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融变鼎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透视(深度剖析文化科技融合之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指南。)

書城自編碼: 404315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钟君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56137046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7
《共同富裕目标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

HK$ 76.6
《厉以宁论民营经济》
+

HK$ 79.4
《新质生产力》
+

HK$ 93.2
《政府采购500问 (修订版)》
+

HK$ 78.2
《数字经济下的能源新基建》
+

HK$ 87.9
《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編輯推薦:
权威巨献,领航新使命:本书紧扣新时代文化使命,深度领会前沿文化与科技发展战略,由知名理论学者强强联手,铸就重大研究成果,全面深刻揭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时代路径。
实践指南,勾勒新蓝图:集创新观点与战略部署于一体,不仅解析“文化 科技”的本质,更提供实操指南,绘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科技融合建设新蓝图,为文化自信注入强劲动力。
严谨论证,启迪新篇章:逻辑严谨,论证深刻,本书体系完备,见解独到,原创思考贯穿始终,深入浅出地解析文化与科技融合之道,配以生动案例与手绘图解,让读者轻松掌握精髓,启迪智慧火花。
装帧设计,讲究新特点:该书从字体选择到色调搭配,从纸张选用到工艺处理,对品质的要求高。封面书名烫蓝金,既突出了主题,又增添了质感;内文双色印刷,增添阅读舒适度。
內容簡介: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全书多维度、多视角探讨融合之道,结合诸多实际案例,讲清楚为什么要融合,怎么融合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领域,全书前沿性展开了独特分析,描绘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画卷,结合实例,前瞻新领域,绘就融合新蓝图,提供了全国性融合新典范,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新未来
關於作者:
本书编写组 编著
钟君 等,本书编写团队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十余位资深理论研究专家组成。
钟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代表作有《马克思靠谱》《读懂中国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研究》等。
目錄
绪 论
第1章
什么是融合:“软实力”与“硬支撑”的双向奔赴
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在机理
1.文化能为科技带来什么
2.科技能为文化带来什么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历史溯源
1.基于工具和器物层面的简单糅合
2.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巨大变迁
3.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逻辑
1.科技和文化基于知识的关联性
2.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互补性
3.科技与人文学科边界的模糊性
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实践考察
1.科技驱动下的“业态升级”
2.跨界聚合下的“产品新创”
3.技术植入下的“内容活化”
4.互促共生下的“生态重构”

第 2 章
为什么要融合: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一、大势所趋: 一场扑面而来的大变革
1.推动全球产业和国际竞争格局深度调整
2.深刻改变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方式
3.深刻改变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
二、国家所需:不容错失的重大战略机遇
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需要
2.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3.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现实需要
三、人民所盼:梦幻照进现实的消费新体验
1.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铺就“升级之路”
2.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弥合“数字鸿沟”
四、安全所系:必须取胜的意识形态主战场
1.有效应对网络平台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
2.扭转党管国有平台主流话语权趋弱的被动局面
3.加快构筑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主权“防火墙”

第 3 章
融合成什么样:“五新”呈现
一、新设施
1.文化大数据基础设施
2.国家文化专网
3.文化算力基础设施
4.文化创新平台
二、新技术
1.人工智能技术
2.云计算技术
3.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4.人机交互技术
5.数字孪生技术
6.区块链技术
7.大数据技术
三、新装备
1.具身智能
2.3D打印机
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
4.车载音视频装备
四、新场景
1.智慧文旅应用场景
2.数字文博应用场景
3.数字演艺应用场景
4.沉浸式游戏应用场景
5.AI教育应用场景
五、新业态
1.新产业
2.新模式
3.新集成

……
內容試閱
文化之美,浸润人心;科技之光,照亮未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 犹如氘与氚结合产生核聚变一样,爆发惊人力量, 推动革故鼎新。纵观人类历史,世界科学中心的 每一次大转移无一不孕育于文化思潮的大变迁,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大进步无一不源自于文化和科 技的大融合。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 与电”“数与网”,再到如今“云与端”“数与智”, 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无不带来人类社会的大变迁、大发展、大跃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而来,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正因为如此,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 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 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什么是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什么要融合?融合成什么样?怎么融合?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酝酿着一股强大发展态势,蕴藏着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值得深入研究、抢先布局。
什么是文化和科技融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科技。文化以社会为对象,致力于以文化人; 科技以自然为对象,致力于以技驭物。文化和科技本质上都源 于人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进化。只不过文化更强调价值理性, 而科技更注重工具理性。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如果从文化的基本构成来讲,由内到外大致分为三 个层次,即“内道”“外器”“规制”。“内道”是指文化所承 载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东西,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外器”是指呈现文化的载体, 包括书籍、服饰、建筑等物质载体,也包括语言、音乐、饮食等 非物质载体。“规制”是指文化传承传播的规则、制度、风俗、 习惯等。规制的绵延,保证了文化的赓续。概言之,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呈现于物质载体或非物质载体,依托于制度规则或风俗习惯进行传承传播。因此,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就指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诉诸长远、诉诸千秋万代的视野与情怀。”
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形而上之“道”谓为“体”,即 普遍性、规律性的物则规则理则;形而下之“器”谓为“用”, 即“道”的工具载体。在数智时代的今天,网络和科技早已成 为文化“内道”新的重要工具载体。文化之于科技,一个是内化于心的“道”,承载的是我们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一个是外化于形的“器”,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换句话说,文化这个“内道”彰显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软实力,科技这个“外器”体现的是一种物质上的硬实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实际上是软硬结合、道器合一,是价值与工具的双向奔赴。
从文化对科技的作用来看,文化以其思想性、精神性、价值性、伦理性、艺术性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