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作者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戊戌启蒙思想家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孔教思想,以及其在戊戌时期所提出的诸多变法策略,前人都已经有过颇多的著述。然而,对于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变法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虚君共和”的改革策略,学界却少有涉及。本文以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当中所提及的“三世进化论”为考察线索,通过概念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结合当时康有为所面对的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就康有为思想当中的“三世进化”及其“虚君共和”的变法策略等议题进行梳理、诠释。
|
關於作者: |
陆任驰,北京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廉政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纪检监察、廉政学。
|
目錄:
|
目 录
引? 论 / 001
一、问题由来 / 003
二、研究综述 / 010
第一章? 时代背景 / 027
第一节? 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结构 / 029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 030
二、皇帝、贵族与平民,三方之间的博弈 / 036
第二节? 康有为“变法”的时代背景 / 050
第三节? 康有为个人的文化、思想背景 / 053
第二章? 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哲学基础 / 057
第一节? 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形成与转变 / 060
一、“儒学新诂”/ 060
二、“阳尊孔子,阴祖耶稣”/ 069
第二节?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论”/ 095
第三节? 改革“中体”的“变法”理论 / 099
第三章? 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内在逻辑 / 105
第一节? 民主的夙愿 / 107
第二节? “虚君共和制”的由来 / 111
第三节? 对共和的担忧 / 117
第四节? 对革命的抵制 / 124
第五节? 对于政府改革的设想 / 141
第六节? 对于经济改革的设想 / 145
第四章? 康有为的“未来中国”/ 155
第一节? 两个文明的交融 / 157
第二节? 现代化的进路构想 / 165
第三节? 走向大同的政治理想 / 172
结? 语 / 183
参考文献 / 190
|
內容試閱:
|
前?言
作为戊戌启蒙思想家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孔教思想,以及其在戊戌时期所提出的诸多变法策略,前人都已经有过颇多的著述。然而,对于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变法”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虚君共和”的改革策略,学界却少有涉及。本书将以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当中所提及的“三世进化论”作为考察线索,通过概念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结合当时康有为面对的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结构,就康有为思想当中的“三世进化”及其“虚君共和”的“变法”策略等议题进行梳理、诠释。
康有为“变法”时所面对的是由独特的宗法制度所构造的一个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制度共同交织而成的中国社会,在这种稳定而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沉重的历史包袱所形成的巨大惯性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改革变得尤为困难。因此,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之下,康有为选择了介于洋务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一条相对缓和的改革之路——一方面,康有为选择了“托古改制”的方式来包装其“变法”理论;另一方面,康有为始终坚持其“三世进化”的理论,主张当时的中国应当暂时保留君主而非直接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度。
“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变法”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康有为以近代进化论思想为底色,使其与公羊学当中的“三世”理论以及《礼记·礼运》当中的“小康”“大同”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通过对康有为的著述进行 梳理和比对不难发现,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其实质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之后又从传统公羊学的“三世”“三统”学说中汲取理论资源;在公羊学的启发下,康有为把刘歆(约前50—23)“伪造”的古文经论证为淆乱经学正统的祸源,并通过诠释古史茫昧无稽、诸
子创教改制等命题的方式来烘托“孔子改制”,以期将“孔子改制”论证为孔门真义。康有为如此这般的目的在于以“托古改制”的名目为其“变法”理论寻求当时话语体系下的合理性。这种运用训诂来对儒学思想进行重新解释的方式使得康有为的“变法”理论显得既“知通”,又“知本”,从而避免了“非薄名教”的诘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这样的“伪装”无疑为康有为的理论扫除了不少的障碍,却也难免被人指摘为“阳尊孔子、阴祖耶稣”。
在“变法”的具体措施上,康有为选择了“虚君共和制”并强调政府在改革当中的引导作用。在“三世进化论”中,康有为提出人类社会是在持续地进化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沿着从“据乱世”发展到“升平世”再发展到“太平世”的轨道逐步前行,从君主专制进入君主立宪并最终走向民主共和。基于这套理论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判断,康有为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制”的“变法”策略。康有为虽然“尊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清朝或者皇权有着怎样的迷恋,实质上,康有为始终深信共和才是最优良的政体。然而,基于他的“三世”理论及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康有为坚定地认为“皇帝”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存在的必要——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精神领袖。这个精神领袖的产生不能依靠选举而只能世袭,这样国家就不会在精神领袖产生和更替时陷入纷乱。至于从康有为 提出的“三世”学说来看,在康有为的计划当中,即使君主立宪制本身,最终也是要归结于“民治”的,因而,康有为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单纯地“忠君”或者主张“君治”。此外,这个作为一个国家精神领袖的君主,其领导的强势的政府,可以在“民智”未开之时教导人民如何正确地实现国家现代化。
本书紧密依托文献对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进行探讨,以避免将康有为的“变法”理论简单地贴上“政治幌子”的标签。同时尽可能地通过史料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求更好地理解康有为的“变法”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