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HK$
74.8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HK$
140.8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HK$
83.6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
》
售價:HK$
74.8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作者将二十多年和老师(阎世善)研习的阎派代表作,精心编写成教材结集付梓,武旦、刀马旦戏共有十出:《竹林计》《战金山》《金山寺》《锔大缸》《青石山》《红桃山》《寿州救驾》《湘江会》《打青龙》《取金陵》。内容包括唱念文本、剧情提要、人物行当、穿戴装扮、舞台部位、锣经安排,以及单套对打、出手、下场儿等技艺,一招一式、一停一动,述说得详详细细,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样精准的实录,如果没学过戏、没演过戏、没教过戏,是写不出来的。
|
關於作者: |
谯翠蓉,1947年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任教50余年。
|
目錄:
|
第一部分 剧目
002 竹林计
011 战金山
020 金山寺
035 附 《金山寺》:因地制宜巧裁剪
050 锔大缸
073 附 《锔大缸》:让人敬仰的整理者
075 青石山
090 红桃山
099 附 《红桃山》:一份坚持重现经典
101 寿州救驾
110 湘江会
124 打青龙
135 取金陵
154 附 《取金陵》:冷门戏掀起热潮
第二部分 文章
156 《锔大缸》整理始末 / 景孤血
161 京剧阎派武旦剧目的艺术流变 / 高 明
187 希望我能延续一点老师的光 / 冯 蕴
191 成就演员自身的表演活力 / 李 洋
193 处处有法 有依有据 / 李思达
196 与老师的点滴过往 / 肖 娜
199 粤剧《寿州救驾》《青石山》移植过程与收获 / 莫伟英
203 一辈子心系传承 / 田 冰
206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这本《阎派武旦剧目传承选集》从酝酿到出版历时三年,依靠的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力量!首先,感谢学院领导班子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学院相关系部对我的帮助。同时,感谢钮骠先生在耄耋之年拖着病体为这本书写序,还要特别感谢景勃师哥从我的第一本书开始就在百忙中帮我把关,师哥于2012年整理的《湘江会》、2015年整理的《取金陵》也一并收入本书中。更有陆建荣、杨凌云、倪仪斌、马静、沈鹏飞、高明、刘宸、王诗萌、张丹、苏鼎然等师友学生在书的内容方面对我的鼎力相助——是大家的共同付出,才有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
关于书名,称为“选集”是因为这本书是在阎岚秋先生留传、阎世善先生修改亲授的优秀剧目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又常演于当今舞台的十出剧目并进行了剧本校正,希望为学院的武戏教材进行填补和规范,也为各地院团在排演这些剧目的时候提供一些参考依据。选用“传承”二字,一是因为这些剧目仍然频繁出现在今天的课堂教学、比赛汇演以及院团演出中,形成了较为有序的接续传承;二是因为书中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十出剧目在表演创排等环节进行了阐述和论述,丰富了这些剧目在文字论述方面的内容。
其中,景孤血先生关于《锔大缸》的文章,简述了阎世善先生在国家京剧院(原中国京剧院)期间排演该剧时,作为修改整理执笔的景孤血先生关于文本修改的一些构想想法。我将此文收录进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拟定了现在的题目,便于读者阅读、检索。
《京剧阎派武旦剧目的艺术流变》由国家京剧院高明撰写,文章从《取金陵》《青石山》等剧目入手,论述了这些剧目在几次修改过程中不同的理念追求与规律性的修改排演方法,是对阎派武旦经典剧目在创排思路及审美表达方面的研究综述。我与高明相识二十年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年底,当时她只有16岁,我和文才看着她入校、读书、考研、就业,看到她一点一点地成长,尤其是今天看到她对阎派武旦艺术的思考,我从心里感到欣慰!当年她就坐在我家沙发上,文才给她讲什么是“二龙出水”【水底鱼】,这些调度、锣鼓怎么用怎么变,包括我们三个人一起商量校对我的第一本书……这些情景都历历在目,真的很难忘!目前,我的第二本书即将完成,高明仍是自始至终默默坚定地支持我、帮助我,这让我非常感动!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认真严谨的作风影响着我,同时也激励着我前行!
书中同时收录了冯蕴、李洋、李思达、肖娜、莫伟英的文章,是从她们在演出中的感悟、在教学中的理解等角度来写的,也记录了她们当年与我学戏的点滴过往。冯蕴和李洋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了院团,并且院团也精心培养她们,因此她们的文章偏重于对剧目和表演细节的思考。思达和肖娜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同时也因为她们俩一直在北京,所以我们师生交流更方便。莫伟英是广东粤剧院优秀的武旦演员,在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本科毕业,是我所教的地方剧种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成功地把京剧《寿州救驾》《青石山》移植成粤剧版唱做俱佳的经典武旦剧目,并凭借这两出戏先后两次在广东省演艺大赛中获得金奖。其中《寿州救驾》一剧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最佳荣誉,成为广东粤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书中收录她的这篇文章也是针对这两出戏的移植而获得的一些感悟,看得出她不仅是学演了这两出戏,而且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分析,这让我深感欣慰。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曾想过再收录几篇学生的文章,但由于篇幅所限,也考虑到写文章对演员的难度,就只得作罢。
《一辈子心系传承》是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教研室主任田冰撰写。田冰是我担任教师以来所教的第一名大学生,她天赋好、成绩优秀,毕业后分配在国家京剧院工作,有着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后转到学院任教,所教剧目都是她常演的剧目,教学认真本分、成绩斐然。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田冰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在一次聊天的过程中,我猛然意识到田冰竟然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与她讨论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我教她的那个课堂,想起了许多过往。
编著《阎派武旦剧目传承选集》的整理工作远比想象中难得多,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于我这个不擅长使用电脑的老人来说,真可谓知之非艰,行之惟难。除了唱词、道白,还有服、化、道、盔、曲牌、锣鼓等内容,都需要一一核实查证,对比校正,并转录成电子版。此中艰辛,难以言喻。只因阎先生的言传身教铭记心底,这是我整理剧本工作的莫大动力。
今天,当我成为一名退休老同志的时候,回望自己跟随阎世善先生学戏工作近30年的时光,以及从我学戏到教戏的全过程,更深刻感受到阎先生传授给我的不仅是武旦表演艺术,还有着一种对京剧事业的执着。这种执着让我在授课疲惫时感到欣慰,让我在面对教学成果时能够以谦虚平和的心态继续坚定前行,让我心甘情愿扑在教学岗位上一辈子,也让我在撰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有着一份对京剧事业的无愧无悔。
最后,我还想补充几句心里话。我想特别感谢逝去的老伴李文才。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但他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每当我翻阅校对这一个个剧本、观看这一出出剧目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难以平静。因为这些剧本、这些戏也同样凝聚着文才的心血与付出。
在《阎世善武旦艺术学教纪实》这本书中用到的我和阎先生的照片都是由文才拍摄洗印保存下来的,有不少业内人士都说这本书的资料太丰富、太珍贵了,其实这都是文才帮我留下的,更是文才与我相伴的见证。当我还是青年教师的时候,被领导安排给首届大专班教授传统剧目《竹林计》。这出戏的唱腔【西皮导板】【快板】是文才设计的,流传至今。虽然文才是工老生行当,但凭借他对京剧各个行当的舞台表演、锣经、服饰规制的丰厚知识,在我整改剧目时他编排身段、设计唱腔、构思扮相,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其中,《湘江会》《取金陵》这两出大戏的剧本整理是景勃师哥,唱腔是文才设计的。关于《湘江会》钟无盐这一人物,景勃师哥增加了大段念白。该如何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道白风格、语气节奏,文才亲自为我做示范,一字一句一气呵成,直到他满意为止。参加央视大赛的剧目要严格限时15分钟,考虑如何删减,文才帮助我做了突出精华、压缩时长的改造,文才在剪裁、缝合过程中,用心精妙,充分显现他在表演、导演方面的功力和智慧。我的学生用这些剧目片段参赛纷纷获奖。就连我写文章遇到瓶颈时,只要和他聊上几句,都会打开我的思路,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因此,当我面临各式各样的难题时,总是求助于他,问题也在他的帮助下迎刃而解,他成为我在教学工作中的“贤内助”。
我想,从我和文才结为夫妻开始,这一路上的点滴收获都是我们相互扶持的见证。特别是他对老先生们从来都是谦虚求教,以至和厉慧良先生、高盛麟先生、李少春先生等多位前辈艺术家结下深厚缘分。再有就是他为人宽厚,尤其关爱晚辈、学生。后来当我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都会有人帮助我,并且对我说“李老师待我不薄”,这更加让我时常怀念起他的好。
在传承阎派武旦艺术的观念理念上,文才的提醒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定要懂得保护阎先生亲授的传统剧目,只有全面、严谨地传承下来,才能谈到发展创造”。针对这句话,我认为自己只做到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发展创造,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力尽所能地教戏教学,因为我看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京剧艺术越发浓烈的喜爱,看到了“80后”“90后”乃至“00后”对阎派京剧武旦艺术的热爱、追随和青春付出,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美好前景和那无尽光明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