,东南海风阻……”再看《红林檎近?小寒》:“魁斗低垂没,杓衡深隐阑。四睇无所向,一思莫其边。渐来玄云冷月,竟是蛰气沉天。或作雾雨临轩。长夜不能安。(下阙)腊八从老例,三九近新元。炎凉世态,循环还过年年。愿宽心排闷,舒筋活络,酒香阵里驱小寒。”其中魁斗、杓衡两句是一组对仗,四睇、一思两句又紧接着是一组对仗,渐来、竟是、或作则又是两韵三句连续对仗。领字愿之后宽心排闷、舒筋活络,是平仄相同的对语排比。而“腊八从老例,三九近新元”也是一个巧对。
我写这些词牌都严格依照词牌的规定性以及古代词人优秀作品的写法,该如何用对仗,用叠字,均一丝不苟。如:《江城梅花引?大寒》:“梅花香处感人天,雪堪怜,树堪怜。红白青黄,触目各新鲜。廿四节时行到底,老阴变,少阳生,不大寒。(下阙)人喧,鹊喧,径自欢。去一年,迎一年,说好也好,总是好,有盼前边。多半存心,做个好人先。岁岁何烦周复始,应为着,此生生,又焕然。”曲牌不仅有对仗,如“无端乐,何事欢。”([南曲]《啄木儿?立春》)还有每一个字位的平上去声规定,至于南曲,还有特定字位的入声,如“忽尔雷惊,倏然虫醒。”([南曲]《四块金?惊蛰》)忽、倏二字是入声,尔、然二字要求一个是上声一个是平声,都含糊不得。
关于用韵。五绝七绝这样的律诗,我肯定习惯用的是平水韵。词牌写作严格按照《词林正韵》,不过其间也有讲究。例如《金蕉叶?夏至》:“云星遍洒乌金纸。今宵短、梦回伊始。几处蝉鸣,却还嘶哑声娇稚。一似去年夏至。(下阙)司晨不待金鸡起,五更初、震位明矣。日长许个明旸,万物生无已。尽在好光天里。”尽管纸、始、稚、至,与起、矣、已、里,都在词林正韵第三韵部中通用,但我特别注意了要在上下两阙中,各自按照今日普通话的发音予以区分使用。再如《芭蕉雨?处暑》:“节气谁言处暑。尚多难耐日,须相处。偶为雨停风住。犹是酷热熬煎,逢秋老虎。(下阙)可怜天上织女。须托鹊儿聚。如七夕这般、相思侣。七月半、放河灯,长夏又念劬恩,伤怀触绪。”上阙用暑、处、住、虎,下阕用女、聚、侣、绪,把通用的第四韵部也细分开来,以更符合今日普通话的听觉习惯。
写曲要用好俚俗之语,辗转多姿,另成雅致。如用“知了”双关语义,“热煞人儿如何好,乍来盛暑今年早。还有蝉声聒噪。问怎支消?树上回音知了。”([南曲]《江儿水?夏至》)在大白话儿里把平上去入四声腾挪,如“嗏。炎日要逍遥,住山才好。指望东南,欲等台风到,还是云丝无半毫。”([南曲]《驻云飞?大暑》)把秋分节气和中秋时节关联,把婵娟相思和月老红线关联,“这揪心他知否,相思人恰好在月中秋。圆圆镜,见还羞。……谁真能把秋分,银盘分半钩。钩,着将红线收。”([南曲]《红叶儿?秋分》)
用诗词曲不同的形式写节气,要体现不同的风格。试举五绝、七绝、词和曲,共4首不同的《立秋》例子。
五绝?立秋
风神召雨师,驱暑洗天时。
金气悄生出,伏中人不知。
七绝?立秋
炎心凉念转相生,时至申金含肃庚。
余势犹烧三伏火,立秋岁岁浪虚名。
甘州遍?立秋
才三伏,晴热八风休,片云收。浓荫烈照,喧蝉寂鸟,劳人逸驷暑悠悠。
星撒雪,月抛钩。璇玑一个消息,天道总周流。趁人睡,悄雨五更头。恰温柔,可亲可爱,此刻好晨秋。
[南曲]朝天歌?立秋
花蔫人倦,今翻九夏篇,挨到改时天。才行三步,吴牛还惫喘。伏长谁遣免,炎长季迁延。弗曾见金风爽气秋来,怕还要汗蒸蚊咬,紧慢常拿扇儿扇。
最后一首南曲《朝天歌》比较有意思,古人也没有更多的例作,但经典的那首,最后一句是“把这相思担儿担”(上去平平去平平)。读者诸君可以体会一下用心用力处,我写的是“紧慢常拿扇儿扇”(上去平平去平平)。像担字一样,扇字也是前一个用作名词,读去声,而且它能够再加上儿化音,后一个用作动词,读平声。我觉得虽然这是一句看似不费劲的口语化曲词,但真要写得成,却还真是需要费点工夫的。
本书100首作品,其中部分曾见录于拙作《雅颂有风——近体古体诗305首》《比兴而赋——词牌创作305例》《韵成入乐——散曲杂剧20曲牌》《谛观四季——壬寅百画诗册》《壬寅存诗400首》《癸卯杂诗500首》,特予说明。本书五绝也多从已发表的七言诗改作。但所录词24首、南曲24首,均为尚未发表的新作。以元明散曲的形式写节气,应该是比较独特的。作为作者甘苦自知,因为曲格相较于词格更难,句中每一个字均有平上去声固定的格式,南曲还兼有入声,每个字都含糊不得。自觉为继承弘扬曲牌用心尽力了。
深谢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高昌先生赐序,阐扬之精,奖掖之情,至为铭感。感谢三十多年前先后留校任教的学弟、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先生,他致力于弘传节气传统有年,影响远播,居功甚伟。十年好友、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诗文音乐通才,还是《淮南子》研究专家,见此书稿,竟一言不发却连夜为写洋洋数千言序文,令我感激动容。
林在勇
2024年3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