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黑色银幕 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

書城自編碼: 40685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李洋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6968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给孩子的考古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HK$ 63.8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HK$ 108.9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HK$ 108.9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HK$ 74.8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HK$ 54.8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HK$ 76.8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HK$ 107.8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3.8
《动画与写生》
+

HK$ 118.8
《百年中国播音教育发展史》
+

HK$ 93.5
《宁波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24)》
+

HK$ 66.7
《点爆故事:爆款故事制造方法论》
+

HK$ 96.8
《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一位有远见的诗人》
+

HK$ 172.5
《主持语言基础与训练——播音发声基础》
編輯推薦:
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带你品鉴10余部美国传世黑帮片,详解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改编自三联中读70万热度的课程,历时2年打磨,全新内容不可错过!清华大学汪民安教授、《让子弹飞》编剧述平老师、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联袂荐读!收录100多张影视剧照、海报和历史图片。四色全彩精装,带你沉浸式阅读!
2、电影鉴赏×拍摄幕后×黑帮故事×人物原型×历史背景!透过“黑色银幕”你将看到:黑帮片该如何鉴赏、黑帮片拍摄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黑帮片背后的真实故事、黑帮片与黑帮如何相互影响、美国电影业与黑帮有着怎样的纠葛、黑帮片背后的美国历史。看电影,不只是看故事,还是看历史!全书涉及禁酒运动、移民文化、总统选举等美国历史重大主题,是从内战时代至后冷战时代140年美国历史的一个暗面!
內容簡介:
《教父》《疤面人》《美国往事》《纽约黑帮》《赌城风云》《洛城机密》……这些知名黑帮片背后,其实隐藏着120多年另类的美国史!
在这本书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洋教授,在查阅大量中、英、法、意、日等多语种资料的基础上,将带我们深度鉴赏十余部美国知名黑帮片,并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些黑帮片背后的真实故事,以及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故事,还能一窥美国社会、文化与历史的一个暗面。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黑帮片主角的原型是哪些黑帮大佬,他们是怎样发家的,又是如何陨落的;黑帮如何敲诈黑帮片剧组,如何在《教父》等电影中安插演员,如何通过投资、贩毒、控制行业工会渗透和控制好莱坞;黑帮片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黑帮的行为模式;美国黑帮经历了哪四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是什么;犹太、意大利、俄罗斯等不同族裔的黑帮行为模式有何不同;梦露等好莱坞明星如何通过黑帮搭上肯尼迪等政治大佬;黑帮如何影响美国的选举乃至总统大选;目标崇高的禁酒运动如何导致了美国黑帮的大发展;黑帮和黑帮片又是如何随着时代浪潮兴衰和变化……
正如《纽约黑帮》的宣传语所言:“美国诞生于街头。”黑帮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塑造美国社会。它的历史浓缩了美国的移民文化、政党制度、社会运动、城市化进程乃至美国的整个现代化历程和成长历史。而黑帮人物的白手起家个人奋斗,可以说是一种暗黑版的“美国梦”。李洋教授的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美国的独特窗子!
關於作者:
李洋(大旗虎皮),电影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制片人,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游戏与艺术创研中心主任,欧盟大学委员会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2010),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新迷影丛书”主编,主要研究艺术哲学、电影史与图像理论。
目錄
第一章 纽约黑帮
美国19 世纪的街帮与文化
第二章 教父
黑白交织的杰作及其原型
第三章 教父再起
《教父》系列的有组织犯罪与地下金融
第四章 美国往事
纽约现代黑帮的四个原型
第五章 疤面煞星
阿尔·卡彭的银幕传奇
第六章 赌城风云
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美国社会
第七章 洛城机密
经典好莱坞与黑帮的幕后交易
第八章 黑道家族
美国黑帮的衰落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章
黑帮片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全球化电影类型,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黑帮片,但黑帮片作为类型最重要的传统,当然是由美国黑帮片奠定的。尽管关于美国黑帮片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我们在这里尝试换一个角度理解美国黑帮片的历史和人物,在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黑帮片背后,有美国有组织犯罪的历史,及美国有组织犯罪与美国政治、好莱坞和华尔街之间复杂的历史恩怨。美国黑帮片与美国现实之间有着若隐若现、真真假假的关联,这一点往往被电影类型研究者忽视,而这恰恰是我们这场黑帮片历史漫游的起点,我们会看到知名黑帮片精彩情节背后的那些更精彩、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人物和故事。《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 2002)是美国导演马丁· 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酝酿了30 年的作品,这部电影特别适合为我们打开黑帮片通向好莱坞、美国历史和有组织犯罪之间的那道“暗门”。

《纽约黑帮》在美国黑帮片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由莱昂纳多· 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卡梅隆· 迪亚兹(Cameron Diaz) 和丹尼尔· 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主演,制片公司是当年出品了《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1994) 和《哭泣的游戏》(The Crying Game, 1992)等知名独立电影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 Films)。这部电影是斯科塞斯与莱昂纳多· 迪卡普里奥的第一次合作,从开始拍摄就吸引了媒体的追踪报道,上映后更是成为马丁· 斯科塞斯截至当时的近10 年时间里票房最好的电影,获得了10 项奥斯卡奖提名。可惜,它最终没有拿下任何奖项,这让《纽约黑帮》成为奥斯卡奖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这或许是因为美国电影工会的成员对这部影片展现纽约历史的方式,以及其所呈现的美国黑帮与政治的关系持有谨慎的意见;或许是因为他们对影片过于单薄的复仇故事并不满意,但马丁· 斯科塞斯却坚持要把这段历史拍出来。影片获得了第60 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著名演员丹尼尔· 戴—刘易斯获得了第56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
黑帮片的影迷或许会对《纽约黑帮》里的故事感到陌生,因为它不是“典型”的黑帮片。《纽约黑帮》没有《教父》(The Godfather, 1972)中黑帮家族之间的尔虞我诈,也没有《古惑仔》中小混混在城市街头逞凶斗狠,更没有北野武《极恶非道》中那些西装革履却“易燃易爆”的大哥。《纽约黑帮》讲述的是19 世纪60 年代的“近代”黑帮,而不是罗伯特· 德尼罗(Robert De Niro)和乔· 佩西(Joe Pesci)主演的《好家伙》(GoodFellas, 1990)及《赌城风云》(Casino, 1995)中展现的现代黑帮。《纽约黑帮》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罕见的“另类”黑帮片,故事发生在19 世纪的纽约,影片中的帮会使用的武器都是尖刀、斧头和铁棍,而不是手枪。这是一部“冷兵器黑帮片”,但这段历史对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历史来说却至关重要。而且,该片在电影史上也比较罕见,它讲的是美国黑帮的精神源头和美国帮派文化的诞生。在电影中,人人都拿着砍刀、棍棒和斧头,帮派之间相互搏杀,场面暴力血腥,看上去像《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5)那样的中世纪战争片,但故事的发生地不是别处,正是世界著名城市纽约,而且是20 世纪的金融中心曼哈顿,这是酝酿了美国精神的地方。在19 世纪,纽约还没有成为现代大都会,反而像是一个失去法律秩序的蛮荒的西部世界。
《纽约黑帮》取材于许多美国历史上真实的黑帮事件。故事发生在19 世纪中期的曼哈顿岛,由爱尔兰新移民组成的黑帮“死兔党”(Dead Rabbits)与由纽约本地人组成的“包厘街小子”(Bowery Boys)有很深的积怨,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群和利益,最终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双方举行了一场大规模街头群殴,最终“死兔党”的头领维纶(Vallon)神父被本地帮的头目“屠夫”比尔(Bill ‘The Butcher’)杀死,“死兔党”受到重创,但维纶神父的儿子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在混乱中躲进贫民窟的地道而幸存下来。他漂泊了16 年后,回到当年父辈们争夺的曼哈顿街区,寻找机会替父报仇。然而,这时的曼哈顿已不是当年的曼哈顿,随着纽约迅速城市化,不同的社会力量在这里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帮派、族裔和宗教等问题纠缠在一起,而美国内战的爆发又加剧了纽约人民在奴隶制和联邦制等问题上的分歧。曼哈顿既是纽约最生机勃勃的地方,也是最肮脏危险的地方。“屠夫”比尔依然是凶残、冷血、杀人不眨眼的本地帮老大,当年追随维纶神父的“死兔党”成员则有了不同的发展。阿姆斯特丹感到自己势单力孤,他的复仇计划变得困难重重。这时,他结识了女贼珍妮,两人渐渐相爱。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阿姆斯特丹获得了比尔的信任,成为他的手下,并在一场刺杀行动中救了比尔,从而获得了比尔的赏识。但是,阿姆斯特丹迟迟找不到复仇的机会。结果他被自己的好友出卖,陷入狂怒的比尔在大庭广众之下险些将他杀死。在珍妮的恳求下,比尔给他留了一口气。
阿姆斯特丹想把刚抵达纽约的新移民和刚解放的黑人团结起来,因为他们都是被本地帮欺凌的弱势群体。当他正准备与本地帮决一死战时,纽约的地方选举开始了,政治组织坦慕尼协会(Tammany Hall)过去一直与“屠夫”比尔合作,但他们对比尔日趋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推崇暴力的行事风格非常不满,转而联合阿姆斯特丹的“死兔党”。阿姆斯特丹以扶持一个爱尔兰人做郡长作为条件,同意带领新移民去为坦慕尼协会支持的候选人投票。很快,阿姆斯特丹支持的爱尔兰人瓦尔特· 麦克金(Walter McGinn)在地方竞选中气势如虹,随着他的票数越来越高,支持共和党的本地帮非常不满,“屠夫”比尔残忍地在麦克金自己家的门前杀死了他,这让那些对本地帮早已忍无可忍的移民群体组成新的同盟,他们为了维护爱尔兰人的生存与平等,对“屠夫”比尔和他的本地帮宣战。可就在双方约好在街头决斗的当天,纽约爆发了暴动,暴动缘于反对当地颁布的征兵政策,但逐渐演变为带有种族色彩的屠杀。就这样,两个帮派的决斗与由美国内战引发的骚乱混在一起,最后被纽约港军队的大炮镇压和驱散。在混乱中,阿姆斯特丹终于亲手杀死了“屠夫”比尔,报了血海深仇。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纽约,迎来了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的大都会时代。

《纽约黑帮》改编自赫伯特· 阿斯伯里(Herbert Asbury)的纪实小说《纽约黑帮:黑社会的非官方历史》(The Gangs of New York: An InformalHistory of the Underworld, 1928)。早在1970 年,马丁· 斯科塞斯就读到了这本书,当时他就断定这本书可以拍成一部好电影。但当时他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影响力,只能等待时机。1979 年,他买下了这本书的电影版权,甚至还写出了一个剧本初稿,但他又用了20 年时间寻找愿意为这部电影投资的人。最终,在20 世纪90 年代因美国独立电影复兴而强势崛起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心甘情愿地为这部电影投资,制片人就是在美国MeToo 运动中被逐出电影业并被判刑的哈维· 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马丁· 斯科塞斯为了让哈维· 韦恩斯坦理解这部电影拍摄完的样子,给他布置了许多“家庭作业”,让他观看了近80 部电影。这或许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他的确让韦恩斯坦看了许多电影,其中包括《笑面人》(The Man Who Laughs, 1928)这样并不算特别有名的默片。哈维· 韦恩斯坦回忆道:“80 部,你能想象吗?要知道,当时没有录像,没有DVD[数字激光视盘],每部电影都要在大银幕上放映,这就像跟着斯科塞斯教授上学一样。”
影片中展现的旧纽约早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用电脑特效来制作,这在当时是刚刚开始流行的做法,《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和《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都采取了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因循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做法,在摄影棚里重新建造外景。斯科塞斯选择了后者,他要求使用真实布景。影片的美术设计是意大利设计师丹提· 费瑞提(Dante Ferretti),他们在意大利传奇的罗马电影城(Cinecittà)重新建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19 世纪60 年代的纽约景观。斯科塞斯决心在罗马复刻纽约的五点区(Five Points)与曼哈顿,把这个肮脏的地方和贫民窟如实地重建起来。美术组重建了一英里长的纽约街道,包括商店、沙龙、房屋、城市广场,甚至是港口、码头和船只,这些布景都没有外墙包围,参观者只要进入布景仿佛就踏入了历史中的纽约,回到了纽约的五点区。布景的建造参照了许多历史档案照片、笔记和插画。费瑞提说:“把一切东西都按照原来的建筑,甚至是砖石、鹅卵石和木头那样真实建造起来,而不是像《角斗士》[Gladiator, 2000]或《指环王》那样使用数字特效。”但是,新建的五点区尽管在尺寸与材料上做到了对历史一比一的复现,但看上去还是太新了,费瑞提只好找专业团队为这些布景统一做旧。他们用石膏、油漆、补丁把建好的建筑一点点做旧,费瑞提说:“这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最终一切都很完美。”对于五点区的重现,费瑞提参考了美国新闻记者、摄影家雅各布· 里斯(Jacob Riis) 的历史照片。在19 世纪90 年代,作为新闻记者、摄影师和社会改革家的雅各布· 里斯在纽约的五点区拍摄了许多街区照片,这些照片展现了底层街区拥挤的公寓、穷苦的儿童,以及像“强盗窝”一样的生活区。这些照片曾激发了当地公众对生活条件的愤怒和抗议,最终让纽约市当局把五点区最臭名昭著的街区“马尔伯里弯”(Mulberry Bend)夷为平地。所以,这些照片反映了纽约人对五点区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斯科塞斯和费瑞提在布景上的重要参考。
当然,在影片中还是有些东西没法搭建,比如影片结尾在“纽约征兵暴动”(New York Draft Riots)过程中冲出动物园的大象,意大利布景设计师没办法将一头大象带进罗马影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恩斯坦让斯科塞斯继续拍摄,他则求助于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乔治· 卢卡斯正在拍摄《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Star Wars:Episode II - Attack of the Clones, 2002)。在拍戏期间,他曾到罗马观看斯科塞斯的大型布景,并告诉斯科塞斯,用搭建大型实景的方法拍摄电影,以后在好莱坞不可能存在了,大家都会选择用电脑特效以节省成本。在韦恩斯坦的求助下,卢卡斯在现场指导演员们在没有大象的情况下完成了拍摄,并用自己的特效团队完成了大象的数字创作,为电影制作出一头大象,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这也是《纽约黑帮》中仅有的完全由电脑生成的内容。
影片中的反派演员丹尼尔· 戴—刘易斯是非常著名的方法派演员,从《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到《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他在许多作品中的表演都出神入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纽约黑帮》中塑造的“屠夫”比尔的光芒,甚至压制住了年轻帅气的莱昂纳多· 迪卡普里奥。哈维· 韦恩斯坦夸大了他邀请戴—刘易斯的过程,但戴—刘易斯确实没有马上就接受这个角色,曾经犹豫过一段时间。他与斯科塞斯合作过《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在同意接受这个角色之前,他专门约见了迪卡普里奥。据说两人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椅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丹尼尔· 戴—刘易斯演活了“屠夫”比尔这个人物,一个凶残的屠夫,一个保守的种族主义者,一个纽约贫民窟的国王,一头预感到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注定毁灭的绝望的野兽,令人望而生畏,过目难忘。为了这部电影,戴—刘易斯先是向皇后区里经营肉店的两个阿根廷人学了屠夫手艺,然后又向一位特地从伦敦飞来的屠宰专家学习。他在影片中的动作看上去非常娴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依靠屠宰去生活和斗争的人。他在整个拍摄期间都保持着比尔的那种精神状态,而且听了很多埃米纳姆(Eminem)的歌曲,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后就听埃米纳姆的《我的生活》(“My Life”)。在拍戏之前,他总喜欢寻找可能对角色有帮助的音乐,作为一种特别的准备工作。也许是埃米纳姆因在黑人区长大而形成的那种张扬、自负和某种底层的精神,对他扮演“屠夫”比尔这个角色产生了许多启发。
《纽约黑帮》是斯科塞斯罕见的历史大制作,所以他希望像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那样,让自己的女儿弗兰西斯卡在影片中也露脸出演一个角色。但他不想让他的宝贝女儿出演“五点帮”(Five Points Gang)的人,于是特地设计了一场他与女儿共同出场的戏,他扮演了一个花花公子爸爸,与他的小女儿正在吃饭。拍摄时,由于罗马下雨,现场非常泥泞,拍摄进程变化很大,最后斯科塞斯只好选择了一个最安全、最干净的地方,就是卡梅隆· 迪亚兹扮演的角色所偷窃的花花公子的房子里。
就在影片制作期间,“9 · 11”事件发生了,美国人长时间陷入悲伤和低落的情绪中,影片的上映时间也不得不从原计划的2001 年12 月推迟到2002 年12 月。韦恩斯坦对此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纽约黑帮》展现了纽约早期警察使用暴力镇压骚乱,但考虑到当下纽约人对警察建立的信任和尊重,这些情节显得不太合适。事实上,斯科塞斯直到2002 年还在为了连戏而拍摄一些小段落。要么是韦恩斯坦有意放纵斯科塞斯拖延一段时间,要么是斯科塞斯利用了韦恩斯坦的拖延在不断完善作品。不管怎样,当电影上映时,影片结尾那个曼哈顿的段落依然按照原计划以延时摄影的效果呈现出来,最终定格在今天纽约市的全景上,包括让人们看到15 个月前在“9 · 11”事件中已经倒塌的世贸大厦双子塔重新矗立起来。
斯科塞斯坚持要让影片结束于现代纽约城市天际线的镜头,否则这部片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说:“我们在9 月11 日之前就绘制和剪辑了结尾那段天际线的镜头,后来有人建议我们把世贸中心的塔楼拿掉,但我觉得修改纽约的天际线不是我的工作。电影中的这些人创造了纽约的天际线,而不是破坏它。如果天际线坍塌了,最终,他们还会再建一条新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