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作者钱宁描述了一个百折不回的孔子,如何从与众不同走向超凡入圣。小说的主线是孔子的成长和经历,副线是他周围的环境和他的师友的故事。孔子告诉我们,这世上有些信念,可以超越现实的成败得失,值得一生坚守。
|
內容簡介: |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一路颠沛”,用了十四年的时光,走遍十多个大国小邦,几乎经受了人生的所有考验——挫折、落寞、困顿、孤独、诱惑、追杀、牢狱、疾病、饥饿、失败、死亡,但依然不肯放弃自己的信念。这是他的成圣之路。
与周游主线交织呈现的,是孔子身边的各种人物:父母、兄弟、妻儿、弟子,国君,贤臣、智者,贼子、小人,以此侧写出孔子的平生际遇,以及他如何从“与众不同”走向“超凡入圣”。
小说有历史虚构和现代表述的色彩,但书中人物,皆有史实根据,对话依据《论语》,情节多出自《史记》。
这本《孔子》,和《新论语》《论语纲要》一起,构成了钱宁的孔子系列。
|
關於作者: |
钱宁,祖籍上海嘉定,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主要作品:《新论语》(2012)、《<论语>纲要》(2019)、《尼山风光》(2010),历史小说《圣人》(2004)、《秦相李斯》(2000),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1996),以及新近出版的《新道德经》(2024)。
|
目錄:
|
新版序言
自序
开篇 尼山
第一章 鲁 第二章 父母
第三章 卫 第四章 兄弟
第五章 匡 第六章 公卿
第七章 蒲 第八章 野民
第九章 曹 第十章 夫妇
第十一章 宋 第十二章 智者
第十三章 郑 第十四章 弟子
第十五章 晋 第十六章 贤臣
第十七章 陈 第十八章 乐师
第十九章 蔡 第二十章 贼子
第二十一章 叶 第二十二章 君王
第二十三章 楚 第二十四章 诸侯
第二十五章 卫 第二十六章 小人
第二十七章 鲁 第二十八章 有朋
终章 圣人
书中人物
附录
一 孔子的殷人意识 二 “子曰”之谜
三 为什么“不亦乐乎”? 四 《论语》的三重语境
五 颜回的逻辑 六 宰予的挑战
七 由“仁”入“圣” 八 不敢言“圣”
九 孔子的激进 十 《论语》中的三个小人物
十一 “耳顺”新解 十二 孔子退休
|
內容試閱:
|
新版序言
小说创作之时,孔子是一个备受冷落的“不合时宜”者,如今新版问世,孔子又已成为“圣之时者”。孔子还是那个孔子,是我们“与时俱进”了。
小说以孔子周游列国为主线,以身边人物的关系为副线,写出了他执着于理想的一生。对话依据《论语》,情节多出自《史记》。写作的初衷,正如书中《自序》所言,“看他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肯放弃,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孔子周游列国,可谓“一路颠沛”,且颇具象征意义——挫折、落寞、困顿、孤独、追杀、牢狱、疾病、饥饿、死亡,几乎所有人生考验都在其中了,而在周游了十四年之后,他仍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孔子的“一路颠沛”并非没有意义。他告诉我们,这世上有些信念,可以超越现实的成败得失,值得一生坚守。
小说2004年6月曾以《圣人》之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时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连载,后被译成日文、英文,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孔子》。
这次新版,除了一些文字修订,还增加了十二篇短文作为附录,都是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有些寓教于乐,有些寓乐于教,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这本《孔子》,和《新论语》《〈论语〉纲要》一起,构成了我的“孔子系列”,又使本书的新版有了特别的意义。
钱 宁
2023年12月30日
自序
在一个追求时尚化的年代,写孔子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合时宜,好在孔子本人就是一个不合时宜之人。
读者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写孔子呢?答案是,孔子让我感动。读司马迁《孔子世家》时,看他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肯放弃,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几乎不在乎他到底要坚持什么了。
像“五四”时代以来的大部分青年一样,孔子不是我的偶像,儒学礼教更不是我的向往。如今虽不再年轻,自以为也还没到要去尊孔的年纪,只是有了一些阅历后,深知圣人为之不易,同时也懂了,只要坚持,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
孔子所以成为圣人,在我看来,是他能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真的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想去陆地生活或是想直立起来行走——我们的生命才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人类,并一点点地进化。
小说中有些“大话”,像写《秦相李斯》一样,有时忍不住开了一些现代玩笑,但书中人物,以及史实、情节、言语,不敢自夸“无一字无来处”,至少“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书成之日,附庸一句风雅,曰:“知我者,谓我崇圣;不知我者,谓我嘲孔。”其实,本书之意,不在崇嘲之间。
钱 宁
2003年12月30日
北京
附录七 由“仁”入“圣”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字由“人”和“二”组成,《说文解字》释“仁”:“从人从二”。二人者,人与人之关系也。仁的本质,就是人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说了:“仁者,爱人。”人有各种,仁亦多样。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角色转换,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复杂多变。仁者之“爱人”,于是有了不同形式:于父母,是孝;于兄弟,是悌;于夫妇,是情;于子女,是慈;于君王,是忠;于朋友,是信;于他人,是诚。
“仁”的一个特点是其内在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们远吗?不远,只要一想到仁,仁就到了。为什么?因为仁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仁”的另一特点是其被动性。“仁”之“爱人”,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不是“我对你好”,而是“我不对你不好”。
求“仁”于内,就是“忠”。“忠”者,正心诚意。行“仁”于外,就是“恕”,“恕”者,接人待物。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的体会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真是很好的总结。
由于“仁”的内在性和被动性,通往“仁”的最佳途径似乎就是“克己”。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单是民众要“克己”,君王也要“克己”。人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君要有君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当然,人的社会角色会转变,君不一定永远是君,而父总是由子变来的。
“克己”即“复礼”。“礼”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准则;“复礼”即“为仁”,“礼”基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这些道理在逻辑上讲得通,在实际中却行不通。为什么?因为“克己”不易,让别人“克己”更难。孔子认为,仁者不能只顾自己达“仁”而弃民众而不顾,需要教导和帮助民众。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那不仅仅是“仁”了,那是“圣”了。
求仁得仁,易;由仁入圣,难。
附录十二 孔子退休
孔子到了耳顺之年,要办退休了。弟子中最会办事的子贡,主动“服其劳”,一大早进城替夫子代办。
午饭时,子贡回来,面有“色难”。
众人问:不顺利?
子贡:教师资格有问题。
子路性急:夫子30多岁,杏坛讲学,如今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咋就不是教师了?
子贡:说是办的是私学,不正规,最多算个补习班,未经官方批准,不追究非法办学就不错了。
众人:有没有教师资格不说,工龄总是要算的吧?
子贡:咳,别提了,夫子周游列国,一走十多年,都没有档案呀,无法查证,总不能一国一国去开证明啊!
众人:这倒是……那么,职称总能解决吧?
子贡:夫子述而不作,虽有一本《论语》,但都是弟子们的课堂笔记,著作权不好定,另外编过的《诗》《书》,能不能算学术成果,真不好说。
堂内弟子们七嘴八舌,愤愤不平地议论起来。
孔子坐在临窗的几案旁,沉静不语,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孔子:予欲无言。
子贡急了: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孔子直到七十三岁,也没办成退休,去世后,自然更办不成了。好在后来教师资格总算认定了,算作是第一个“民办教师”。职称不太好评,就给了一个“至圣先师”的称号。《论语》的著作权也没争议了—只是弟子们的言语和他人的议论,都归在“子曰”名下,有些散乱,直到两千五百多年后,有人重编了一本《新论语》,才算整理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