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心理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帮助你解锁复杂的世界。那些让你困惑的问题,在心理学中都找到答案。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灵和情感至关重要。
|
內容簡介: |
“心理学才是科学的成功学”。因为成功 = 20%的智力因素 80%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能够科学地帮我们提高非智力因素——意志力、自控力、行动力、共情力、抗压力、理解力等一切核心竞争力。
心理学还是当代人的心理解惑之书。现实中那些让你迷惑的问题,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答案。如果你正苦恼各种工作和生活难题,不知该如何解决,那么你要读一读本书,你会发现,人生大部分的痛苦,心理学都能帮你解决。
|
目錄:
|
第一章 / 认知心理学
我是谁,谁是我——自我认识 003
帮你认识自我——约-哈里窗口理论 006
你是怎样对待生活的——性格 009
为何你是这样的人——遗传与环境 011
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的构成 015
工作狂的乐趣——自我实现 019
演好你的角色——角色定位 021
你所忽视的能力——第六感觉 023
“潜伏”的自己——梦的意义 026
背负已久的包袱——思维惯性 028
系统化与感官协同——记忆规律 031
身心需要外界刺激——“感觉剥夺” 034
第二章 / 行为心理学
你知道他的需求吗——马斯洛效应 039
四肢说话,眼神即心——身体语言 041
内心世界的几何图——面部表情 044
你们的距离有多远——打招呼的方式 046
人人都会“随大流”——从众心理 049
龙多不下雨,人多瞎捣乱——责任扩散 052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 056
从喜好上轻松识人——颜色心理学 058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细节识人 06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链状效应 062
偏见是一座“山”——刻板效应 064
让他自己暴露心境——投射心理 067
第三章 / 社交心理学
一分钟亮出自己——自我展示 073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首因效应 076
审美岂能疲劳——近因效应 078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效应 080
优势互补,皆大欢喜——互补定理 082
爱人者恒被爱——相互吸引定律 084
得人好处想着回报——互惠定律 087
好氛围有助交际成功——氛围定律 089
学会信任和分享——团队协作 091
倾听也是一种交流——沟通效应 093
敞开心扉给人好感——自我展示定律 096
获取他人的感激心——面子效应 100
让对方不知不觉喜欢你——多看效应 102
第四章 / 情绪心理学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好心情定律 107
颜色对心理的影响——色彩心理学 10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气心理学 111
噪声对心理的负面影响——环境心理学 113
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选择适度 115
得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酸葡萄、甜柠檬 118
不良情绪会导致疲劳——心理疲劳 121
运动会带来快乐——体育健全性格 124
设身处地理解别人——换位思考 126
“得不到江山就要美人”——心理代偿 129
最佳的美容处方——心理美容 131
用100%的热忱做1%的事——激情效应 133
第五章 / 人格心理学
你的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标准 139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调适 142
扭曲的自尊心——虚荣心理 144
疑心生“暗鬼”——猜疑心理 148
为何喜欢吹毛求疵——完美主义心理 151
恨人有,笑人无——嫉妒心理 154
莫说能撑船,小肚如鸡肠——狭隘心理 157
越看新闻心越慌——信息焦虑 160
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失眠 163
饮食失调是一种心理病——厌食与暴食 166
总喜欢引人注意——表演型人格障碍 170
恨不能天天宅在家里——社交恐惧症 172
第六章 / 销售心理学
克服销售中的胆怯心理——心理修炼 179
给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形象修习 180
最有效的就是坦诚——理智型客户 182
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抢功型客户 183
坚持就事论事——刁蛮型客户 186
不可过分纵容——关系型客户 188
恰到好处的言谈举止——心理吸引 190
利用客户渴望被认同的心理——心理暗示 193
有效地消除客户的抵触情绪——心理攻坚 195
如何让对方刮目相看——心理博弈 196
售后是连续销售的开始——售后心理 198
第七章 / 管理心理学
真正的管理者是去管理人的情绪——管理情商 203
让每个人都发光发热——知人善任 206
识别人才如同伯乐相马——谈话识人 208
理智与感情并用——换位思考 210
劝将不如激将——激发士气 211
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到好处 214
威信是一种软实力——不怒自威 216
合理运用“鲶鱼效应”——危机效应 218
潜意识运用非正式权力——无形影响 220
理解新生代年轻人的思想心态——与时俱进 223
第八章 / 家庭心理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心理误区 227
男人哭吧不是罪——情绪郁结 228
子不教,父之过——心理遗传 230
让孩子爱人的能力——培养爱心 231
怎样让孩子更听话——控制与反控制 233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单亲家庭子女 235
家有叛逆儿——逆反心理 237
两看两相厌——爱情厌倦心理 240
|
內容試閱:
|
我是谁,谁是我——自我认识
几乎所有心病的根源,都可以溯源到这三个主要问题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我是谁”,包含着对自己的外表、体质、举止、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兴趣、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识。
“我从哪里来”,涉及籍贯、家庭状况、学历、工作经历、阅历、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等。
“我将往何处去”,则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比如在经济、情感、社会成就等方面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
这些问题概括来说,都属于自我知觉的范畴。
自我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它可以是有关自我的一套观念,也可以只是有关自身认识的一些直觉,但不论是观念还是直觉,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准确的自我知觉,有助于个体的社会调适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
几乎所有的事都与自我知觉有关。在我们身边,由于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天赋、气质,盲目求职的人还少吗?
规划人生同样牵涉到自我知觉。我为什么而工作?我的经济条件允许我买什么样的房子?我对生活有什么要求?我准备为理想承担什么样的代价……这些问题不想清楚,往往活成一团乱麻。
与人相处也离不开自我知觉。亲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每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身份。要求一般同事像朋友一样理解自己,要求老师或上级为自己办私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碰钉子。不懂得按照基本的社会角色规范行事,就可能给自己制造麻烦。
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有心理学家曾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段话把自己概括得非常准确。你也来看看这段话吧——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躁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地论证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任何人头上都合适的“帽子”,而太多的人爱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
这种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会对生活失去控制感,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就比平时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
那么人应该怎样真正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人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而是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一定要自己进行分析,永远要保持清醒、独立的判断。
帮你认识自我——约-哈里窗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格汉提出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约-哈里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那么如何认识自我呢?认识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种:
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通过这些关系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我们做事的条件,还是我们做事的结果?比如有些人在公司上班,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如别人,就开始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进而影响工作心态和情绪。其实我们应该比较的是在工作中各自所取得的成绩,而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具备的条件。
第二,跟他人比较的标准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经常有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他们关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变的客观的条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条件是很难改变的,是没有实际比较意义的。
第三,和什么样的人相比较?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或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确立合理的比较对象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过的事、取得的成绩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对那些聪明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使他们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他们有坚强的品格又善于学习,所以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但对于某些比较脆弱的人,因为只能看到失败反映出的负面因素,而导致其失败。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对困境或挑战,所以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而对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因为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最后往往遭受更多的失败。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其实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试着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映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的我。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这三个我的比较分析来全面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请关注你的内心,经常问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是我真正想做的吗?我正为之奋斗的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正在过的生活是我真想过的吗?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做自己。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做能使我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事情,做能让我们产生美好体验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充实、幸福,感到生命充满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