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无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改性、工业水处理。金属表面缓蚀剂的制备与应用。具有讲授“高分子化学物理”课程8年经验。承担和完成国家经贸委、江苏省重点科研项目2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一项。承担完成大连化工、杨子石化、仪征化纤、高桥石化、江苏油田等大型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在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Corrosion and Protection、《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保护》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个。主、参编教材各一本。
第二版前言
20世纪30年代,H.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建立了高分子学说,70多年来,以W.H.Carothers、K.Zigler、G.Natta、P.J.Flory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高分子科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迄今为止,高分子学科已发展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即“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它既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直接面向国民经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近代学科,且已渗透到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则是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而高分子工程,包括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是高分子科学与生产、应用之间的桥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理工科的本科教学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学教育为了适应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强化了计算机、外语和大学体育的教学,同时增加了人文、美学、经济、环境以及法律方面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以缩短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学时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为了保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除了不断地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对教材进行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另一方面,由于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中国现行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林产化工”、“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已经安排了或将要安排一些有关高分子方面的课程,授课学时一般从32~96学时不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和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院校多年来对于各种专业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讲义和积累的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中,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① 精简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的重复部分,并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内容上力求均衡和贯穿。
② 注重系统地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品种介绍等内容只是点到为止,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作太多的讨论和介绍。期望学生能够在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现代测试方法等后继专业课程及研究生课程中或通过自学而学习到这些内容,本教材只是为其奠定基础。
③ 凡是涉及诸如高分子的合成原理、链结构、分子运动、聚集态及高分子性质等基础内容的章节确保其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不同专业的教师授课时进行取舍,与此同时更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性及逻辑关系,便于记忆和温习。
纵观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历史,再从高分子的基础理论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思维过程来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从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作为一种尝试,本教材试图对“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内容进行糅合和精简,成为一体。但是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本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来深受各个层次(博士、硕士及各类本科专业)师生们的厚爱和其他读者的欢迎,已有6次印刷。另从收集的各方面信息来看,广大读者也是褒远大于贬,给编者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为此而再版。
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意见,编者在第二版的编写中主要作了下述努力:首先,在保留第一版特色的基础上对篇幅略作删减;其次,在调整了第一版许多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章节之间的衔接性;第三,编写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解》,作为本教材的配套参考教材。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绪论和第10章高分子溶液基本性质由魏无际教授编写,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定稿。第2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由关建宁教授编写。第3章自由基聚合反应由李坚教授编写。第4章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和第6章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由江国栋老师编写,并由江国栋老师对全书进行了校对和整理。第5章共聚合反应由崔益华教授编写,并对第1~6章进行了统稿。第9章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由潘力佳老师编写。第11 章高分子的电学、热学和光学基本性质由鲁钢老师编写。第7章高分子的结构和第8章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由俞强教授编写,并对第7~11章进行了统稿。
本书是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高分子教科书和著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这些作者深表敬意和感谢。
在第二版的编写中,尽管编者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仍可能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及时指正。
编者
2011年6月
第一版前言
20世纪20~30年代,H.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并建立了高分子学说,70多年来,以W.H.Carothers、K.Zigler、G.Natta、P.J.Flory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到目前为止,高分子学科已发展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它既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直接面向国民经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近代型科学学科。它已渗透到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分子工程(包括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是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生产与应用之间的衔接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则是它的理论基础。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理、工科的本科教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方面,大学教育为了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大多数院校都强化了计算机、外语和大学体育的教学,增加了人文、美学、经济、环境以及法律方面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日益增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课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除了不断地提高有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对教材进行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另一方面,由于高分子科学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林产化工”、“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以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已经安排了或将要安排一些有关高分子科学方面的课程,授课学时从32~96学时不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这样的教学发展趋势和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工业学院、盐城工学院等院校多年来对于各种专业教授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教学讲义和积累的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中,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① 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内容上力求均衡、贯穿及糅合。
② 注重系统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中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③ 对于涉及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前沿和新成果、有争议的概念、理论、现代测试方法、聚合物的品种介绍等内容只作了浅显介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做太多的讨论。希望学生能够在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现代测试方法等后继课程或研究生课程或通过自学而学习到这些内容。
④ 凡是涉及诸如高分子的合成原理、高分子链结构、分子运动、聚集态等基本内容的章节,确保其系统性和相互间的衔接性。其他章节皆具有相对独立性,以便不同专业进行取舍。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绪论”由南京工业大学魏无际教授编写;“第2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和“第6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由南京工业大学关建宁副教授编写;“第3章自由基聚合反应”和“第4章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由江苏工业学院李坚教授编写;“第5章共聚合反应”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崔益华教授编写;“第7章高分子的结构”和“第8章大分子的热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由江苏工业学院俞强教授编写;“第9章高分子固体的力学性质”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力佳老师编写;“第10章高分子溶液性质”由南京工业大学魏无际教授和盐城工学院陆荣老师编写;“第11章高分子的电性能、热性能以及光学性质”由南京工业大学鲁钢老师编写,鲁钢老师并对全书进行了校对和整理。魏无际教授和俞强教授分别对前6章和后5章进行了统稿,并由魏无际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定稿。
本书是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高分子教科书和著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这些作者深表敬意并感谢。
纵观高分子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及从高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来看,可以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不是截然分开的。作为一种尝试,本教材企图对“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内容进行均衡、贯穿、糅合、精简。但在编写中,由于水平有限,作者却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终抱许多缺憾。除此以外,本教材一定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一并指正。
编者于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