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太谷学派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准确地整理和录文,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太谷学派文献读本。
其一,通过对太谷学派文献开展辨别真伪、版本比较、校订讹误、钩稽辑佚、考其著年、内容概述和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探究,总结太谷学派文献的学术体系、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剖析太谷学派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演进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
其二,系统梳理太谷学派文献形成与传播进程,全面厘清太谷学派的学术传承、思想演变和组织架构的历史脉络,深入总结太谷学派文献的发展规律、学术特点和社会影响。
其三,分门别类地整理和研究太谷学派的传世文献,比较深入地探求编撰者各自的心路历程、传学活动、治学特点和学术成绩。
|
關於作者: |
张进,江苏句容人,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工作史和社会政策史研究,兼任扬州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历史学会柳诒徵研究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太谷学派文献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太谷学派稿抄本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先后在《历史档案》《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论著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扬州大学佰亿科技创新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等。
|
目錄:
|
第一章 太谷学派文献的生成与传播
第一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生成历程
第二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传播进程
第二章 太谷学派文献概述
第一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周太谷及太谷弟子著述
第一节 周太谷的生平与传学
第二节 周太谷的著述
第三节 太谷弟子及其著述
第四章 张积中及黄崖弟子著述
第一节 张积中的生平与传学
第二节 张积中的著述
第三节 黄崖弟子及其著述
第五章 李光炘及龙川弟子著述
第一节 李光炘的生平与传学
第二节 李光炘的著述
第三节 李光炘的龙川弟子
第六章 黄葆年及归群弟子著述
第一节 黄葆年的生平与传学
第二节 黄葆年的著述
第三节 归群弟子及其著述
第七章 太谷学派文献的成就与局限
第一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成就
第二节 太谷学派文献的局限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太谷学派肇兴于江淮,拓展至齐鲁,流衍到京津、陕甘、闽赣及东北、新疆等地,流布几近大半个中国。太谷学派谱系清晰、流衍四方,其创始人为周穀(号太谷)。太谷学派作为区域性学术组织的典型代表,作为“清代学术之旁流支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民间传统儒家学派”。
太谷学派属于民间儒学流派,且具一些宗教神秘色彩,尤其是黄崖教案后传学活动更为形迹幽隐、神秘不显,外界更是难以一窥全豹。晚清民国年间,时人先后以“大成教”“在理教”“在礼教”“黄崖教”“崆峒教”“空同教”“太谷教”“泰州教”“大学教”等名称之。太谷学派初无其名,周太谷及其门弟子均以“圣功弟子”自称。民国戊午年(1918 年),马其昶撰写《学部左丞乔君墓表》一文,首次提出“太谷学派”之名。1927 年,卢冀野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一文,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太谷学派”遂定名,此后为学术界一直沿用至今。
太谷学派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中国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相互影响及其流变的极其重要和珍贵的典型“样本”。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太谷学派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一些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对太谷学派表现出极大兴趣。1977 年10 月,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创办《清末小说研究》(从第8 期起改为《清末小说》),1986 年又创办《清末小说通讯》,专门从事清末小说研究,其中对刘鹗及《老残游记》多有涉及,同时收集相当数量的刘鹗在日本活动的史料。1985 年,联合国派人来调查走访太谷学派,由于未能找到门径,结果空手而返。1993年,著名汉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屈汉斯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刘蕙孙、方宝川等人陪同下,在江苏泰州、扬州和仪征等地专门考察太谷学派活动的历史遗迹。此外,“美国书画网”网站上设有“福建刘蕙孙教授学术文化馆”,通过其子栏目“太谷学派”,展示李光炘、黄葆年、蒋文田、谢逢源、朱玉川、江岷、刘鹗、诸乃方、赵永年、杨士晟、李泰阶、江泰初、达锡纯等一批太谷学人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彰显太谷学派研究的国际意义,无形之中推动国人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术研究的基本氛围和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和完善,为太谷学派研究尤其是太谷学派文献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本书对太谷学派文献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首次,对认识太谷学派的学术风貌乃至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发展流变都大有裨益。本书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对太谷学派文献进行全景式扫描,力图从历史与社会的高度研讨太谷学派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分析太谷学派的学术特点,从时空两个维度上探讨太谷学派文献的分布,进而总结太谷学派的发展规律和学术地位。从学术流衍上分析,太谷学派既传承、发展着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想,又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学术文化直接联接、互动,具有明显的学术赓续关系。太谷学派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不仅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而且具有阶段性、独特性,很难使用单一色调或线性方式去简单描绘、粗疏勾勒其历史面貌。因此,太谷学派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梳理和厘清太谷学派的学术传承、思想演变和架构流衍的历史脉络,而且通过对太谷学派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探讨和确定其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弥补以往太谷学派研究中的一些疏漏和缺憾。
其二,以区域性历史文献的微观研究为抓手,切入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太谷学派文献研究,以地域性的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由此入门,以求管窥中国历史文献的堂奥,辨识中国历史文献的内蕴。太谷学派作为近代民间儒学的重要分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生动案例,正如王学钧所言:“这个学派至少含有一项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我以为,那就是在中西冲突与融汇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活力,特别是在民间的活力。而这一点,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文化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课题。”从整体把握和准确理解中国学术史的视角出发,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