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售價:HK$
81.4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編輯推薦: |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中医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是这套系列丛书的鲜明特点,也是本系列丛书与中医学史的区别所在。《诗说中医药文化》从诗词的视角来理解、阐释与论述中医药文化,所论述的文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所涉及的诗人都是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
以诗文诠释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实质,以时间穿连千古风流人物的医药渊源。
收录涉医诗句近千首,画作、书法作品160幅。
中医药为诗歌创作呈现丰富素材
采药诗 药名诗 药性诗
疾病诗 养生诗 赞医诗
中医药为诗人抒怀提供膏腴之壤
知医 论医 行医 采药 种药
诗中医药
是先秦吟诵的投我木桃,报之琼瑶
是魏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医传扶桑
是诗仙李白的专气致柔,畅达心怀
是诗圣杜甫的诸病缠身,亲身事药
是诗王白居易的观己之身,悟病之机
是北宋欧阳修的汤药针石,寤寐深思
是南宋陆游的培元固本,修身养气
是清《红楼梦》的香道食疗,起居养生
|
內容簡介: |
《诗说中医药文化》是“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本书从诗词的视角来理解、阐释与论述中医药文化,所论述的文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所涉及的诗人都是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以他们的知医、论医、行医、养生以及采药、种药、买药等传奇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崭新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药文化,同时配上图画以衬托气势磅礴的中医史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代表性,让人开阔视野、耳目一新。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包括《图说中医药文化史》《诗说中医药文化》《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三本书,从不同视角来阐述中医药文化,史料翔实、文笔流畅、脉络清晰。同时引经据典、纵论古今、图文并茂,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历史长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颇有助益。
|
關於作者: |
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同时兼任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医药界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历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先进事迹被中组部系统拍成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专题电教片《寸草报春晖——拓荒曲》。
多年来,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国学知要》《中医心质学》《佛医观止》等专著36部,联袂主编《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国道医全书》《中国香文献集成》《中国佛藏医药文献全集》,总字数达2亿多字。发表《商周青铜器上的医学铭文探析》《殷商甲骨病案探释》等学术论文7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甲骨文、金文与陶文中的医学史料及语词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研究”等15项科研课题研究。
|
目錄:
|
序 上善若水弘大道 1
序 文化润医正扬帆 1
前言 格物致知仁者心 1
第一编 先秦两汉时期 1
第一章 鹿鸣呦呦拾艾蒿:《诗经》中的医药文化 3
一、投我木桃,报之琼瑶 3
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8
三、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13
第二章 朝饮木兰坠露兮:屈原诗赋中的医药文化 17
一、千秋医韵,药话《离骚》 19
二、九章高奏,诗飘药香 27
三、省以端操,正气所由 31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 35
第一章 何谓解忧曰杜康:建安诗文与医药文化 38
一、三曹论医,恬淡虚无 38
二、建安七子,心疾顽瘴 45
第二章 刘伶醉意不在酒:竹林诗文与医药文化 56
一、谯国嵇康,养生论医 57
二、陈留阮籍,咏怀言医 59
三、沛国刘伶,以酒消愁 63
四、河内向秀,诗赋述医 64
第三章 采菊悠然见南山:两晋诗文与医药文化 68
一、靖节先生,医传扶桑 68
二、西晋诗坛,诗涵医旨 81
三、东晋诗坛,寓医于玄 89
第四章 泽兰芙蓉情所止:南北朝诗文与医药文化 96
一、南朝诗文,清绮医韵 96
二、北朝诗文,质朴医味 101
第三编 隋唐五代时期 105
第一章 不废江河万古流:唐诗中的医药养生观 108
一、斋心自然,养生之道 109
二、陶冶身心,养生之术 118
第二章 松下悄然问童子:王维的禅诗与养生 153
一、磬声佛语,皆关禅性 155
二、禅诗禅心,通透空灵 159
第三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李白诗中蕴含的养生文化 170
一、专气致柔,过刚易折 171
二、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173
三、清静无为,离境坐忘 175
四、练守丹田,呼吸精气 175
五、倚剑登高,修炼形体 176
六、修炼外丹,以求长生 178
七、狂放纵酒,何能解忧 179
第四章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诗中蕴含的药学文化 183
一、故山多药,因病而识 184
二、颠沛流离,诸病缠身 190
三、养生延年,亦在于食 196
第五章 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与儒医文化 198
一、知医识药,缘由病苦 199
二、救民疾厄,编纂方书 200
三、生老病死,人之自然 203
四、胸襟豁达,颐养身心 204
第六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的医学观 207
一、法天则地,养生在道 208
二、观己之身,悟病之机 220
三、治法颇丰,根本在心 222
第七章 壶中日月任婵娟:吕洞宾的养生思想 226
一、以身为炉,完善内丹 227
二、养生长寿,贵有三剑 229
第四编 宋金元时期 235
第一章 大浪淘沙尽风流:《全宋词》中的医学思想 239
一、百岁寿长,心无妄欲 239
二、辟谷沐浴,焚香熏身 241
三、药香入词,交相辉映 244
四、摩空节气,阳春白雪 249
第二章 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诗文中的医学思想 254
一、民生凋敝,良医救世 255
二、梨花暮雨,燕子空楼 256
三、汤药针石,寤寐深思 257
四、采药深山,淡泊闲淡 259
第三章 若有谁知春去处:黄庭坚诗文中的医学思想 261
一、绿蚁醅酒,竹炉烧茶 262
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64
三、风寒湿邪,咳嗽病苦 265
第四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医养情怀 267
一、饮食有道,医养兼行 268
二、静坐调息,养气养身 303
三、豁达安适,养性养心 309
第五章 胸次岂无医国策:陆游诗作中的医学思想 321
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22
二、久病成医,药影不离 324
三、培元固本,修身养气 326
四、劳动四肢,正宜适度 329
第六章 古道西风寻瘦马:《全元散曲》中的医学思想 331
一、颐享佳年,养生有道 331
二、丝竹悠扬,药名散曲 336
三、闲话疾病,曲留后人 337
第七章 名医佳剧皆治病:关汉卿杂剧中的医学思想 339
第八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诗文中的医学思想 348
第五编 明清时期 357
第一章 才子长铺杏林路:明代诗词中的医学思想 360
一、锦衣才子,结缘医道 361
二、群英荟萃,医道昌隆 369
第二章 佳人渐入医方中:清代诗词中的医学思想 383
一、云月药影,皆入为诗 384
二、医道诗情,花絮掠影 389
第三章 雕梁画栋联医道:解缙与楹联养生文化 404
第四章 愿与佳人共品香:明清香道诗词与养生 408
第五章 萧萧黄叶闭疏窗:纳兰词中的养生观 413
一、悲情扰心,少年薄命 414
二、清欢无限,当时寻常 417
第六章 千古红楼话养生:《红楼梦》中的医药养生观 419
一、随遇而安,淡泊自适 421
二、红楼养生,香道食疗 424
|
內容試閱:
|
上善若水弘大道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藏的钥匙。古往今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者们应当担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厘清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脉络,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中医药文化研究专家,李良松教授曾多次参加国家中医药文化项目的论证工作,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推广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他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研究”特别委托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主持编写了“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通过《图说中医药文化史》《诗说中医药文化》《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三部著作,从不同视角来阐述中医药文化,史料翔实、文笔流畅、脉络清晰。同时该系列丛书引经据典、纵论古今、图文并茂,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历史长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颇有助益。
事实上,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几千年的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均大量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并渗透到藏象、治则、理法方药、临床各科疾病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中医药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受到了中华文明各个学派、流派的影响,最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医与道、医与儒和医与易等多个层面上。
在医道相通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与哲理相通。作为“道”学的中国哲学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医药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的,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代表中医药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一者认为道即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一者认为道即阴阳二气消长之理,为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之根由。《黄帝内经》以太虚之气阴阳之道为基础,具体落实到天地日月四时,人体上下内外,脏腑经络气血,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药物气味、厚薄等内容,以此指导医生临床诊治、养生康复等所有实践。此外,医道相通还体现在医家与道家相通。无论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中医临床与养生实践,处处都体现出中医药学与道家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内容体现了道家的理论,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术根底。
在医儒相通方面,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观。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所谓医儒相通,也可以说是医文相通,即医学与中国文化相通。儒医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儒医大多精通经典,熟悉传统文化内涵,他们能援儒入医,融会贯通,为中医理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这也对中医药的理论发展、价值取向、传承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医易相通方面,形成了医理与易理相互贯通的思想基础。唐代医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作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其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后人将这种影响概括为医易相通。中医药学通过取象运数来阐述生命,强调从总体上、从运动过程中来把握对象的特质,与易学一脉相承。中医的藏象模型的认识论直接源于易之象数模型的认识论,而医又很好地实践了易之象数思维,所以说易对医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汲取儒、释、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因此,讲好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不仅是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必然之措,更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之举,“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彼此交融促进。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使它成为世界文化界最科学的文明之一;中医药学的文化性,使它成为世界科学界最有文化的文明之一。这两种文明属性的叠加,造就了中医药学这枚在世界文明宝库中熠熠生辉数千年不衰的文化瑰宝。
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中医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是这套系列丛书的鲜明特点,也是本系列丛书与中医学史的区别所在。《图说中医药文化史》纵横古史,《诗说中医药文化》文采飘逸,《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妙趣横生,均是图说类中医药文化著作中的优秀作品,读之受益,品如醍醐。今略赘数言而为之序。
陈可冀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年1月于北京
序言2:
文化润医正扬帆
中医药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对世界健康事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医药文化,我校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国学院院长李良松教授主持编撰了“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包括 《图说中医药文化史》《诗说中医药文化》《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三本著作。该系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既有严谨的医学理论,又有生动的历史故事;既有高深的医术技巧,又有实用的养生方法。《图说中医药文化史》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疗活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争鸣,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昌盛,以及明清以来中医药学蓬勃发展的现状,详细地介绍了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创新。通过这些医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医疗魅力。《诗说中医药文化》以诗文相融的形式,表现传统古典诗歌中的医史医事。诗词和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诗中蕴医理,词中藉医趣,共同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瑰丽。通过对涉医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人文价值。《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集中整理了中医药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脍炙人口,以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展示了中医药的历史、理论、技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包括了医学理论,还涵盖了哲学、生物、化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诸多领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倡导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亟须的健康理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医学领域,还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历史上,许多中医药学家都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中医药文化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了解中医药文化,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相信通过阅读本系列丛书,读者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地,代表了海内外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水平。李良松教授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化研究专著,张其成教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化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文化重点学科,也是全国第一家建立中医药文化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重点高校。在海内外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领域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是李良松教授主编的中医药文化力作,必将在海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们希望这套系列丛书能够成为读者认识和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一扇窗口。通过阅读这套图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我们相信,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安龙
癸卯年孟冬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燕地湖畔
前言:
格物致知仁者心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典籍文献,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赓续与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1990年5月,我与郭洪涛先生共同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文化专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并由此走上了长达30多年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之路。2020年8月,我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包括《图说中医药文化史》《诗说中医药文化》《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三部著作。
精神标识是指铭刻在灵魂深处,烙印在文化本色,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反映品牌理念,规范道德准则,并得到广泛认可、高度凝练、具有思想高度的图文标记。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可分为图像标识和文字标识,并秉承历史传承、精神升华和群体共识三大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主要体现为五大基本观念:第一是“道德观”,这一基本观念的指向是服务宗旨,就是“大医精诚,济世活人”;第二是“整体观”,这一基本观念的指向是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形与神俱”;第三是“思辨观”,这一基本观念的指向是诊断思维,就是“四诊合参,求因明机”;第四是“未病观”,这一基本观念的指向是预防关键,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五是“中和观”,这一基本观念的指向是治疗模式,就是“扶正祛邪,阴阳平衡”。
我们在众多的关键词汇中,将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的词汇归纳为:天人相应、勤求博采、慈怀济世、大医精诚、调和阴阳、颐养正气、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发掘宝库、守正创新。
在以上10个重点词汇的基础上,浓缩为慈怀济世、调和阴阳、治病求本和守正创新四个维度,主要表达了体与用、道与术、神与形三大方面的关系。慈怀济世,重在伦理维度;调和阴阳,重在哲学维度;治病求本,重在诊疗维度;守正创新,重在法则维度。
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可以从伦理、哲学、诊疗和法则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1.慈怀济世之伦理维度
慈怀,本意是指帝王悲悯天下的胸襟与气量;济世,本意是指臣子利济众生的理想和抱负。后世将“慈怀济世”泛指以慈悲之心救济天下苍生,多指医学圣贤的高尚道德、博大胸襟、宏深愿力与高超艺术。关于慈怀,《宋书》:“先帝慈怀内
发,愍及戎荒。”《续资治通鉴长编》:“上体慈怀,至仁不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皇上慈怀周挚,至论精微。”关于济世,《周易口义·系辞上》:“义曰:夫君子之人,怀才抱道,有经邦济世之才。若遇其时,遇其君,则进登王者之朝,以济天下之民。”《易小传·卷二下》:“惟以诚信存心,志在接物,道援天下,以明济世之功,则何咎之有?”《周易经传集解》:“人臣之济世,以功成名遂,奉身而退,然后为克终也。”
2.调和阴阳之哲学维度
调,调适、调理;和,和谐、和合。调和,调理使之和谐之义;调和阴阳,即经过名家的调理使得阴阳更加和谐。《周礼全经释原·卷一》:“天子调和天地,大臣调和阴阳,医师调和身体。故凡调和燮理之事,医师皆掌之。”意思是说,帝王调节天地之和谐;大臣调节阴阳之和谐;医师调节身体之和谐。因此,大凡各个方面调和燮理的事宜,都由医师掌管负责。可见,当时医师的权限是非常大的。《周易集解·卷十》:“上则调和阴阳,下而抚毓百姓。”《韩诗外传》:“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
3.治病求本之诊疗维度
“治病求本”语出《黄帝内经》,即治疗疾病必须探寻本质之所在,然后据此诊断诊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类经·论治类》云:“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变既皆本于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
4.守正创新之法则维度
守正是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创新是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是守正的补充,与守正相辅相成。守正,语出《汉
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子夏易传》云:“九二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守正处卑,得中之道,全其壮也,故贞吉矣。”“居而守正,获其吉也”“守正,和人也”。正,即正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守正,恪守正道,不屈从。 创新,革除旧弊、推陈出新。《魏书·卷六十二》:“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北史·卷二十三》:“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重点体现上述理念和特色,图文并茂、意境深远。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以图叙史,通过大量的图片来展示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二是医文融合,深入挖掘古代诗词文化中的医学思想,以诗人特有的文笔来诠释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实质;三是发掘典故中的中医药文化,将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拓展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四是从纵向与横向的维度来探讨中医药文化,将研究的触角拓展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门类;五是对重大的中医文化事件进行全面梳理,起到纲举目张、画龙点睛的效果。
《图说中医药文化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编写中医药文化通史。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医历史,总结中医文明,发掘中医人文精神,这与传统的中国医学史有很大的不同。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2章从横向的视角展开论述,将文学、哲学、史学、儒学、宗教、艺术等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下编各论11章,按照历史朝代的先后纵向展开论述,根据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从文献、典籍、人物、宫廷医药、医学人文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这本书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委托项目为依托,对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诠释,同时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书画等珍贵图片,与文字表述相得益彰。这在中医药文化通史的编撰上独树一帜,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说中医药文化》共5编27章,主要从诗词的视角来理解、阐释与论述中医文化,所论述的诗词曲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所涉及的诗人都是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以他们知医、论医、行医、养生、采药、种药、卖药等传奇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崭新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药文化,同时配上与古代诗词曲赋及诗人相关的书法绘画以衬托灿烂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史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有知识性、代表性和可读性,让人开阔视野、耳目一新。
《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共选择115则涉及中医药学内容的成语典故,并从典故的来源、诠释、解读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从文化的视角理解中医,从中医的视界认识文化。其中既有伏羲制针、上医医国、杏林春暖、悬壶济世、魏晋风骨、大医精诚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也有病入膏肓、肝胆相照、刮骨疗伤等成语故事。一个典故就是一段动人的医学历史,一个成语就有一句中医警世名言。古代的成语典故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具有传播远、应用广、视域宽等特点,相信应用成语典故来推广中医药文化,必将在中医文化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在形式上重中医学史,重中医事实,重图文并茂,重医文融合,重博关经典;在思想上深刻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内涵,大力挖掘优秀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宝藏。希望此系列丛书的出版对我们探索中医药文化精髓,廓清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阐明中医药学的思想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于1985年有幸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中医文献,在求学期间,得到了陈可冀、余瀛鳌、王琦、李经纬、蔡景峰、马堪温、陶广正、王致谱等名家指导,并从此在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药文化方面不断耕耘着。2022年5月,我们开始组织编写这套“图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在全体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陆续完成三部著作的编写任务。由于参编人员多,稿件行文颇有不同,致使后期统稿和编辑加工颇费心力。在此,向所有编写、修改、统稿、编辑的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2024年1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