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陆银行(全两册)(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机构卷))
》
售價:HK$
624.8
《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奈特传(裸脊锁线版,德语直译新译本,内文附多张传主彩插)
》
售價:HK$
61.6
《
东南亚华人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
售價:HK$
97.9
《
甲骨文字综理表
》
售價:HK$
217.8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本书系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中学高中特色课程“非遗文创”读本。此课程旨在带领学生去探索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创新之路,从而培养未来的文创产业、文创事业的人才。全书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各类非遗项目如民间文学、传统艺术、各种风俗的文创案例介绍,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尝试用非遗文创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为一门高中活动课程,颇有参考与推广的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的视角,介绍了文化创意、非遗与文创等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根据非遗项目的分类,分别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非遗文创相关的理论。以采访知名非遗传承人的形式,列举了丰富的非遗文创真实案例,可供读者一瞥文化创意产业的“幕后故事”,也能为各专业教师做跨学科融合提供一些视角。作为高中生的非遗文创读本,本书为学生设计了专题任务,引导大家通过脑力激荡的方式,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逻辑和心意信仰,并且能够专题化地去研究某一项或者某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训练非遗文创的基本功。因此,本书的是希望高中学生能具备最基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对在文化传承中的敬畏,和创意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
關於作者:
陈勤建,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
吴国林,上海市三林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上海市书院中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特级校长。主编《非遗漫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读本》。
目錄 :
前 言 ..................................................001
导 论 ..................................................001
第一章 民间文学——华夏历史的浪漫讲述,影视创作的无尽宝库
................................................009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011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023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037
第二章 传统音乐——各方水土浸润的音符,流行音乐的时尚高度
................................................047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049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060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069
第三章 曲艺——瓶中丹桂·小而精的说唱娱乐...............073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075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083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095
第四章 传统舞蹈——心灵的自由驰骋,形体的尽兴表达........099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101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111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122
第五章 传统戏剧——“程式”造就经典,“打磨”孕育新章....127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129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150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158
第六章 传统技艺——民间智慧的回归生活,东方美学的应用场景
................................................161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163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178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189
第七章 传统美术——美好心愿的艺术表达,文创设计的经典重复
................................................193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195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208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218
第八章 民俗——璀璨华夏大舞台,“你”“我”来登台.........221
第一节 非遗文创理论篇................................................................................................223
第二节 非遗文创案例篇................................................................................................238
第三节 非遗文创实践篇................................................................................................249
期末作业 终章不是结束,是创意旅途的起航.................252
参考文献.................................................254
內容試閱 :
如下图所示,左下角那颗视觉上直径不到一厘米,在银河系里如此渺小的蓝色星球,正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我们一方面感慨宇宙的广巨,探索天地的无穷,另一方面心系我们所居的地球,赞叹着它的渺小和伟大。
渺小是指地球的体积,它的伟大是指什么呢?是指它孕育出了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因为生命有感知力和创造力,以及繁衍不息的生命力。人类是这些力量中最显著的代表,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创造文化、传承文化、再度创造所传承的文化。宇宙很大,星星很多,唯有地球被关心最多,皆是有文化的人类所致。人,因文化而卓尔不凡。
人的文化从哪里来?从学中来、传中来、习中来、创中来。我们在课堂中主要是对教科书的学习,而书籍,仅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文化散落在社会、在民间、在个人。在“双新”(指新课程、新教材)课程的实施下,我们同学们完全有时间、有精力关心与学习一下教科书以外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技艺、心灵。
非遗就是教科书之外的优秀文化,我们学校前期出版了《非遗漫谈》这本书,就是为了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让同学们走近非遗文化。现在出版的《非遗文创理论与实践》就是让同学们走进非遗文化、实践非遗文化,在非遗文化上尝试创造。
学习《非遗文创理论与实践》,你会感受到民间文学的浪漫,体会到《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的美感与创造;你会去听传统音乐的老调,感叹刀郎《山歌聊斋》唱出了流行音乐的新时尚;你会发现小岳岳的精彩,来自传统曲艺——瓶中丹桂;你会惊诧杨丽萍美轮美奂的孔雀舞也源于传统舞蹈,它一样让心灵自由驰骋、让形体尽兴表达;你会发现《中国好声音》中的悠扬旋律,很多都是传统戏剧的再现;你会惊觉现代广场、酒店、公园中很多美丽的雕塑和装置都是传统技艺、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走街串巷,你会看到衣袂飘飘、头上簪花的行人,正用她们绰约的风姿,身体力行地传承传统服饰文化;荧屏上,你会看到清明祭黄帝的仪式……这些无一不彰显着礼乐中华的神秘与想象。
虽然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宝藏和她在未来的价值知之甚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源看似有限,创意的视角与维度却是无限的。如何抓取、锚定,再形成有时代共鸣的创意,是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创意技巧的——这也正是非遗文创的意义所在。
非遗文创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概念。它将我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创意的核心,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文化创意成果,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这种创新转化,使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形成现代的文化符号。非遗文创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性,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将传统文化重新带向当代的人们,让他们之间有了交流与对话,传统文化也能够在时代的流转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非遗文创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将要带领大家去探索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创意之路。当然,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和庞杂的产业链条,我们只框定其中最基本的环节,让同学们能够形成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认知和非遗文创的基础思维方式,以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进一步地,也期盼着为未来文创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人才。也许,你就是这样的人才。
学习《非遗文创理论与实践》,是希望同学们能具备最基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对文化传承的敬畏和创意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非遗文创不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凭空捏造,不能断章取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怀着敬畏之心,用扎实的研究去支撑每一个创意的火花,这样的创意不仅能源源不断,更加能历久弥新。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在传统文化、非遗资源的海洋中享受创意的乐趣,更自信地参与,我们将“文创”的定义放得更大,只要是通过创意的脑子生产出来的任何形态的成果,甚至仅仅是过程,都是“文创”的实践。我们更多地希望通过不同非遗项目的介绍,培养大家的文创思维,理解文化创意的核心,深入民俗的田野,尝试非遗文创的手段,挖掘传统文化当代的价值。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性课程。
最后,关于本书的使用。对于教师,本书的理论篇与案例篇对不同的非遗类别进行了针对性的剖析,其中有很多一手的知名业内从业者的采访案例,可供大家一瞥文化(创意)产业的“幕后故事”,也能为各专业老师做跨学科融合提供一些视角;对于学生,本书除了有很多有趣、丰富的非遗案例,在每章第三节的“实践篇”中,更设计了专题任务,引导大家通过脑力激荡的方式,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逻辑和心意信仰,并且能够专题化地去研究某一项或者某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训练非遗文创的基本功。希望我们的一点点启发,能为以后可能参与文创工作和文化产业甚至是其他各行各业的同学们,提供一点帮助。
活教育的创造者陈鹤琴教育家曾经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们相信非遗文创课程,能够成为活教育的典范、能够彰显师生的中国心、能够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
欢迎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宇宙,让我们共同走进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
开启我们的非遗文创之旅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文化创意、非遗与文创等的概念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一)“文创”的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的概念,广义上,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文化遗产、设计、新媒体艺术、文化旅游、出版、广播电视、音乐、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其他与文化内容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再解读与创造,产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创意和文化内容为核心,以创新和文化创造为驱动力,以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文化特征和商业活力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狭义的文化创意,则更侧重于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和市场化应用。它强调的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再解读,进而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转化过程不仅涉及对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还包括对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把握。
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引领、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态。它依托于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新的设计和营销手段,将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一产业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以人才创新和智力创造为核心驱动力。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升城市和地区的软实力。
(二)全球文创产业概览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通信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互联网成为继印刷、无线电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通信媒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至冷战结束),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崭露头角。例如,1972年美国电视台数量激增,电视频道覆盖率高达80%,使得美国成为当时拥有最多电视机数量的国家。同时,迪士尼公司推出的卡通片横扫全球市场,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冷战结束至1990年),美国文化产业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1996年的《电子通信法令》(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以支持文化产业向海外市场扩张。到了21世纪初至今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这一时期,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早在1990年,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IIPA)就开始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来反映版权产业的概况及其对经济的贡献。这种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迪士尼为例,他们通过动画片和游乐园等产品的开发,用高投入建立起全球销售网络,运用多重销售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中,电影票房为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等为第二轮收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为第四轮收入,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在这几轮收入中,品牌销售的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正是通过类似的文化产业战略,到1996年,美国的创意产业首次超过汽车业、农业与航天业等传统产业,其产品也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光是美国的电影市场,其销售总额就占全球85%的份额。仅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英国政府1997年开始将文化产业看作国家重要产业,在政策上加以重点支持。同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创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自担任工作组主席,进一步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1998年明确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现在,创意产业已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早在2000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公司就已占企业总数的7.6%,就业人数位居各产业之首。2001年,英国的创意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8.2%,文化创意在英国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每年创造超过7%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保持着年均5%以上的增速。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出版、电视和广播、电影和录像、电子游戏、时尚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设计、音乐、广告、建筑设计、表演艺术、艺术和古玩、工艺等13个子行业。这些产业以创意和创新为驱动力,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传播了英国的文化和艺术。
当代,随着数字媒体、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英国创意产业将更加注重数字内容创作、数字营销和数字传播,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日本的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与文化相关的所有领域都应归为文化产业。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铁臂阿童木》和《铁人28号》等,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开放,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从动漫、游戏到音乐、影视等多个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其动漫产业在动画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动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日本擅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这种结合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多样性。此外,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注重技术创新和设计理念。日本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优势也延伸到了文化创意产业中。
日本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报告,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2001年,第153届临时国会提出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该法于2001年11月30日获通过并公布施行。根据这一法案,日本内阁文化审议会于2002年12月5日制定了《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确定了日本振兴文化艺术的五年计划。2004年5月,又推出了“知识财产推进计划”。从日本就业人员构成比例来看,文化产业就业者占总人数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7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日本文化产业介绍报告》,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已达约10.5万亿日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动漫、游戏、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矩阵,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达到15%。这不仅拉动了文化相关产业的就业,还能让周边产品形成第二波发展动力。
(三)我国文创产业概览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涵盖了广播电视、音乐影视、出版印刷、设计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从行业细分来看,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以及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领域都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其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创产品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加速了传统文化概念的更新拓展,文创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各地也因为不同的区域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各有亮点。
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众多高等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和文化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同时,北京还举办了许多国际性的文化创意活动和展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创意产业也颇具全球影响力。上海在影视制作、艺术设计、时尚产业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聚集。此外,上海还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深圳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
此外,杭州、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这些城市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平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落地。
然而,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对文创产业的认知不足、配套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依旧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人才短缺、版权问题等。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整合开发利用方面尚需加强。因此,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继续加强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我国“非遗文创”的特点与当代意义
“非遗文创”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创意设计的对象,通过创造性的方式,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产生新颖、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产业。它涉及文化创意、设计、制作、推广等多个方面,具有艺术性、创意性和商业性的特点。非遗文创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文化创新,更是一种有力的文化自信。
广义的非遗文创化指以非遗作为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出适应人们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使非遗项目本身具备系统性、普及性及经济附加值;狭义的非遗文创化则更侧重于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衍生品或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经营的实践性工作。
“非遗文创”的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新演绎民俗文化元素。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更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感知传统文化,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不断地创新和演绎,最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环境。而非遗文创对发展地方经济和助力产业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通过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从而增加地方收入。同时,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传统产业往往面临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而非遗文创以文化创新和创意设计为核心,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非遗文创的方式,可以将珍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接下来,我们将打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宝库,请尽情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并获取你灵光闪现的小火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