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预测了大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整体态势,提炼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內容簡介: |
本研究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遵循了由成长需要驱动,在自我教育反思实践中互动提升,达到自我同一的阶段性目标的三螺旋发展规律。文章包含七个章节,分别是:导论;第一章 研究设计:视角、方法和过程;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构;第三章 成长需要驱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发生机制;第四章 反思实践: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路径;第五章 自我同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第六章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的启示与建构。
|
關於作者: |
作者曾先后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务处长、团委书记等职务,立足工作开展研究,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经验。指导学生参赛获省级奖励15项,主持市级以上课题5项,参与各类项目6项,发表论文10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
|
目錄:
|
绪 论一、选题缘起 1二、研究背景 4三、研究意义 10四、研究综述 12五、概念辨析与界定 45第一章 研究设计:视角、方法和过程第一节 研究视角 51第二节 研究方法 63第三节 研究过程 68第四节 章节安排 75本章小结 79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理论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构第一节 初始理论模型的建构:对个案H1的微分析和编码 80第二节 理论模型的修正:基于多案例的连续比较 86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确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为核心类属 102第四节 分析框架: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三螺旋发展过程模型 109本章小结 114第三章 成长需要驱动: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发生机制第一节 需要的来源:多案例的启示 117第二节 需要的结构: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五重需要 122第三节 需要的跃迁:内容、形式及境界 153本章小结 156第四章 反思实践: 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路径第一节 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单向过程 159第二节 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复合过程 173本章小结 176第五章 自我同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第一节 自我一致:目标和行为 178第二节 自我贯通:需要和能力 181第三节 自我恒定:情感和态度 184本章小结 186第六章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的启示与建构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的启示 188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建构 199结 语一、结论 207二、创新 210三、不足 213四、研究展望 213参考文献 218
|
內容試閱:
|
随着科技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诉求以及大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自我教育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教育理论研究中对自我教育能力问题重视不够。高校教与学的转换矛盾和学生发展两级分化严重的教育现象始终存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愈演愈烈。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问题不仅成为教育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以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在实证范式指导下,本文借助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为观测视角,选取了自我教育能力较强的多个大学生发展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连续比较法”,建构了一个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的底层理论,并与理论充分互动,最终抽象并提炼了 “成长需要——自我教育反思实践——自我同一” 的发展过程模型。基于这一过程模型,本文依次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驱动机制、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且预测了循环上升的整体发展态势。首先,成长需要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成长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自我意识水平基础上,只有具备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实践,这是驱动力发生的前提。其驱动力产生、发展遵循“成长需要的来源——需要的结构——需要的跃迁”这一微观机制。大学生成长需要的产生有外部影响生成和内部自觉生成两种路径;需要的结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适应、人际交往、道德成长、自主学习和能力拓展五重需要;需要的发展遵循从缺失性需要向成才性需要变化、从满足需要向创生需要变化、从外在要求向自觉自发变化。其次,反思实践是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路径。具体呈现出双轨制发展:一是自我教育语境下,围绕自我教育能力要素的提出,形成了“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单向发展路径,也是内涵意义上“自我意识能力——自我行为能力”的发展过程,二者互相渗透,并不矛盾。二是宏大的教育语境下,自我教育是他人教育引导下的自我观念的重新建构,其发展过程就呈现出复合的特点,遵循“受教——求教——自主——创造”的发展过程。而自我反思实践作为自我教育活动的核心品性,贯穿在自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单向路径和复合路径以互融互促的方式存在于大学生生活中。*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达成自我同一。自我同一,不仅标志着能力的发展,而且标志着大学生精神品格、人格特质和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为自我一致的目标与行为,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学生获得了自我同一,就拥有了统一感、稳定感和身心发展的协调感。 “驱力——成长需要”、“路径——自我教育反思实践”和“目标——自我同一”三要素环环相扣,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这一三螺旋整体性规律不仅阐释了发展过程,而且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此外,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呈现社会性、内隐性、基础性、差异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且符合互动生成原则。这是大学教育与个体建构的共同型塑,家庭教育和个体浸染的具体呈现,也是社会影响因素和个体发展因素博弈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个体立场与学校立场建构策略:对大学生来说,一是自觉增强自我教育意识;二是主动掌握自我教育策略;三是勇于开展自我教育实践。对学校教育来说,一是引导学生成长需要,激活自我教育的动力系统;二是引领反思实践,完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系统;三是促成自我同一,完善自我教育支持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