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HK$
60.5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HK$
60.5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HK$
97.9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編輯推薦: |
丰富多元的人生经历展示。本书是艺术家王璜生的个人随笔集,全面而细致地讲述了他的童年成长故事、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之旅、城市生活的感悟,以及艺术和社会工作的经历。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多元的人生轨迹,也让读者能够跟随他的脚步,体验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
深刻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思考。书中不仅记录了王璜生的艺术创作历程和美术馆工作中的成果,还展示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真知灼见和人生智慧。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艺术家王璜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经历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通过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角,记录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入思考。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本书集合了王璜生自青年时期至今的散文,文笔生动优美,情感真挚。无论是记录家乡、家庭、师长和朋友的深情回忆,还是探讨时间、记忆、创作与人生价值等内容,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考使得本书具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艺术家王璜生的个人随笔集,是作者丰富人生轨迹及其艺术创作历程的自我总结与展示。书中细致而全面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成长故事,在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之旅,在城市生活的所感所悟,还回顾了他的艺术和社会工作经历,展示了他在艺术和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思考。本书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展示了王璜生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个人成长到艺术创作,再到对历史和社会的洞察,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痕迹和思想发展过程,也展现了他的真知灼见和人生智慧。
|
關於作者: |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出版有《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新美术馆:观念、策略与实操》等著作。曾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北京市政府授予其“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及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公共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
|
目錄:
|
003 “家乡”与天后庙
014 小小少年与白山羊
020 初中时期画彩蛋
028 爱绿草堂的童年—— 玩具、小动物与纸上种种
032 那些“蓝色”的日子与“彩色”的酸甜
036 金色岁月——记爸爸妈妈
043 怀念父亲:一种透明的力量和境界
047 种玉种玉
052 关于爷爷及其他的“拼图”
063 南疆考察笔记数则
095 西域二题
105 西海观晚霞记
109 阳山的傍晚
118 在澳大利亚的腹地
133 爱丁堡看戏剧
150 伦敦工作日记两则
160 从那不勒斯到西西里岛
179 巴黎的一天:拜访赵无极先生及其他
185 我与雷德侯教授的两次交往
191 缘分:我与广东画院
202 工作中的写作
207 不负期望,坚守并努力
215 记忆的倒影:碌碌“而为”
219 呼/吸:危机警钟
227 南艺时光
235 毕业是一种新的开始
239 那些年,二沙岛的那点事
250 错过,也许留出了另外的空间
258 有点“雄心”的金金
265 谛听心声:我画《天地悠然》
269 小小庭院
272 画室杂怀
282 “酒与人生”杂题
293 一个“小城文青”的路与思——写在《王璜生·珠江溯源记 1984》书前书后
303 再溯源:追寻记忆的叠影
331 后记
|
內容試閱:
|
代序
远方与河
“远方”是带着回忆的过去,也是带着想象的未来。“远方”带着记忆,带着曾经的岁月与情感; “远方”向着未知, 向着渴望与预想, 向着遥远的蓝天。
“河”是一种流,流自过去,流经现在,也流向未来。“河”是一种永远的流淌, 时而激湍涌动,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汩汩自在。它, 流向大海,汇入大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艺术与文字也大致如此。
因此,围绕着“远方与河”,展开了我的艺术与写作之路,形成我人生的路径。从我的出生地和学画之初的韩江开始, 流向我人生转折处的 珠江,又流入我走向北方远处的后海与湾流汇, 再流向远方。记得青年时期, 每天中午只身游渡韩江的出海口,在那 2000 多米、潮涨潮落的礐石海湾来回, 自由自在享受海浪、阳光, 或经历狂风暴雨。后来到了北京,也记得有人规劝我说 后海水很深,要多留意,然而我很自信自己的水性。其实,我就是在这样的河海之间游过来的, 因此,对“河”,对“河的远方”,有很感性的认知与切身体验。
因为这里曾有谏迎佛骨、驱逐恶鳄的文人韩愈,所以潮汕的山姓“韩”,江也姓“韩”。我生于韩江边,喝着韩江水成长,在韩江中流击枻, 骨子里还是希望能有文人的风骨情怀。
韩江川流不息,岁月跌宕起伏,我长大了,开始远行。
从韩江边的老宅,到江南的庭院园林,我读到了其中的文心与历史, 读懂了其中的情怀与哲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内外融通”的哲学精神无不体现在建筑园林的空间观中。我曾作诗《天地悠然图》: 日月随盈昃,天人自在论; 凭栏心邈远,宇宙小乾坤。
从韩江到珠江,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当年(1984 年),我从韩江边出发,骑自行车珠江溯源,行程 3000 多公里,一路写生、写作、拍摄,磨炼了自己,也走向了独立之路。1990 年, 我定居珠江边的广州, 画画、编辑、策展, 走上了探索文化与坚守精神的美术馆之路。
于是,在珠江边就有了关于骑行、磨炼、探索、坚守的种种生命记忆与情感故事。
北京没有大江流经, 却有大大小小的“海”, 北海、中南海、后海、前海等。北京城区那土红 色高高城墙边的后海,也成了我 2009 年移居北 京之后放松休闲的绝佳去处, 那里有咖啡、啤酒 以及聊不完的话题。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后海, 在那里, 有风花,有星辰,有雪有月,有酒有茶,在忙碌 喧闹的一天之后,后海的夜一片宁静。
在北京的北郊,河道纵横,我在一个叫作 “湾流汇”的地方,搭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开始做东汇西流的艺术实验工作, 于是就有了《游象》《痕·象》《箴象》《空象》以及《墙》等 系列纸上水墨作品,又有了《界》《隔空》《缠》 《 溢光》《谈话》《述影》《呼 / 吸》等空间 装置 / 影像作品。2020 年三四月的新冠疫情期间, 在空无一人的北郊河道边, 我尝试着将绘画 创作与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及手法综合交叉,构成作品、视觉、心理、空间、时间等之间新的关系及多种新的可能性, 于是有了《风之痕》影像作品。
对生命的感怀及关注一直是我艺术创作关心的主题,生命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也面对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病与毒,等等。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 但生命同时很轻盈、自在,也很美丽。我喜欢将这样像风一样的生命之“痕”记录下来,可能是痕 迹,可能是伤痕,也可能是种种的记忆之痕。风吹过,留下微微的痕,也带走曾经的痕。
人生之于时间是一种穿越,生命之于空间 也是一种穿越,而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存在,更是一种穿越,穿越无尽的荆棘, 向着邈远 绚烂的未来世界。我尝试运用新媒介技术, 引发新的视觉感知与思考。
于是,就有了我与“河”、我与“远方”的 故事,也有了这样一种“自我的平行诗意”。
王璜生
2022 年 10 月于广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