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HK$
184.8

《
这里,群星闪耀:乒坛典藏·绽放巴黎(全套7册)
》
售價:HK$
259.6

《
想通了:清醒的人先享受自由
》
售價:HK$
60.5
|
內容簡介: |
本书运用国家(城市)发展动力理论,力图从历时变迁、制度变迁、实践变迁、比较视野四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探索市民荣誉制度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政治认同建构、精神文明建设、治理现代化等内涵。本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变迁的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技术逻辑,从结构、组织、程序和导向四个方面讨论了上海市民荣誉制度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从国家荣誉制度定位和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定位、创新治理出发探索塑造与国家(城市)发展动力相一致的市民荣誉制度,以求全面推进上海市民荣誉的制度化。
|
關於作者: |
周光俊,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入选2024年同济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新锐支持计划。主要研究兴趣在市民荣誉制度、族群政治、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并长期参与复旦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动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上海哲社青年项目、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上海市委统战部课题等,出版专著《分离运动的政治学——亚齐、魁北克、南苏丹和瑞士的比较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马国强科研奖教金(青年科研成果奖)等。
|
目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脉络1
第一节 相关概念:荣誉、荣誉权与荣誉制度1
第二节 理论脉络:作为国家(城市)发展动力的荣誉22
第二章 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的发展变迁29
第一节 历时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的发展阶段29
第二节 制度变迁:规划中的上海市民荣誉制度37
第三节 实践变迁:实践中的上海市民荣誉制度52
第三章 比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其他省区市市民荣誉制度与上海的比较86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其他省区市市民荣誉制度的发展86
第二节 上海市民荣誉制度的发展特点99
第四章 变迁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发展变迁的三重逻辑108
第一节 价值逻辑:荣誉制度是政治认同的重要纽带109
第二节 制度逻辑:荣誉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114
第三节 技术逻辑:荣誉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118
第五章 问题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荣誉制度发展变迁的制约因素123
第一节 结构制约:条块分割124
第二节 组织制约:缺乏管理统一性127
第三节 程序制约:流程缺乏标准化130
第四节 导向制约:“赢者通吃”、工具化倾向与职权化异变133
第六章 未来探索:全面推进上海市民荣誉的制度化136
第一节 明确各类市民荣誉的固有定位与边界137
第二节 探索市民荣誉制度的退出机制139
第三节 探索制定《上海市民荣誉制度条例》140
第四节 确保荣誉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一般性145
结论 塑造与国家(城市)发展动力相一致的市民荣誉制度150
附录 与上海市民荣誉制度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文件155
后记 190
|
內容試閱:
|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勋章,授予叶培建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此次颁授仪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行,以共和国的名义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本建成成熟定型的国家荣誉制度的情况下,对社会先进一次较大规模的表彰,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国家荣誉制度古已有之。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荣誉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国家的产生。即使是在传说时代,中国的国家荣誉制度体系就已经开始萌芽。封建社会以降,历代王朝就建立了以旌表、加官晋爵、赐姓等制度为代表的一整套荣誉制度。以旌表为例,在中国古代它是一种政治褒奖行为、一种高尚的荣誉,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教化的执政思想,是儒家思想对民众渗透的结果。中国的旌表制度一直是国家荣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只是在程朱理学之后走向了极端,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与功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因战争的需要而设置了一些颇具特色的荣誉称号和奖章,比如苏维埃时期的“红星奖章”、抗战时期的“民兵模范”、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功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生产驱动型阶段,为保持生产力的活跃,提升发展力、创新力和持续力,国家荣誉制度发挥了一定助推作用。进入建章立制时期的党和政府,设立和颁授了许多的奖章,但主要是以军事类为主,突出体现为军官衔级、“八一勋章(和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和奖章)”“解放勋章(和奖章)”等。这一时期,劳动模范、先进团体等生产类和政治类荣誉称号也相应诞生。然而,“文化大革命”使得荣誉制度建设陷入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荣誉制度建设进入正轨,在恢复一些中断多年的荣誉制度的基础上,如军官授衔等,又新设立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荣誉,如新长征突击手奖章等。
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进入发展驱动型国家阶段,并迈向创新驱动型国家阶段,国家发展以全面均衡可持续作为诉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合理分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建设目标共同维持着增长与发展的有效互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