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HK$
79.2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HK$
74.8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85.8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4.8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HK$
64.9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47.6
|
內容簡介: |
“分享·创生”教学研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改善学生学的状态、教师教的方式。“分享·创生”教学努力实现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听、看,到主动做、讲;学习方式由个体独学到团队共学;学习评价由单一对错到多元全面;学习效益由短效分数到长效发展的四个转变;最终落实“会学习、会合作、会表达、会评价、会习得”的五会培育。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分享·创生”教学的内涵、特征、基本理念、理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分享·创生”教学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分享·创生”教学研究的转向;第三章介绍了“分享·创生”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论述“分享·创生”教学的概述、基本理念、教学范式等;第七章介绍了“分享·创生”教学的学习单设计;第八章以课型分类呈现了技术融合下的“分享·创生”教学的典型课例。“分享·创生”基本理念契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克服现实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和“顽症”。本书提出的“分享·创生”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的,按照“问题—对话—评价—重构”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本质上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
關於作者: |
黄祥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正高级教师、第四届成都市督学、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教育“双名计划”培养对象,四川省教育学会阅读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发展与政策法规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成都市学科(技术)带头人、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內容試閱:
|
前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
准(2022年版)》)的有效实施,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观都在发生着改变。《标准(2022年
版)》指出,数学课程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
师已逐渐意识到传统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如“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式、学
生被动接受的听课状态,以及单一对错的教学评价方式等,使得教学与评价分离,导
致教师只围绕“怎么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怎么培养、教师的
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学生评价怎样有效”等问题的思考,最终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如何将理论化的“意识”转化为可复制的“操作”成为一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
“双减”)指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有效建立与“双减”政策相适
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学校教育应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层面的减负必须要抓住课堂,让学生充
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做到学有所得,学生负担自然随之减轻。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其
中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课堂改革居多。同时,教师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组织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的交流探讨空间。但这样的课堂改革可能更偏向于
停留在“意识”上,“形式”上没能达到可“复制”、可“操作”的层面,导致教师的课堂教
学方式、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等缺少可遵循的操作办法。《标准
(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
学。“分享·创生”教学正是针对所谈到的这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创生出的一
种全新的教学活动。
“分享·创生”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力、改善学生的
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的,按照“Q 问题(question)—D 对话(dialogue)—
·1·
E评价(evaluate)—R重构(reconstruction)”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即以“问题”为主
线来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学生参与多种视域融合的“对话性讲解”代替教师单向的
“独白式讲解”,以内在的凸显认知发展功能的学习评价代替外在的发挥甄别竞争功能
的学业评价,以建立知识内在联系和意义理解的自我新认识代替知识的被动接受的教
学过程。“分享·创生”教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角色重塑为学习生态基础。“分享·创生”教学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多元
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你—我”关系,是交往互动、动态生成的批判性学习
过程。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出现了“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的新型角
色,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学习,由听讲变为主讲或由主讲变为听讲,即各对象之间互
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具有绝对性及不变性,他们之间的角色是相互转换、
动态变化的。
二、以对话性讲解为学习基本样态。“分享·创生”教学不再以个体“独学”为主,
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共学”和“互助”。多元主体之间是以对话性
讲解的方式开展活动的,不是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多向的互动过程,不是既定不变的
“静止”传授过程而是瞬息变化的“动态”交流过程,对话性讲解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的
始终。
三、以多元评价为学习推进手段。“分享·创生”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
对错,还关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学习什么内容和学习的
程度不再由教师决定,也不再是预设不变的,而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具体
表现让大家一起来参与探究、一起来参与评说,“多元评价”成为一种有效促进师生学
习的方式。
四、以反思重构为学习内在效益。“分享·创生”教学不仅关注学习者的独学效果,
更关注学习者在“对话性讲解”“多元评价”的分享学习活动中实现共学互助,实现个人
对学习内容进行改变或扩充的反思与再认识,经历个人认知从随意到规范、从零散到
系统、从浅表到深度的创生过程。
“分享·创生”教学的研究团队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思想,致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享·创生”教学努力
实现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由个体独学到团队共学、学习评价由单
一对错到多元全面、学习效益由短效分数到长效发展的四个转变,最终落实“会学习、
会合作、会表达、会评价、会习得”的五会培育。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分享·创生”教学的内涵、特征、基本理念、理
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全书共分八
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分享·创生”教学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教学论的转
向:从“教”走向“学”;第三章介绍了“分享·创生”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至第六章
依次论述了“分享·创生”教学的概述、“分享·创生”教学的基本理念、“分享·创生”
·2·
前 言
教学范式;第七章介绍了“分享·创生”教学的学习单设计;第八章以课型分类呈现了
技术融合下的“分享·创生”教学的典型课例。“分享·创生”基本理念契合新课程改革
的理念,有助于克服现实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和“顽症”。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师范院校学生、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与研究
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有大量一线教师深度参与。曾志跃、蒋维、文秋月三位老师
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曹军才、邱声誉、何雨佩、荣彬、杨泽海、李思兴、陈
立蓉等老师还参与了前期的编写和指导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经历多次修改,但限于编者的水平,难免有不妥之处,恳
请读者批评指正。最后,希望本书能够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重塑教
育新生态!
2024年4月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