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HK$
140.8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編輯推薦: |
结合现今最热门的几大APP,与读者相关性很高,题材内容新颖。
|
內容簡介: |
本书包括 “APP 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APP 时代的内容生产” “APP 时代的 用户行为与社会化交往” 三部分内容。 借助案例的呈现与分析, 深入阐释了用户 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与利益动机是如何在媒介化生活空间中得 以投射, 进而探讨 APP 如何实现用户需求的满足。
|
關於作者: |
魏超,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获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批教授任职资格。曾任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职位。2006年调入北京印刷学院,现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和广告学,曾出版《网络广告》《微博与微信》《广告文案写作教程》等著作,公开发表网络传播领域学术论文数十篇。 谷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教学名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兼职研究员。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研究、受众研究等。近年来主持教*部人文社科、北京市社科、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等课题多项,出版《美国受众研究的历史轨迹——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等专著,《多屏时代的收视调查:历史、现状与趋势》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目錄:
|
第一篇
APP 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小红书 APP 颜值博主数字劳动异化研究=
旅游目的地小红书传播策略研究———以故宫为例=
“学习强国” APP: 社会化传播模式下的知识服务
运动类软件社区功能对于健康传播效果影响研究———以健身软件 Keep 为例
声音景观在中文播客平台的构建———基于对小宇宙 APP 的实证分析
第二篇
APP 时代的内容生产
拟剧理论视域下小红书中图文博主的自我呈现策略探析
媒介可供性视域下青年短视频创作情感诉求研究———以抖音 APP 为例
拍同款: 抖音用户对于短视频的模仿与创新研究
海外华人抖音博主对中国东北文化呈现的建构
社群、 差异、 发展: 抖音社群的受众自我呈现分析
UCG 模式下 IP 二次创作的社交化生产动机研究———以 LOFTER APP 为例
第三篇
APP 时代的
用户行为与社会化交往
自我呈现视角下 “90 后” 微博用户的自我消除行为探析
扎根视阈下匿名社交价值探析———以 Tape APP 为例
中老年人使用快手 APP 的行为及影响研究———基于知沟理论
碎片化情境下学习类 APP 用户打卡行为的动机研究
大学生在社交平台的自我呈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用户互动行为探究———以 “微信运动” 功能为例
|
內容試閱:
|
前 言
APP全称Application,指“移动应用服务”,是针对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业务或者无线网卡业务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人们可以通过APP应用程序在移动设备上快速获取新闻、参与网络社交、享受数字阅读、体验网络游戏、观看视频图片、感受数字音乐等。移动环境下的APP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迅速大量的创新开发、更新迭代,也延伸出越来越多元、细化的功能来满足用户需求,推动了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随着APP时代的到来,知识付费、KOL(Key Opinion Leader)经济、AIGC变革等新的现象和热潮共同繁荣,应运而生,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更多商业机遇和新的创造性。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快速的变革与成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伴随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类型和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根据《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我国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涉及医疗、旅游、文化、自媒体、餐饮、打车APP、电影院线、汽车租赁等众多行业。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及《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旨在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规范和引导。如今,我国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促进科技创新、拓展新业态和扩大内需。例如,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政策不仅提供鼓励和支持,而且还着手完善监督体系,以确保在技术发展的同时,社会和用户利益也得到保护。
本书结构包括三部分,共17篇文章。
第一部分是APP时代的媒介化生存,通过数字劳动异化、平台传播策略、知识服务、运动应用社区、声音景观的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具体案例研究,讲述在不同的传播形式下,诸多移动应用如何进行媒介化生存。
第二部分是APP时代的内容生产,进一步通过拟剧理论、媒介可供性等理论视角阐述用户如何在APP平台上来完成内容生产和自我呈现,涉及创新模仿、文化呈现、用户社群、二次创作等内容创作形态。APP时代下的大众对于内容生产体现着高度的热情,爆炸式增长的用户生产内容(UGC)对专业生产内容(PGC)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用户不仅能够进行生产,也协调着“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平台”等多方关系。
第三部分是APP时代的用户行为与社会化交往,将研究聚焦于用户的多样化行为上,包括自我消除行为、匿名社交行为、中老年用户行为、碎片化学习行为、媒介化社会交往及互动行为等。作者借助案例的呈现与分析,深入阐释了这些行为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与利益动机是如何在媒介化生活空间中得以投射,并进而探讨如何实现用户需求的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