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服装材料基础
》
售價:HK$
63.8

《
国家名片C919(跟踪十余年,采访百余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飞机C919,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就)
》
售價:HK$
140.8

《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售價:HK$
107.8

《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售價:HK$
63.8

《
罗尔斯与马克思
》
售價:HK$
85.8

《
珊瑚:美丽的怪物
》
售價:HK$
126.5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HK$
74.8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国家教育与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本书是教育 部一项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以一所普通公办小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基层学校的五育并举和融合,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可参考的案例。学校以“乐”为引擎,借助音乐教育已然显现亦或是潜在的与各学科融合的特质,重构了学生的学习系统,升级了学习空间,将音乐的审美性、丰富性和生活化等元素进行整合,建构了以“乐”润德、敦行养性修品;以“乐”启智,寓教于乐;以“乐”健体,赋能强身砺志;以“乐”韵美,润泽美丽人生;以“乐”促劳,浸润时代新人的课堂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样态。
|
內容簡介: |
《“乐”融五育》一书深刻阐述了音乐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以音乐为载体,润泽德育、启迪智育、强化体育、润泽美育、促进劳育,全方位展现了音乐教育的综合功能。书中不仅记载了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深度展现了学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和丰富实践。每一章节都围绕着音乐如何与五育相结合进行深入探讨,从空间布局的创新设计到课程体系的精心构建,从德育的相互渗透到智育的灵感激发,从体育的强身健体到美育的心灵润泽,直至劳动教育的实际行动,无不凸显了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与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不仅是对音乐教育理念的阐释,更是对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
關於作者: |
吕华琼,女,教育 部新时代“双名计划”成员,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天一集团理事长,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校长;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校园长、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区领军人才、特级校长等荣誉。
吕华琼担任校长以来,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主持过一个教育 部重点规划课题、一个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先后参加了四轮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由其领衔的《创意驱动的小学高质量音乐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践》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未来学习中心”平台的课程建设行动研究》获得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六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探本溯源,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上海市天山第一小学的基本概况
一、 学校定位:公办教育国际化办学
二、 办学理念:“联通儿童与世界”
三、 学校文化:“小蚂蚁大智慧”
四、 课改前沿:“未来学习中心”
第二节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创设背景
一、 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持
二、 五育融合的理念推动
三、 乐融五育理论基础
第三节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发展历史
一、 萌芽期:“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建设基础和顶层设计
二、 建设期:“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空间重构与课程开发
三、 完善期:“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
第四节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空间设计
一、 “音乐之声”:感受艺术熏陶的园地
二、 “音乐之廊”: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
三、 “音乐之盒”:提升音乐素养的空间
第二章 以“乐”润德,敦行养性修品
第一节 德育与音乐教育的互融共生
一、 挖掘德育的意蕴内涵
二、 探寻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联
三、 德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 学校德育工作的情况概述
一、 整体理念与设计思路
二、 分类介绍与实施路径
三、 保障举措与评价体系
第三节 “音创融合”渗透德育养成的探索
一、 音与政通,厚植家国情怀:以“蚁行天下”红色研学为例
二、 同音共律,培养社会关注:以“童心抗疫”空中升旗仪式为例
三、 正声雅音,浸濡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班主任工作室为例
四、 静候佳音,走向成长成熟:以各年级系列“仪式教育”活动为例
第三章 以“乐”启智,寓教于乐
第一节 音乐在智育中的价值
一、 适应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
二、 丰富学科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第二节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课程概况
一、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课程体系
二、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特色拓展课程
第三节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学科融合
一、 音乐与语文的融合
二、 音乐与数学的融合
三、 音乐与英语的融合
四、 音乐与道法的融合
第四节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教学评价
一、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
二、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教学评价特色
第四章 以“乐”健体,赋能强身砺志
第一节 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共同诉求
一、 重视体育的必要性
二、 体育与音乐教育的相通性
三、 体育教学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概况
一、 整体思路与实施情况
二、 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
三、 宣传渠道和社会反响
第三节 音乐教材中的体育资源挖掘
一、 怎样呈现:内容与形式
二、 如何教学:理念与方法
第四节 创新创意培养融入体育的探索
一、 整合信息技术——疫情期间的在线体育课程
二、 注重音体协调——学生健美操、韵律操与教师太极拳
三、 引领身心健康——班级个性化心理游戏
四、 鼓励师生同健——“阳光校园”晨锻活动
五、 倡导家校共育——校内亲子运动会与校外亲子训练营
第五章 以“乐”韵美,润泽美丽人生
第一节 音乐在美育中的价值
一、 通过多样化音乐形式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二、 利用音乐形象特异性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三、 结合丰富意蕴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第二节 美育的实施概况
一、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基本理念
二、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空间设置
三、 基于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课程安排
第三节 特色美育活动的个案分析
一、 自主生成:“校园铃声”我做主
二、 创意表达:“小蚂蚁”儿童歌舞剧
三、 素养提升:西郊农民画与书法活动
第六章 以“乐”促劳,浸润时代新人
第一节 音乐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一、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引导
二、 在社团活动中强化劳动美和实践意识
三、 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进行渲染
四、 通过学生自我创造编写歌颂劳动的歌曲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注入科技力量,健全劳动课程体系
二、 结合社团活动,搭建劳动实践平台
三、 融入艺术元素,开展课本剧主题表演
四、 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第三节 特色劳动教育活动的个案分析
一、 立足生活实际,赋予劳动仪式感:“蚁”手创建温馨“家”
二、 学习劳模精神,做新时代少年:“学雷锋日”劳模进课堂
三、 掌握劳动技能,家校共育成长:“蚁妈蚁爸”进校园系列活动
四、 感受劳动光荣,引导正向评价:颁发“劳动荣誉卡”
第七章 未来可期,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探索与成效
第一节 学习空间与环境的创设
一、 实体空间:满足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二、 虚拟空间:创造多样态技术应用场景
三、 融合空间:开拓浸润式创新实践场域
第二节 课程研发与建设的升级
一、 “乐”融五育课程的顶层设计
二、 “贝多芬音乐学习课程群”的建构
三、 “音乐创意学习中心”课程建设的成效
第三节 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以学习者体验为中心,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原
二、 构建音乐学习场域,实现多感官融合的音乐学习
三、 搭建多样化教学支架,实现结构知识的灵活迁移
四、 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展创意驱动的音乐表达
第四节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 鹰雁之势,同心同德——师资现状概览
二、 齐抓共管,多维一体——培养规划体系
三、 数路并进,日新月盛——培养方式路径
四、 载誉内外,生生不息——成果荣誉举隅
|
內容試閱: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音乐不仅能带来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全面育人的强大工具。《“乐”融五育》一书,旨在探索音乐在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揭示乐育在五育并举中的核心价值与重要作用。
“乐”融五育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将音乐当成激发的火花,使其各个元素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通过音乐的感染力与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它不仅涉及音乐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熏陶与启迪,一种全方位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一、 何谓“乐”融五育
“乐”融五育中的“乐”,指的是音乐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音乐不仅是审美的载体,还是情感表达的途径,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此,“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精神境界。
以“乐”将五育融入其中,即是指将音乐作为一种核心元素,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成为连接五育的纽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也就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地发展。
想象一下,在德育中,音乐如同春风化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培育着他们的道德情感;在智育中,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如同智慧的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在体育中,音乐的韵律与动作相结合,赋予体育锻炼以艺术的美感,增强学生的体魄与协调性;在美育中,音乐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引领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在劳育中,音乐的制作与表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乐”融五育,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我们希望,在音乐教育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融合教育,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着眼于文化传承、情感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二、 为何“乐”融五育
音乐,这种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文化、语言和年龄差异而触动人心,被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和领会。它以旋律和节奏为语言,传递情感和思想,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诸多界限。正是这种普遍性和包容性,让音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工具,有效地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
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传递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互动可以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音乐能够让学生在聆听或演奏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情感,如快乐、悲伤、激动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同理心的培育为例,通过接触不同风格和背景的音乐,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情感和观点,从而在五育中培养出同理心。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在德育中通过传递正能量培养道德情感,更能在同理心的土壤中播下关怀的种子。他们通过智育中的音乐学习,不仅获取知识,还能在理解与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更是身体在律动中感受集体的节奏,从而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对他人感受的尊重。美育中,音乐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艺术的共鸣中,同理心得到进一步深化。劳育的实践中,音乐合作演出让学生在共同努力中体验他人的付出,同理心在此过程中得以滋养和成长。因此,音乐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它引领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将同理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以独具特色的特质激活创造性思维
音乐的创造性是其核心特质之一,它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创作和即兴演奏中,而且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五育教育,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目前提倡的创新思维相契合。在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锻炼。
具体来讲,音乐创作允许学生在无边的音乐世界中自由探索,这种探索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旋律、节奏与和声,孩子们学会如何将抽象的灵感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表达,做到以“乐”激发创造性思维;现场创作音乐的过程考验学生的快速思考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学生学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勇于创新,做到以“乐”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不仅是情感的抒发,还是道德观念的传达,学生在创作音乐时,可以融入对道德、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音乐这种创造性表达,传递正能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做到以“乐”融合德育的创造性表达;音乐与肢体的融合,如在舞蹈或音乐剧中,学生需要创造性地编排动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激发了他们在动作创作上的创造性,做到以“乐”增强体育的创造性动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创作和欣赏都需要独特的审美视角。通过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以“乐”丰富美育的创造性视角;而制作和演出涉及许多技术性和劳动性工作,如乐器的制作、舞台的设计等,学生在这些劳动实践中,将创造性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劳动技能,以“乐”实践劳育的创造性应用。
可以说,音乐以其独特的创造性特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情感的平台,而且在与五育的融合中,能够让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道德观念、身体素质以及实践技能均得到全面的提升。
以和谐悠扬的旋律协调身心健康
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并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的熏陶,能够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殿堂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孩子们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集体音乐活动还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乐”调心,达到德育的目的。在集中注意力聆听、演奏或分析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时的专注度,以“乐”益智。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则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帮助孩子们在运动中保持节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乐”健身。音乐创作和欣赏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音乐美育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质,从而以“乐”韵美。同时,一些劳动歌曲的传唱、音乐剧的编排等,可以使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达成以“乐”助劳之功效。
在音乐的陪伴下,孩子们不仅能够在艺术的实践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还能够在集体协作中学会尊重与关心,在智力的挑战中锻炼思维,在体育的节奏中强身健体,在劳动的歌声中培养勤奋精神,从而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 如何“乐”融五育
在具体的实践中,除了理念上将“乐”贯穿于五育之中,还需要环境的营造、课程教学的融合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浸润式环境的营造、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创新以及配套的师资培育,学校致力于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智慧思维、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开启美好的未来。
浸润式环境的营造
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学生品德、情感、审美等全方位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营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浸润式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熏陶。
在物理环境优化方面,学校力求打造优美、和谐且五育交互融合的空间,如,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书籍资源,还可以设立互动交流区,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区则设计多种运动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身健体,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学校多元文化的打造同样要紧扣“乐融五育”的主题。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孩子们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如学校“中华动画一百年”活动,就将跨学科学习、团队协作等融入其中,将技术与创意进行整合,也让学生在浸润校园文化的同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的创新
课程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创新课程开发是实现“乐”融五育的关键。我们致力于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积极探索和开发拓展性课程,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探索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我们的目的是让因材施教不再纸上谈兵。
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力求创新与灵活,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将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艺术创作到科学探索,从体育竞技到社会实践,我们将音乐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课堂上的旋律教学,还是课间的乐器演奏,抑或是校园里的合唱表演,音乐无处不在。它如同一条丝线,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紧密相连,编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在悠扬的乐声中感受“德”的庄严,在智慧的乐章中领悟“智”的深邃,在活力的节拍中体验“体”的力量,在艺术的和声中欣赏“美”的魅力,在勤劳的旋律中理解“劳”的价值。音乐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桥梁,激发他们内心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陪伴下,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在音符的跳跃中,他们学会合作,培养情感,学会表达,体会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因材施教不再遥不可及,它就在这美妙的乐声中,悄然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田,滋养着他们的成长之路。
教师培养的深化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乐”融五育理念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音乐方面的素养提升。
深入领悟五育理念的精髓,教师能更全面地把握教育的真谛。教师需要善于借助旋律与节奏的力量,传递情感、塑造品格、激发思考、强健体魄、培养审美以及推动实践。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同样重要。教师应积极探索和运用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将音乐融入各个学科,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节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绎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创造性地设计课程,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合作与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合唱、乐队等形式,学生能够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倾听、协调和表达,这些技能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乐”融五育》一书,强调了音乐在五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揭示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记录了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的历史变迁,更深刻地反映了学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从空间设计到课程构建,从德育互融到智育启迪,从体育强身到美育润心,再到劳动教育的实践,每一章节都是对音乐教育如何融入五育的深入剖析。
同时,本书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音乐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引导他们在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上得到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对音乐创意学习中心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教育理念的探讨,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愿《“乐”融五育》成为音乐教育之路上的一盏灯,为孩子们通往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增添一份光亮。我们期待,在五育融合的探索中,音乐教育能够逐步开拓美好的前景,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尽一份绵薄之力。
吕华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