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精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雄安新区的区域气候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趋势,从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和严重雾霾等几个方面对未来气候风险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在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雄安新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雄安新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实现雄安新区智能技术与智慧社会“双体系”适应模式的具体建设路径。
|
關於作者: |
李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福特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日本社会论。专著《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获2000年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优秀著作奖。论文《辽宁省棚户社区的形成与复兴》获201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报告《创新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建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在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50多篇论文。朱守先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生态文明、资源环境、能源战略、城市与区域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容量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实证研究”、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及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研究”、地区发展研究及规划项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内蒙古发展定位研究”等。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发展研究》《资源科学》等期刊和要报上发表论文和其他理论性文章60余篇。
|
目錄:
|
第一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风险评估第一章 雄安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003 一 资料与方法/004 二 结果与分析/005 三 结论与讨论/012第二章 雄安新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变化趋势/014 一 资料与方法/015 二 结果与分析/016 三 结论与讨论/024第三章 气候变化下雄安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026 一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028 二 洪涝灾害等级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030 三 气候变化下雄安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034 四 主要结论与讨论/047第二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方法与实证第四章 雄安新区洪涝灾害和高温灾害关键气象致灾因子预估研究/053 一 引言/053 二 数据与方法/056 三 结果分析/058 四 结论与讨论/065第五章 雄安新区社会重构期暴雨洪涝风险的社区分类调适/066 一 问题与背景:雄安新区暴雨洪涝风险分析与防范现状/067 二 社会调适分析的雄安新区社区类型与划分依据/071 三 雄安新区社区暴雨洪涝的脆弱性分析/076 四 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083第六章 未来情景下高温对雄安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089 一 高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式/090 二 数据与方法/095 三 结果分析/103 四 结论及应对策略/108第三篇 雄安新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双碳”策略第七章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能源生态系统的调适与优化——以雄安新区为例/113 一 研究背景/113 二 能源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118 三 雄安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实证分析/120 四 结论与思考/129第八章 雄安新区零碳城市建设路径/131 一 文献综述/132 二 理论、方法和数据/137 三 零碳城市情景的模拟结果及评价/146 四 讨论和建议/154第九章 基于结构优化演进的雄安新区碳中和路径选择/157 一 文献综述/158 二 雄安新区结构演进现状分析/161 三 雄安新区结构演进的碳中和目标路径分析/167 四 结论与思考/174第四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适应机制与模式第十章 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179 一 当前韧性城市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179 二 韧性城市建设要妥善应对自然风险/180 三 社会风险是韧性城市应对的新领域/182 四 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激发修复力/184第十一章 适应气候风险的韧性城市治理双体系建设——雄安新区气候风险适应模式/187 一 文献回顾/188 二 雄安新区极端气候风险评估/191 三 智能应灾技术体系构建/196 四 智慧应灾社会体系构建/201 五 结语/208第十二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雄安新区雨洪管理模式/210 一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理念及其在雨洪管理中的应用/211 二 雄安新区雨洪管理的形势与气候风险预估/216 三 雄安新区应对极端降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23 四 结语与展望/228第十三章 系统韧性视角下雄安新区适应性雨洪管理策略/229 一 问题的提出/230 二 系统韧性与城市雨洪韧性/231 三 雄安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状态分析/235 四 基于系统韧性的适应性雨洪管理策略/242 五 结语/250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日常生活影响与适应策略/252 一 雄安新区的雾霾演化/253 二 雾霾事件对城市日常生活的扰动:影响机制与评价体系/256 三 雄安新区的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评价/265 四 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生活适应方案/270第十五章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276 一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76 二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路径/278 三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点/283参考文献/285本书执笔者/314后记/3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