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战争与和平转换概念

書城自編碼: 40545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徐国平 李太宇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506179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HK$ 74.8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HK$ 63.8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售價:HK$ 107.8
纯粹·一枕书梦
《 纯粹·一枕书梦 》

售價:HK$ 79.2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售價:HK$ 38.5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售價:HK$ 76.8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售價:HK$ 85.8
服装材料基础
《 服装材料基础 》

售價:HK$ 6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6.8
《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东方编译所译丛)》
+

HK$ 85.8
《历史决议纵横谈(Y)*》
+

HK$ 217.8
《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及启示研究》
+

HK$ 79.4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
+

HK$ 55.8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HK$ 8.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內容簡介: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本书深入研究战争与和平的转换问题,通过总结战后局部战争和局部和平的基本理论,分析战争与和平转换的特点规律,提炼战争与和平转换的经验教训,旨在为读者学习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指导战争向和平转换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關於作者:
主编简介:
徐国平,国防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军事战略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作战部队中级指挥员、驻外军事专家等,多次组织指挥军队重大演训活动。现从事战争与和平问题等教研工作,主持完成多项重要课题,多次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李太宇,国防大学副教授,曾在武警部队基层和院校工作,经过学员队参谋和教学等多岗位锻炼,2018—2019年在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执行维和任务。主要从事军事战略研究,主编、参编著作教材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多次立功受奖,多项科研成果获军队、战区级奖励。
目錄
导论(1)
第一章战争与和平转换基本概念(6)
一、战争与和平(6)
二、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16)
三、战争与和平转换(18)
第二章战争与和平转换基本思想(23)
一、中国关于战争与和平转换的基本思想(23)
二、外国关于战争与和平转换的基本思想(27)
三、国际组织关于战争与和平转换的主要观点(42)
第三章战争与和平转换特点与规律(52)
一、当代战争与和平转换的主要特点(52)
二、当代战争与和平转换的规律(58)
第四章战争与和平转换基本条件(72)
一、当代和平向战争转换的条件(72)
二、当代战争向和平转换的条件(81)第五章战争向和平转换主要路径(91)
一、以战止战实现和平转换(91)
二、以和止战实现和平转换(102)
第六章努力实现战后持久和平(110)
一、重塑内外安全环境(110)
二、构建持久和平机制(112)
三、抓好战后重建工作(115)
附件案例研究(124)
一、安哥拉内战(124)
二、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131)
参考文献(145)
后记(148)
內容試閱
第 一 章
战争与和平转换基本概念战争与和平转换问题,包括战争向和平转换与和平向战争转换两个方面。其中涉及战争、和平、转换等重要概念,同时还关联到军事危机、武装冲突、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主动转换与被动转换等多个相关概念。界定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确定好研究范围和重点,是理解和研究战争与和平转换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一、战争与和平(一)战争1战争与局部战争战争既包括国内战争,又包括国际战争。从后者来讲,只有双方宣战或联合国授权动武之后,双方才可以进入战争状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避免承担首先发起战争的责任,一些国家频频出现不宣而战的情况。有些西方国家为避战争之嫌,用所谓的武装冲突掩盖战争之实;有些专家学者也不把一国内部发生的战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来看待;还有些专家学者将战争的概念泛化,将金融战、贸易战、网络战、黑客战、病毒战、外交战、制裁战、媒体战等统统称之为战争,使得“战争”的概念混乱难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中对“战争”的定义是:“国家、政治集团和民族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500页。战争是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激烈交战的军事斗争,是解决国家、政治集团、阶级、民族、宗教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因此,战争的本质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没有地域国界之分,不管是国与国之间、国与政治集团之间、政治集团之间,还是一国内部各种势力之间,也不管是采取宣战的形式,还是不宣而战的形式,只要出于政治、经济等目的,双方使用武装力量进行了军事对抗,且规模较大,都是实质意义上的战争。而金融战、贸易战、网络战、黑客战、病毒战、外交战、制裁战、媒体战,则不具备此特征,不属于真正的战争范畴。第一章战争与和平转换基本概念战争与和平转换概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再没有发生过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性的地区战争和武装冲突却此起彼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0多年时间里,全世界爆发了涉及上百个国家的多场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这些局部性(或地区性)战争相对于全球性世界大战来说,其目的、规模、地域和持续时间都相对有限,可将其称为局部战争。综合世界各国战争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本书认为,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战争形态,是在局部地区进行的,其战争目的、手段、规模等极具有限性。同时,局部战争是相对于世界大战而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但仅就参战国来说,也可能是全面战争。局部战争按规模可分为小规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局部战争。2局部战争与军事危机、武装冲突人类战争史表明,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战前敌对双方会由于各种利益问题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因双方未能及时解决致使其逐渐升级和激化,这一过程就是双方危机(军事)产生的过程。如果双方在危机阶段未能较好控制和化解,就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升级,从而产生武装冲突。如果在这一阶段双方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控制好冲突规模,甚至及时解决冲突实现和解,则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冲突双方没有控制好冲突的规模和范围,武装冲突就会升级为局部战争。局部战争再升级扩大,就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很好的例子。军事危机、武装冲突、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的关系如图1-1所示。冷战后,世界范围内地区性的与国家内部的局部战争、军事危机和武装冲突接连不断,因此,有必要对局部战争与军事危机、武装冲突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图1-1军事危机、武装冲突、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的关系
3军事危机和武装冲突军事危机,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处于可能发生战争或军事冲突的危险状态。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3页。军事危机的相关方或一方在零星事件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致使原有军事平衡被打破,矛盾严重激化,可能导致战争或武装冲突的高度紧张的军事对抗状态。军事危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是和平向战争转换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能否转化为战争还要看各方对危机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产生军事危机的条件一般有两种:一是存在两个或多个对手间的矛盾并发生质变,相互间的稳定状态出现了重大逆转;二是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对某种关系的现存结构提出重大挑战,发生军事敌对行动的可能性增大,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军事危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危机开始、升级、降级、结束等阶段。危机开始,标志着军事对手间冲突性相互作用程度增加。危机升级,表示对抗形势比危机开始阶段更加激烈,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增大,通常有部队戒备、动员、调动和军事部署调整等。危机降级,表示双方相互作用的强度呈下降趋势,部队的各种军事行动逐步向常态调整。危机结束,标志着对手间冲突性相互作用结束,但并不一定是完全恢复至危机前状态。危机结束有可能会对一方或双方(甚至全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武装冲突,是敌对双方武装力量之间发生的低强度的武装对抗。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418页。武装冲突是在军事危机升级后出现的小规模、低强度的暴力冲突,其特点是目的有限、使用的武装力量较少、涉及的范围较小,一般没有战争动员和宣战,爆发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如果冲突没能控制好而继续升级,则可能发展为战争。但究竟是多大规模、多大强度的武装冲突才算是战争,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就国际关系来说,中低强度的武装冲突还未上升到战争状态,严格地讲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而大规模、高强度的武装冲突才可以作为战争来看待。4局部战争与军事危机、武装冲突的关系局部战争与军事危机、武装冲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局部战争是由军事危机、武装冲突逐步升级达成的,三者都是敌对双方动用武装力量作用的结果。但这三者的强度又是不一样的,局部战争强度最大,武装冲突次之,而军事危机又次之。战争是一种法律状态,只有当交战双方或一方宣战,或一方使用武力而另一方确认为战争行为的,双方才算进入战争状态。而军事危机、武装冲突仅是一种客观事实。本书取广义上的局部战争概念,即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所有国际、国内战争和高强度、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都作为局部战争来研究。而大量发生的低强度、小规模的军事危机和武装冲突,这里一般不作为战争看待。(二)和平战争自产生以来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避免战争、追求和平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烈后果,人类又一次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中国政府网,2014年3月28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12月13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13/c64094-26202039html。然而,人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到,促进和平、缔造和平、维护和平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政治困境和政治难题。事实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 人们从阶级、民族、国家、集团、文化、宗教和个体等不同的视角对和平加以考察, 其涵义也在发生变化, 人们对和平的认识可谓千差万别。1古代中国对和平的理解中国对和平的认识较早。早在3000多年前,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其意为和平、和睦、和合、和好、和谐、祥和、平安等多重含义, 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而不同、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道德规范与人生哲理。“平”字的涵义是平等、平稳、平安、均平、均等、公正、公平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平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其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的准则, 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心灵境界, 几乎渗透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先贤,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和平的理解认识全面深刻,以“天人和、社会和、家庭和、群己和”等为核心思想的纲纪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和平思想的根基。而后各朝代又据此思想不断发展,如在汉代《白虎通义》中提出和平的九层关系:国家与人民、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父亲的兄弟姐妹、族人之间、自己与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师长之间、朋友之间,要求形成互相尊重、理解、照应的平等关系。到清朝又明确提出,和谐的家庭是国家和平的基础,国家和平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可见,和平思想自古就具有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和谐等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和平文化构成了东方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2西方对和平的理解从历史的视角考察西方的和平观,有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学者的思想影响深远。第一位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奥勒留·奥古斯丁,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和平的概念。他认为,和平是家庭、部落、国家中一种特定的秩序、一种不受干扰的宁静,完美的和平是超历史的目标。“地上的和平”只有在历史走向终结的世界末日才能实现,不可能通过人类活动来达到,只能是末世希望中的一部分。第二位是捷克教育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他认为和平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世事的宁静且无躁动的状态、秩序和安全保障。第三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他从历史的“和平”状况出发,继承奥古斯丁的思想,认为和平是无尽头的历史动态过程的理想目标。他的《永久和平论》直到今天还是签订国际协议时的范本。他认为,战争是和平的先决条件。普世和平,作为历史的终点,仍是一个理想,只能被作为不断接近的目标,却无法达到。“哲学上的千年盛世”一直在降临,但决不抵达。亚里士多德虽没有赞扬过战争, 但却认为战争是处理国家间争端的合法手段, 就像人类为了享有闲暇与文化生活必须要从事经济活动一样,为了拥有和平, 人们必须偶尔进行战争。古罗马作家韦格修斯有一句经典的格言:“如果你想要和平, 那么就准备打仗吧!”这句话被许多人奉为至理名言。托马斯·霍布斯认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就像暴风雨天气并不意味着雨下个不停, 自然状态也不意味着战争是没完没了的, 这也如同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还带着一把雨伞以防备下雨一样, 在和平时期也要为下次战争做准备, 备战过程就是积聚力量的“无战状态”或“休战状态”。爱德华·卡尔认为,在每一个案例中,真正的目标都不是和平, 而是争夺优势。不考虑战争, 就无法界定和平;和平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 战争虽以和平的方式结束, 但和平有时又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人类为了获得和平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和平大厦建立在人类自身的残骸腐体之上。迄今为止, 用战争、冲突、暴力作为定义和平的主要参照体的做法比比皆是, 除了把和平定义为“没有战争的状态”之外, 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包括某些政治学家对和平属性的普遍理解依然是“民族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或物质暴力”。人们常常援引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的观点:政治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由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组成的,和平是两个敌对的政治团体之间不存在以暴力方式表现出来的持续猜疑的状态, 或者说,和平是政治单位之间暴力形式竞争的某种持续性中止的状况。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和平不过是冲突性质的改变”。日本的星野昭吉将和平定义为“通过非暴力 (非军事) 的手段来公正地 (相容地) 分配价值的过程”。3本书对和平的理解人们对单纯以战争、冲突和暴力来定义和平的做法做出了质疑和修正,提出了直接暴力、结构暴力、文化暴力与相应的直接和平、结构和平、文化和平的概念,这些成为当今国际和平研究的最基本概念。既无直接暴力又无结构暴力的状态才是“积极和平”,即和平=直接和平 结构和平 文化和平。人们已经超越了战争与和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把和平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体现、人性尊严、日常生活、命运安排,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和国际和平活动家池田大作指出:“一般来说, 人们认为和平的反义词就是战争。但是, 研究和平的人们不这么看, 而是认为和平的反义词是暴力。和平是通过同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暴力——贫困、饥饿、环境破坏、压制人权等等作斗争, 通过根绝各种暴力而实现的。”就是说, 只有根除所有的暴力, 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倡导“积极的和平主义”。所谓和平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 相互衷心信赖、相互爱护的一种状态。这样的和平状态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 唯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据此分析,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和暴力,还是人类生命尊严与生命价值的最佳体现。和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很重要。和平还是一种人际关系状态,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方式。通过长期对话,参加对话的双方相互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新的方式与对方发展关系。市民间的人际关系是国际和平和国内和睦的核心,要结束暴力、恢复和平、克服贫穷、消除歧视,就必须在市民之间建立和平的关系,通过发展市民间建设性的和平关系,减少破坏性的冲突关系,最终实现和平。总之,和平不仅意味着没有战争或物质暴力的状态,而且还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