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HK$
68.2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这里,群星闪耀:乒坛典藏·绽放巴黎(全套7册)
》
售價:HK$
259.6

《
想通了:清醒的人先享受自由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专业规划教材;第3版全国统编教材
|
內容簡介: |
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教材内容涵盖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具有核心地位与广泛应用价值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反映生物化学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在结构上,按照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机能生化的组织架构进行内容安排,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配套的数字课程提供了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思维导图、小结、文献导读、习题答案与解题思路、微课及电子课件等辅学资源。
|
關於作者: |
辽宁省普通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检验专业带头人,辽宁省新型智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北京市、湖南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分会常务委员。
|
目錄:
|
绪论/1
第一节生物化学的发展史/1
一、生物化学的研究历程/1
二、我国在生物化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2
第二节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2
一、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5
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医学、护理学/5
一、生物化学与医学/5
二、生物化学与护理学/5
三、护理和助产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6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7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7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7
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8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2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2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13
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5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5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6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应用/17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17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17
三、蛋白质变性、复性与凝固/18
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19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19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0
第一节核酸的分子组成/20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及特点/20
二、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21
三、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22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23
一、DNA的一级结构/23
二、DNA的二级结构/23
三、DNA的超级结构/24
第三节RNA的分子结构/25
一、mRNA的结构/25
二、tRNA的结构/26
三、rRNA的结构/27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与应用/27
一、核酸的一般性质/27
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27
三、DNA的变性与复性/27
四、核酸分子杂交/28
第三章酶与维生素/30
第一节酶的结构与功能/30
一、酶的分子组成/30
二、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31
三、同工酶/32
第二节酶促反应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32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32
二、酶促反应的作用机制/33
第三节酶的调节/34
一、酶的活性调节/34
二、酶的含量调节/36
第四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36
一、底物浓度的影响/36
二、酶浓度的影响/38
三、温度的影响/38
四、pH的影响/38
五、激活剂的影响/39
六、抑制剂的影响/39
第五节酶与医学的关系/40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41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41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41
第六节维生素/41
一、维生素概述/41
二、脂溶性维生素/42
三、水溶性维生素/44
第四章生物氧化/51
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概述/51
一、生物氧化的意义与方式/51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51
三、生物氧化的酶类/51
第二节生成ATP的生物氧化体系/52
一、氧化呼吸链/52
二、氧化磷酸化/56
三、线粒体外NADH的转运/59
四、ATP的转移与利用/60
第三节非供能氧化体系/61
一、单加氧酶体系/61
二、抗氧化酶体系/61
第五章糖代谢/64
第一节糖的概述/64
一、糖的生理功能/64
二、糖的消化吸收/65
三、糖代谢的概况/65
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65
一、糖的无氧氧化/66
二、糖的有氧氧化/70
三、戊糖磷酸途径/74
四、糖分解代谢的调节/75
第三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76
一、糖原的合成/76
二、糖原的分解/78
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及调节/79
第四节糖异生/79
一、糖异生的反应过程/80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80
三、糖异生的调节/81
第五节血糖/81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82
二、血糖的调节/82
三、糖代谢异常与疾病/82
第六章脂质代谢/84
第一节脂质的概述/84
一、脂质的分布及生理功能/84
二、脂质的消化吸收/85
第二节甘油三酯代谢/85
一、甘油三酯分解代谢/85
二、甘油三酯合成代谢/90
第三节磷脂代谢/92
一、磷脂代谢概述/92
二、甘油磷脂代谢/93
第四节胆固醇代谢/96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96
二、胆固醇的酯化/97
三、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变与排泄/98
第五节血脂和血浆脂蛋白/98
一、血脂组成/98
二、血浆脂蛋白/99
三、血脂代谢异常与疾病/101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104
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104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104
二、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和营养价值/105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105
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06
一、氨基酸代谢概况/106
二、氨基酸脱氨基作用/106
三、氨的代谢/109
四、α-酮酸的代谢/113
第三节个别氨基酸代谢/113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113
二、一碳单位代谢/115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116
四、芳香族氨基酸代谢/118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121
第一节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22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22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24
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26
第二节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27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27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27
第三节核苷酸代谢障碍和抗代谢物/128
一、核苷酸的代谢障碍/128
二、核苷酸的抗代谢物/129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31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联系/131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131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132
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133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133
二、激素水平的调节/136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136
第十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基因表达调控/138
第一节DNA的生物合成/139
一、DNA的生物合成方式/139
二、DNA的损伤与修复/142
三、逆转录/144
第二节RNA的生物合成/145
一、RNA转录体系与特点/145
二、RNA转录的过程/146
三、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148
第三节蛋白质生物合成/149
一、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149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152
第四节基因表达调控/156
一、基因表达概述/156
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156
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158
第十一章肝与血液的生化/160
第一节肝的生化/160
一、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60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162
三、胆汁酸的代谢/165
第二节血液生化/167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与功能/167
二、血细胞代谢/169
第三节胆红素代谢与黄疸/171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运输/171
二、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变/173
三、胆红素在肠中的转变/173
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174
第十二章水、电解质代谢/177
第一节体液/177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177
二、体液中主要的电解质及其分布/178
三、体液的渗透压/178
第二节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178
一、水的生理功能/178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179
第三节体液代谢及其调节/180
一、水代谢/180
二、电解质代谢/181
三、体液平衡的调节/183
第十三章酸碱平衡/186
第一节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186
一、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186
二、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187
第二节酸碱平衡的调节/187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187
二、肺的调节/189
三、肾的调节/189
第三节酸碱平衡失调/191
一、酸碱平衡失调的主要生化检测指标/191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分类/192
主要参考文献/194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195
|
內容試閱:
|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学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全国院校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对《生物化学(第2 版)》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相关要求,更加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体现课程思政实践成果,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本次修订在教材整体布局和章节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调整了教材内容的整体布局,从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到机能生物化学,使生物化学学科知识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是增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三是教材中的名词术语均按照最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进行修正。
本教材所有编者均来自教学一线,大家共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完成了编写工作。由于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 杰
2024 年1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