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書城自編碼: 404916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钱理群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7816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我本富足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4.8
《野草(初版百年纪念版)鲁迅亲定的传世母本,内封复原孙福熙设计》
+

HK$ 20.7
《名著朝花夕拾》
+

HK$ 35.4
《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

HK$ 74.8
《卞孝萱晚年自述》
+

HK$ 572.7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典藏版)》
+

HK$ 80.5
《时间的花朵》
內容簡介:
这是我和中学生,以及中学生和鲁迅之间一次心灵的相遇和交流,而且我也在这样的交流中又和鲁迅有了一次相遇,在某些方面,也就有了新的体认。
2003 年出版了我在北大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鲁迅研究”课的讲稿,现在再出我的中学鲁迅讲稿,就算是配了套:我一直将对处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人讲鲁迅,视为自己学术和生命的一个使命。
鲁迅是永恒的“山”,而年轻人却是一代一代流动的“水”,这“山”和“水”的关系,是永远引人遐想的。
——钱理群
钱理群从北大退休后,于2004 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中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大学教授为中学生开选修课,这成了当年的新闻事件。2005 年,他又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 “鲁迅作品选讲”选修课。2009 年又应邀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台湾学生对鲁迅的独特体认,使作者对鲁迅思想的普遍性、超越性和超前性有了更为深切的体认。本书就是根据这四轮开课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附选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调查摘录。
關於作者:
钱理群,1939 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十八年。198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他以对20 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钱理群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
目錄
开场白 聊聊这门课 ......................................................................1
附:课前调查 我对鲁迅的最初印象 / 6
第一讲 且说父亲和儿子(上) ................................................14
附:学生作业 我和我的父亲/ 35
第二讲 且说父亲和儿子(下) .................................................48
第三讲 儿时故乡的蛊惑 ...........................................................65
附:学生作业 我读《我的第一个师父》/ 80
第四讲 鲁迅与动物 ...................................................................82
第五讲 鲁迅笔下的鬼和神 .......................................................96
附:学生作业 我读《铸剑》/ 110
第六讲 生命元素的想象 ..........................................................113
附:学生作业中的多样解读和发挥/ 126
第七讲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 .....................................................141
第八讲 睁了眼看 .....................................................................160
第九讲 要有会看夜的眼睛 .....................................................183
第十讲 另一种看 .....................................................................197
第十一讲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17
第十二讲 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243
附录 ......................................................................................287
一、学生考试作业 我之鲁迅观/ 289
二、课程总结调查 / 313
三、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 / 323
四、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 330
五、部分台湾学生对鲁迅的接受/ 369
后记 ......................................................................................396
內容試閱
第九讲 | 要有会看夜的眼睛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新的话题。“睁了眼看”以后,还有一个问题:会不会看?
我们还是从鲁迅的一篇文章说起。题目叫《夜颂》,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接着,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在白天,人是穿着衣服,戴着面具的。比如说,我现在站在大家面前,就戴了一个“北京大学教授”的面具,也就是说,自觉、不自觉地,我的言行就要受到某种限制,对我自己就有所遮蔽,你在课堂上看见的我,和在我家里看见的我,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在白天,在光天化日之下看见的我,和黑夜中的我,也是不一样的。到了晚上,特别是一人独处的时候,把衣服脱下,面具也拿下了,这时,就露出了一个真实的赤裸裸的自我。——我想再补充一句:这还不够,因为还有皮肤,皮肤也是一种掩饰,只有连皮肤也撕开,露出血淋淋的筋骨,那才是血淋淋的真实。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那里有血淋淋的真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敢面对的。
鲁迅的这一描述,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白日,就意味着掩饰、遮蔽;只有黑夜,才有真实。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说他是一个“爱夜的人”:“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 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
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表面上看,是一个大白天,社会一片光明,但是,在光明之下正“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鲁迅连用两个比喻,“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提醒我们中国的“吃人肉的筵宴”里的人肉酱缸上面,有着金盖,吃人肉的鬼魅脸上是涂着雪花膏的。因此,不是你一睁开眼睛,就能一眼看出的,这就有了一个识别的问题,去掉伪饰的问题。能不能看到白日背后的大黑暗,能不能透过种种装饰、层层遮蔽,看到真实,这需要眼力,需要智慧。鲁迅因此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板书:要有看夜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讲的主题:睁了眼之后,还要有会看夜的眼睛。
我们来具体考察:鲁迅是如何看的?他练出了怎样一双会看夜的眼睛?这也就是前面所讨论过的,我们读鲁迅作品,不仅要了解他的独特见解,更要了解唯他所独有的看世界的方法。在我看来,鲁迅看世界的方法,有四个特点。
一、往深处看,仔细看,看出隐蔽的内情(板书)
鲁迅说过,他看事情太仔细,他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一个看得太仔细,一个看得太清楚,这大概就是鲁迅看事情不同寻常之处。他喜欢往深处看,希望看出内情,他要关注的,他要在他的文章里揭示的,是人最隐蔽的心理状态,而且是人自己也未必自觉的,即所谓无意识的隐藏心理。因此,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鲁迅却一眼看出背后的内在问题,揭示出来,就让大家大吃一惊。
举几个例子。
鲁迅有一篇奇文,题目就很怪:《论“他妈的!”》。“他妈的”堪称中国的“国骂”,每个中国人都会骂,即使不在公开场合骂,私下的暗骂也是有的。鲁迅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过这样的趣闻:“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鲁迅说,这里的“国骂”,“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问题是,全民都这样骂,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认真地想过:这样的“国骂”意味着什么,背后隐藏着什么,更不要说写成文章。在人们心目中,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人们忽略之处,正是鲁迅所要深究的;人们避之不及,鲁迅却偏要大说特说,要“论”。“论”什么呢?论“国骂”的背后隐藏着的国民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国民心理的社会原因。于是,鲁迅就做了“国骂始于何时何代”的考证。这样的考证,也是非鲁迅所莫为的,现在的学者是不屑于做,也想不到要做的。但鲁迅认真地做了,而且得出了很有意思的结论。
他发现,“他妈的”这种“国骂”大概始于晋代,因为那个时代强调“门第”,即所谓“出身”。人的地位价值不是取决于你的主观的努力,也不是取决于你的才能,而是取决于你的出身。出身于大家族,就可以当大官,这就是“倚仗祖宗,吃祖宗饭”。这样的遗风犹存: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有个好爸爸, 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仗势欺人,就是仗自己父母、祖宗的势力欺人。当一个人受到仗势欺人的人的欺负,他心里有股怨气,特想反抗,但是又不敢反抗,那怎么办呢?于是就走一条“曲线反抗”的路:你不是靠着父母,吃祖宗饭吗?我就诅咒你的父母、祖宗,骂一声“他妈的”,出一口恶气,心理就平衡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反抗,但却是靠骂脏话来泄愤,是一种被扭曲的,甚至可以说是卑劣的反抗。这是典型的阿Q 心理,“他妈的”一骂,心里满足了,就忘记了一切屈辱,还是“闭了眼睛”,天下也就太平了。
你们看,鲁迅对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国骂”看得多细, 多深,他看出了内情:一个是中国社会无所不在的等级制度,一个是中国人一切倚仗祖宗,不思反抗,自欺欺人的国民性。而且鲁迅说: “中国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 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不知道同学们读了鲁迅这样鞭辟入里的分析有什么感觉,至少以后再有意无意地口出“国骂”,就会有某种反省和警诫吧?鲁迅这双“会看夜的眼睛”实在太厉害了,他把我们中国社会制度的毛病,我们国民心理的弱点,看得实在太透了。
这里还有一例。许多人都喜欢看京剧,尤其喜欢看男扮女装的戏,这本来也没有什么,无非是人们的欣赏兴趣和习惯。但鲁迅却要往深处看,要追问这背后隐藏的心理。于是,他发现,同是欣赏,男观众和女观众,欣赏的重点不一样,他们所要看的不一样:同是“男人(男演员)扮女人(女角色)”,男人(男观众)看见“扮女人”, 女人(女观众)看见“男人扮”。(参看鲁迅:《论照相之类》)——这又是一个十分独到而深刻的心理分析。它所揭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禁欲主义桎梏下所形成的变态性心理:在封闭的社会里,剧场就是一个男女间交往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看“男人扮女人”的戏来满足被压抑的性欲。而这样的男人扮女人,不男不女,亦男亦女,也正好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所以鲁迅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从很普通的看戏,鲁迅却看出了如此深的“内情”:不仅是民族的心理变态,还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这都是人们并不自觉的“集体无意识”,却被鲁迅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自然难以被接受,直到今天还被中国的京剧迷们视为鲁迅“全盘否定京剧和中国传统”的“罪证”。面对这样的误读和隔膜,我们也只有感叹而已。
鲁迅还有一篇分析张献忠杀人心理的文章《晨凉漫记》,我们的选本有一个摘要。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中,最喜欢杀人的是张献忠,鲁迅从他反对滥杀无辜的立场出发,自然有尖锐的批评,这和毛泽东视农民起义为历史发展动力的立场,是有很大不同的。鲁迅最不能容忍的,是张献忠见人就杀,“仿佛他是像‘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样,专在‘为杀人而杀人’了”。很多人都把张献忠的杀人,归结为他性格的凶残;鲁迅却不满足于这样的肤浅之论,而要深究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于是,他发现,张献忠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胡乱杀人,而是有所节制的,因为那时他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时候,胜负未定,他还有可能当皇帝,就不能把老百姓都斩尽杀绝。直到李自成在北京坐稳了天下,张献忠知道大势已去,就开始乱杀人了,心想反正这天下不是我的,就要通过杀人来泄愤,“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因此,这是一种失败的没落的心理下的疯狂杀人,“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或许还有破落家庭的子女),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己收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鲁迅这里实际上是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处在没落地位的阶级、个人和国家,常常会有疯狂的报复和破坏,看起来好像很猖狂,内心却是虚弱的。同学们可以以此来观察许多国内、国际现象,是可以明白许多事情的真相与内情的。
但这些隐蔽的心理,都是人们(特别是当事人)所不去想,不敢想,更不说出来,不愿说,不便说,不敢说的。鲁迅却一语道破,就让人很尴尬,很不舒服,于是就说鲁迅“毒”,有一双“毒眼”,实际就是“会看夜的眼睛”;更有一支“毒笔”,不过是写出了被着意遮蔽的黑暗的真相和内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