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內容簡介: |
本书坚持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社会科学运动,全面揭示左翼社会科学运动发生与存在的背景,真实再现社联的创建、组织建构与沿革及其组织运作内幕,阐明《社联盟报》(1933—1935)对社联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叙述社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介与译介表现及其成效,论述社联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及其作用,描述社联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脉络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左翼社会科学运动作出历史评价和历史经验总结,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提供历史借鉴。
|
關於作者: |
周鎏刚,浙江宁波人。同济大学法学硕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特别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史研究,曾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CS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
目錄:
|
引言1
第一章左翼社会科学运动发生的背景17
第一节宣传战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交锋17
第二节革命理论宣教与革命思想论争27
第三节思潮重现、书市繁荣与查禁笼罩39
第二章社联的创建及其组织运作65
第一节社联的创建与组织机构沿革65
第二节社联的纲领、组织章程与相关宣言85
第三节从《社联盟报》看社联的组织运作110
第三章社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33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宣传的扩大133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工作的进展158
第三节书报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殊作用188
第四章社联对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202
第一节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批判对象202
第二节理论批判在社会科学论战中深化218
第三节理论批判聚焦中国社会与革命问题230
第五章社联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247
第一节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的发生247
第二节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的发展261
第六章社联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283
第一节社联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283
第二节社联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290
附录 左翼社会科学运动大事记298
主要参考文献320
后记337
|
內容試閱:
|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蓬勃兴起的左翼文化运动,至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这场文化运动声势浩大,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出版、哲学社科理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文化“围剿”,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有组织、有纲领地领导文化思想战线斗争的一个标志,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的辉煌一页。
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既顺应了世界无产阶级左翼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也是出于团结广大左翼文化人、加强宣传工作的自身组织需求。这场运动涉及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辐射于全国,以至海外。它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主要秉承现实主义的文艺精神,反映底层民众的疾苦,传递社会呼唤公平正义之声,为兴盛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推波助澜,极大地推进了先进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就组织效果而言,左翼文化运动的成功发动与迅猛推进,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的黑暗政治,使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下的广大民众看到光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对国民党文化统制的冲决,关涉到文化话语权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同时,这段历史还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实施统一战线的有效尝试。尽管受到从冒险主义到教条主义的两次“左”倾错误的干扰,党的文化工作者还是努力结合实际,特别是在获悉《八一宣言》精神后,迅速着手建立文化界的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这整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尤为难能可贵。
以左联成立为发轫的左翼文学运动,使大革命时期萌发的革命文学更进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之路。正如左翼文化运动旗手鲁迅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惟一的文艺运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高度评价:“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以至雕刻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左翼文化运动在文艺方面的突破,不仅体现在现实主义的内容拓展,更在于形式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期,左翼文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先进文艺作品进行了大量翻译,开展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不但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在社科领域激浊扬清,而且大大拓展了同国外左翼文化界的交流。此外,左翼文化运动还涉及语言学界、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等诸多文化领域,呈现出立体多面的气象,取得丰硕的成果。
左翼文化运动在文化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这其中,党如何成功地领导文化工作,特别值得我们汲取历史经验。为了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2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翌年10月成立的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又成为党领导左翼文化团体的有力抓手。而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先后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语联)、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教联)、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社团,以及活跃其中的党团组织,更是不啻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前沿战斗核心。
为了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研究,进一步提炼党史国史的历史智慧,藉以资政育人、服务当代,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手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开展了“上海左翼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从2014年至2016年先后出版了《“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剧联”与左翼戏剧运动》《“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2021年出版了《“音乐小组”与左翼音乐运动》。近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又着力推进教联、记联、社联等各专题的研究工作。
“上海左翼文化研究课题”研究实现了党史职能部门与社会科研力量的整合,课题子项设置侧重分论各“联”与相关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关联。如此课题设计,在有利于发挥相关研究者的学科专长,推进左翼文化的各个领域研究的同时,不免存在着切割历史的缺憾,而事实上,跨界发展在左翼文化人那里并非个案,各“联”的互动也值得进行历史钩沉。尽管存有不足之处,该课题对于深化各“联”的研究,仍具有相当的意义;系列成果的陆续推出,对于推进上海左翼文化研究当不无裨益。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向这段历史投以深邃的目光,我们热忱期待。
“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