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本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绘写了当下复杂的社会生态,树立了人大代表担当有为的形象,彰显了人大代表的时代力量。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形式,真实再现了发生在浙江省永康市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的故事,描绘了新时代基层单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二十个故事生动、曲折,涉及情与法的纠葛,反映了各级人大代表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面前,用之以法、以情、以理,在参与社会监督的同时,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解决一些仅凭司法途径难以执行和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
|
關於作者: |
应春柳,笔名六柳,浙江省永康人,金华市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主任护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散文集《因为有你——中国护士在非洲》。
|
目錄:
|
目录
钉子户 001
三胞胎 019
新官理旧账 028
八个和一个 041
火灾连环告 050
重整山河待后生 061
三只小猪 073
我的大学学费 082
三根蒜苗 092
逃逸后的救赎 101
一脚的代价 110
债无主 120
临时推销员 131
黄蜂酒的“攻”效 138
断指讼 148
本是一家人 158
秋菊本不想打官司 171
半截中指 180
剖宫怨 190
半途开溜的原告 200
|
內容試閱:
|
序言
近日,由靳东、祖峰、张雨绮等领衔主演的跨国界现实主义燃情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正在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优酷、咪咕视频同步热播。作为剧中主要人物护士长武梅的原型,刚刚被邀约到北京参加电视剧首播宣传活动的应春柳一时被推上了家乡融媒的“热搜”。该剧讲述了以马嘉、江大乔、武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援外医疗队于非洲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情厚谊的故事。而剧中一些故事,特别是武梅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应春柳多年前创作的《因为有你——中国护士在非洲》一书。
应春柳是勇敢的,援非的这段经历,经受了战争与人性、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应春柳也是幸运的,这种特殊的历练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位有情怀的作家,又是一位仁心医者,这种不凡的阅历与深度的生命体验是极其可贵的创作源泉与人生财富。
除了医护工作者、作家,应春柳还是一位优秀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作为一种国家职务,不是荣誉称号,而是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在其任职的期限内,有许多的权利与义务。当好人大代表,必须为人民代言,因此,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百倍的工作热情去认真履职,才能不辜负组织与选民的期盼。应春柳工作生活在“中国五金之都”——浙江省永康市,这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经济较为发达的工业城市。在刚刚排名的中国民营经济竞争力50强县中居第32位。永康从政府到民间,赓续南宋思想家陈亮“农商互藉、义利并举”传统商业文化思想,在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以五金产业为特色,永康成为一块著名的投资致富热土。
但是,勿庸讳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利益诉求日趋复杂,矛盾纠纷猛增,社会治理难度陡升,基层组织解纠压力加大,维稳成本不堪重负,法院案多人少渐成常态。面对这种社会实际,如何实现破局,达到善治,永康社会各级组织在积极探索,期望从历史维度、法理高度和现实温度去搜寻治理良方。其中,八百多年前陈亮提出的“止讼息争达无讼之境”的太平社会愿景颇能与当下社会的和谐追求构成共情。南宋时期,陈亮提出了著名的“持法深者无善治”“法愈详而弊愈极”之论,强调“狱讼日简,教化浸行”,才能实现“同风俗以正人心,清刑罚而全民命”“以法为定,以人行之……上合天理,下达人心”的善治善政理想。这一法治主张是陈亮留给后世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也给永康一个很大的启发:庞冗的法律不一定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产生多么大的良效,有志之士应该意识到,国家大治并不能完全寄托于制度上,也要重视人在国家治理中心的作用。于是,在陈亮故里龙山镇,2013年刚恢复设立的龙山法庭就将陈亮“义利并举”思想与“无讼”“少讼”理念植入基层社会治理,进而发展形成了以“党委领导、各方联动、靠前履职、分层递进,矛盾减少”为核心的永康版“枫桥经验”——“龙山经验”,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2019年,在永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部分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监督法院执行过程中,代表们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刚性的法律执行有时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社会矛盾的化解,案件的终结还需“法外容情”,还须人性之光的照耀。于是,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在以金华市人大代表吕月眉、全国人大代表黄美媚等的牵头推动下,成立了“龙山经验”人大代表联络站,联络站作为人大常委会的直属站与特色站就设在法院,以“解纠加救助”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工作。成立至今,共有一千零四十九人次代表参与联络站活动,参与三百一十起矛盾纠纷、四十七起信访案件化解,成功化解二百八十起,涉案标2.75亿元,发放救助金140.77万元。此项工作深受浙江省人大的赞评,并两次获得时任最高院院长周强的批示肯定。还值得一提的是永康市人大在全市设立“1 N 16”代表联络站体系,全市五级代表都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得到履职能力上的历练与精神层面上的升华。目前,各级代表围绕城市有机更新、工业转型升级、“三个一号工程”等永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出了令人刮目的努力与贡献,也成了平安永康的“稳压器”。
而在这场卓越的工作中,应春柳代表也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认真的记录者。她以报告文学的表达方式,真实再现近几年发生在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的故事,描绘新时代基层单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她从中选取的二十个故事,生动、曲折,涉及情与法的纠葛、人性的考验,反映了各级人大代表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面前,用之以法、以情、以理,在参与社会监督的同时,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解决一些仅凭司法途径难以执行和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一个个故事,绘写了当下复杂的社会生态,树立了人大代表担当有为的形象,彰显了人大代表的时代力量。
故事还在继续发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永康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坚持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坚持以社会效果为旨归,励行致远,砥砺奋进。这次永康市人大常委会促成《解铃人》一书的出版,一方面用文字固化一些有代表性的特色的过往成绩,另一方面,可资借鉴,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提供一些经验乃至于范本。希望应春柳代表继续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参与者与记录者,继续讲好永康故事,讲好真善美的故事,讲好人大代表的故事!
樵隐
2023年12月10日
自序
三年前,永康市作家协会参与永康市人民法院和文联举办的“龙山经验”采风活动,我写了《半途开溜的原告》《三只小猪》之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永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章锦水与时任法院院长楼常青先生鼓励我,让我继续写一写发生在“龙山经验”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的一些典型案例。他们说,写成故事后既可以让参与调解的人做工作参考,也给大家起到一个普法的作用,一举两得;看过你写的《因为有你——中国护士在非洲》,记录了你援非期间的工作生活,让我们了解到医疗队的一些感人故事,你就用这样的方式写写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故事吧。
一份鼓励,一份信任,我接下了采写调解案例的任务。
《解铃人》中的主人公——吕月眉是资深的金华市人大代表,她是我父母辈的人,可是我们都喜欢叫她吕大姐。亦师亦友的她,在每一个案例的调解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的睿智。当然,工作中还有众多各级人大代表和林继旭等法官的无私奉献。
《林间集》记载,有一天,法眼和尚问大家:“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大家回答不出。正好泰钦禅师来了,他说:“系金铃的人能解下来。”后人用“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惹出来的麻烦由谁去解决。现实中果真可行吗?比如系铃人不在了呢?一个矛盾的产生由诸多因素造成,倘若解决中不考虑动态变化,往往只是刻舟求剑。《解铃人》中大部分案例是司法途径走不通后,或者执行不了才放到联络站来调解的。如何在调解过程中既有法度,又温情,这需要智慧,还需要有足够的担当。
三年多来,我跟随吕大姐等人大代表参与“龙山经验”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调解过程中,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不仅要兼顾双方利益,还要站在更高的维度看问题,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是所有案件解决的基调。为了感化当事人,有些人大代表还自掏腰包,或者为当事人解决与此案件无关的一些实际困难,以此为切入点打开他们的心结。当得到双方谅解、冰释前嫌的时候,剑拔弩张的双方也温情而柔软起来。
案例中的人物走上司法途径的背后,有不堪、有隐忍、有委屈,但很多是因为不懂法律所致,虽然有些是个性使然,也有些是环境因素造成。这些案例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一方面起到普法作用,一方面也反应当下家庭、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在写作中,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价值观要从当事人的处事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中得以表现,我就得站在主人公(原告、被告)或者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描述、叙事,只有通过多维的角度去写,人物和事件才会鲜活起来。
书中大部分案例,我只是通过吕大姐和其他参与调解的人大代表的口述,并采访个别当事人和案件受理法官来收集资料,但是,有些当事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闪烁其词,这也给我的写作带来一定困难。一部好的作品和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易懂、耐看,且从中受到启迪,写好每一个案例,讲好每一个故事,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仅仅写好如何调解,可读性就少了一些,所以我尽有可能将矛盾发生的起因和场景还原,多角度去了解案例的始末,以合乎情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细节,故事才得以完整呈现。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我在叙述时,尽量对案件的主要当事者,采用了化名。
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或许就是解铃人——吕大姐的秘籍,用于写作同样如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不是巧妇。其实米、炊具、柴火缺一不可。吕大姐和众多的人大代表以及法官们给予的这些案例就是最好的“米”,且是优质的“大米”,他们不厌其烦地从各个角度提供我宝贵的资料。《法徽外的天平》系列连载,刊登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金华晚报》新闻客户端,还有永康人大《人民之声》杂志连载,这些最好的“炊具”,为本书的发表提供了最初平台。永康市人大常委会陈美蓉主任觉得这些故事写出来有必要出书成册,既体现人大代表的担当,也是代表在监督过程中如何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一种新方式的探索,让更多的人了解人大代表联络站所作的一些工作;采写期间,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永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章锦水和作协原主席蒋伟文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原副院长金菊爱教授和永康籍作家郑骁锋老师都也帮忙梳理提议,他们一致认为,在故事的表达方式上,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较为合理,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柴火”。
“生米”做成“熟饭”后,得有人先尝尝。因此,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堂姐应晓青女士,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她是所有案例写好后的第一个读者。她说这些故事有一定的可读性,而且对她很有启发,特别是《黄蜂酒的“攻”效》和《三只小猪》,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打架赔了钱还要坐牢啊(民事附带刑事案件)。我不是巧妇,我只是一个笨拙的写作者,却也活生生地让我把“饭”煮熟了。
能不能把联络站的故事写好,我很忐忑,当付诸笔端且得以印刷的时候,感觉就像丑媳妇见公婆,望读者掩卷之际,给予多多包容和担待,并多提宝贵意见。
脱稿之际,再次感谢给我帮助过的亲朋好友们!
应春柳
2024年1月14日
钉子户
上午,周家一行七八人来到法院,给人大代表联络站送来了一面写着“解十年积怨,促家族和睦”的锦旗。
(一)
去年初秋的傍晚,太阳还没有下山,周三吃完晚饭就出门散步去了,他想早点出门可以顺便去看看那块空地。
周三刚出门时迎面碰到老邻居,互相打了个照面。“散步好啊,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老邻居笑着说。
周三倒没奢望能活九十九,特别是近来肚子胀气,心里也憋气,家族里的烦心事不要来折他的寿已是万幸。再说,他每次出去散步肯定是不止百步的,从家里出来,绕过溪心菜场,再到江边的绿化带一直走到东尽头,再转回家,差不多有一万多步。周三没有去数过,这是手机屏幕上的健身计步数据显示的。
周三背着手踱着步,很快就转到了溪心菜场以北的那块空地上。说是空地,或许说废墟更为贴切。这里足有几千平方米,一栋孤零零的破楼房兀自孤立着,断垣残壁上爬满青藤,青苔斑驳,屋脊已散了架,屋顶千疮百孔,原本排列有序的瓦片就像用刀刮过但没有刮尽的鱼鳞,断了的檩条、椽木从瓦间戳出一截,无力地指向苍穹。
匆匆而过的行人是断然不会去留意这块废墟的,只有周三每次路过这里时,都会与之深情对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一家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宅,也是父亲留给他们的财产。如今,老宅的正房和厢房大部分已倒塌,堂屋两边杂草丛生,碎石瓦砾、破旧衣服、废弃的矿泉水瓶、白色的塑料泡沫……邻居们的房子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化为废墟,上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废弃物,有时候会有捡破烂的人过来。对面是几栋崭新的高楼和新建的小楼,溪心菜场上方挂着各式时尚广告牌,相形之下,废墟俨然是另一个世界。
在废墟上,与老宅对望的还有一棵老樟树。这棵老樟树曾是泉口村入口的风水树,现在依旧枝繁叶茂。
当天上午,人大代表吕大姐和法官曾来找过周三,说现在整块区域就他家那栋楼拆不了,已成为大家眼中的“钉子户”,希望作为周家最年长的周三能带头配合做好工作。
周三直喊冤,“钉子户”的黑锅,他才不来背。
周家兄弟从曾经的情同手足到翻脸不认人,再后来,周老爷子和周一、周二相继去世,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他脑海里播放……两位家兄过世后,他们的继承人周全文、周全武、周月芬,还有周恒,都不承认已经算好的那笔账,两代十余口人的亲情关系因一笔分房账而对簿公堂。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周家这怨已结了十年,还能解吗?
活了大半辈子的周三觉得,太多家产留给后代,孰好孰坏都不知道呢。
(二)
20世纪的永康城东郊,有个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离城区五六公里,一条自东而西的南溪从村西绕过,此处当年是溪流旋湾停船之口,早年这村叫“船口”,因永康话“船”与“泉”同音,后来就变成了“泉口”。
居住在这里的均为周姓。周冬生,字末旭,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出生在这个村。
末旭的父亲念过几年私塾,略懂取名之道,所以不像村里其他人家,随随便便给孩子取个阿狗、阿猫了事。那年是戊申年,末旭出生时刚好是太阳初升的早晨,那为什么是“末旭”呢?他的父亲说,末旭,就是光绪皇帝在位最后一年的意思,但为了避讳,没用“绪”,而用“旭”。
那一年,皇帝生病卧床无法上朝,慈禧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病重,但是我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日记被李莲英看见,他立即报告给慈禧。慈禧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于是,令人给光绪下了毒药。
本来,光绪皇帝至少可以晚一年走,那“末旭”就该是“升旭”或是“申旭”了,他的命运也可能不一样了。关于命运,末旭后来听算命先生说,除了生辰八字,名字藏着一个人的运势。他想,如若老父亲懂点玄学,估计也就不会给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取名末旭了。
末旭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会识点文断些字。二十岁那年,他跟随邻村人外出谋生,因为他识字又内敛,到上海后便在一个国民党高官家做了总管,邻村的人则去参加革命,战死在战场。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被日军攻陷,末旭想起战死的老乡,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决定回老家泉口娶妻生娃,过自己的小日子。临走前,东家给了他一笔不小的安置费。那年,末旭二十八岁。
回家后末旭用这笔钱买了一些田地,娶了妻。末旭的老婆比他小十多岁,用今天的话说,末旭算是晚婚晚育,老婆却是早婚早育。
两年后,末旭又建了一座三合院,占地面积四五百平方米。这座九间头的三合院,由三幢两层楼组成,五间坐北朝南的正房,正中是堂屋。正房前有一条三米宽的走廊,正房的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三幢房子呈一个凹字形平面,共拥有一个偌大的庭院。三合院刚落成时,在村里特别显眼,土改期间,那些田地连带这所宅院,都成了末旭“富农”的证据。
老大周一出生后,末旭的老婆一怀上孩子就流产,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生下老二周二、老三周三,所以老大要比老二年长十多岁。
村里人说,末旭夫妇是老当益壮。而末旭说,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被整成富农,后来家里的房子被征用,没心思做那事。
村里人说,得了,你家老二、老三出生时,你们还不是住在那间破旧的借住房里吗?
末旭挠了挠头,细想,也对,就呵呵笑了笑说,其实呀,这和他的名字多少有点关系,“末”是最后,“旭”是升起的太阳,老了要重振雄风嘛,哈哈哈。他还说,若老婆再怀上,准备给孩子们取名周四、周五、周六……但,即便是最后一个,也断不会取“周末”。
末旭为孩子们取名,颇有老子顺应天道之意,根据出生顺序,论资排辈,长幼有序。他相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法则,三个儿子刚刚好,以后儿孙辈们欣欣然兴旺发达。
(三)
“文革”期间,末旭在想,倘若闹革命的那个邻村人还健在,会不会把他曾经在国民党官员家中当过管家的事“揭发”出来呢?那他岂不是就成了反革命。如此一想,再怎么说,富农的帽子至少比国民党反动派、间谍的罪名“安全”一点。
遇到困境时,人们总是希望从虚冥中求得一点安慰。被戴上富农的帽子后,末旭也偷偷去算过命。生辰八字、姓氏报上,算命先生睁着大白眼,眼珠子不停地往上翻,一双指甲缝里、掌纹处都填满墨色的手,掐指一算,说他暮年平安老死,后代兴旺,但可能会有争端……“末”就是马上没有,“旭”是东升的太阳,马上就没有了东升的太阳,这样的命,要说很差,不是,要说很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此,末旭认为自己的命大抵在冥冥之中被老爷子在取名的时候就已经定了。若不是老佛爷把光绪皇帝提前送走,他的老爷子就不会给他起这个名了,以此推算,那他的命岂不是就不一样了吗?还说“天高皇帝远——管不着”,看来并非如此,他这个远离帝都的一介草民,命运也被远在天边的皇帝牵扯着不得安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旭家的三合院不是被村里用来办学校,就是用来建食堂,不是用来养蚕,就是用作办兔场,他们一家只好住到堂叔家的一间破旧老宅中,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搬回三合院里。而这三合院能最终回归,还与他在扫盲运动中当过老师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上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随后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永康县积极响应号召,各个乡镇纷纷举办农民夜校,所有不识字的青年、壮年、老年,只要开口能讲话、睁眼能观风、竖耳能听音的都可以报名。夜校就设在末旭这所宽敞的九间头三合院里,末旭以家为校,教十里八乡的人识文断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