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HK$
108.9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HK$
108.9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HK$
74.8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HK$
54.8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HK$
76.8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HK$
107.8

《
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
售價:HK$
75.9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研究中心所编,主要收录国内戏剧学专业范畴内、反映国内戏剧学领域学术研究最新动态的学术性文章。本书共收录文章27篇,被分别编入“观念与理论”“剧作新论”“戏曲史论”“舞美研究”“表导演研究”“话剧史论”“外国戏剧”。所选文章内容甚广,既涉及较为专业的戏剧理论,也涉及我国当前戏剧发展与演出的现状,以及具体剧目、舞美、表导演研究与介绍。大部分文章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水平,对于戏剧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
關於作者: |
本书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研究中心编委会编辑,主编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当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中国戏剧学史稿》《当代戏剧启示录》《曲律与曲学》《愚园私语》等,参加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曾获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首届文化部优秀艺术教材奖、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1992年被授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被授予“上海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
目錄:
|
一、观念与理论
3狄德罗是戏剧理论家还是剧场理论家?
——读《狄德罗戏剧》有感/孙惠柱
11再探梅兰芳首次访日公演之“旧剧”价值认证目的/袁英明
23东方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对20世纪欧洲戏剧导演的影响研究/李旻原
33剧场作品中的“高度现代性”反思
——以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罗马悲剧》《战争之王》为例/孔繁尘
二、剧作新论
45平民视角下《白兔记》剧情编排的俗性特征分析/杨宝春
63红楼?闺阁?悼亡
——吴兰徵《绛蘅秋》新论/翟皓月
77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明清小说里的戏曲、园林及其喻托/姚旭峰
91谈小说《白鹿原》的话剧改编/杨扬
三、戏曲史论
101嗣皇帝与清中期内廷演剧探究/刘政宏
113明清戏曲中“贞女”与“节妇”的形象书写/马天恒
125《孤本元明杂剧》校印史事初探
——以张元济、王季烈通信为线索/肖伊绯
158陕西易俗社早期编剧群体身份特征及剧作特点/郭红军
17221世纪初昆曲演剧的多元化探索/张茈文
四、舞美研究
183中国戏曲丑扮考略/李芽
196明清“水上戏场”探析/贤骥清
五、表导演研究
217越剧《凄凉辽宫月》重排的导演思考/郭宇
230梨园戏《李亚仙》导演自述/庄长江
六话剧史论
261中国现代悲剧的美学接受/胡志毅
283中国话剧喜剧美学接受的百年变迁/胡德才
300建构话剧史料体系的新尝试
——《中国早期话剧稀见文献辑录与校勘》序/赵骥
311熊佛西:中国现代戏剧大众化的先行者/赵卫华
七、外国戏剧
319苦涩的自况
——论布尔加科夫对莫里哀形象的塑造/王永恩
331氛围、“事件”与角色间的交流
——约恩?福瑟剧作的舞台演出性辨析/吴靖青
346观念与路径:布莱希特戏剧的国内排演/丁盛
361格洛托夫斯基的东方之旅/倪胜
37320世纪30年代法国拉普戏剧的历史成因与实践研究/鲁楠
390表层世界之奴
——尤里?布图索夫导演戏剧《麦克白?电影》/荣玉
399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编后记
本辑所收录的27篇文章分别被编入“观念与理论”“剧作新论”“戏曲史论”“舞美研究”“表导演研究”“话剧史论”“外国戏剧”七个栏目。
“剧作新论”是我们新开辟的一个栏目。本专栏从各个角度对《白兔记》《绛蘅秋》《金瓶梅》《红楼梦》《白鹿原》等剧目做出新的解读。
在“舞美研究”专栏中,李芽的《中国戏曲丑扮考略》梳理了戏曲丑扮由简到繁的过程。随着新媒体与戏曲的结合,丑扮的技术与效果日益精进,出现了“丑中见美”的丑扮新趋势。贤骥清的《明清“水上戏场”探析》一文指出中国古代水上戏场不仅远追唐宋,延至明清,而且遍及江南,北上中原,构成了关于主流剧场建筑研究的重要补充。
在“表导演研究”专栏里,郭宇的《越剧〈凄凉辽宫月〉重排的导演思考》,从剧目创排的新思考、剧目的时代背景分析、用什么手段体现该剧的艺术特色等角度对重排《凄凉辽宫月》做了总结性的思考。在保持越剧吕派风格的基础上,雕琢出人物特色与戏剧张力,目的就是要让戏好看。导演要有相应的文史知识背景,并且要有“招数”(能力和手段),在戏剧舞台上,体现其艺术特色。庄长江在《梨园戏〈李亚仙〉导演自述》一文中,回忆了1962、 1997、 2005年三次执导梨园戏《李亚仙绣襦记》的过程,留下了珍贵的演出史料。
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关注本书所收文章中提及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材料,期待有不同意见或有新发现的读者参加“商榷与争鸣”,或来稿讨论。欢迎同道友人及诸位读者的批评指教。
编者
2024年6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