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HK$
85.8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1.图片精美,案例丰富2.语言通俗,贴近生活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起源、植物编织的分类、柳编工艺的分布三个角度梳理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历史文化;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兴起的原因与历史发展,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从柳编器具的材料特色、工艺分类、工艺流程三个方面分析其编织工艺;从柳编器具的器型、结构、纹理、色彩四个方面解剖其造型艺术。针对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活态传承,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历史演变、文化内涵、技艺特色等方面的读物与参考书。
|
目錄:
|
第1章 柳编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1.1 编织工艺 003
1.2 编织工艺的类型 005
1.3 柳编工艺的起源 013
1.4 柳编工艺的分布 018
第2章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与发展
2.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 029
2.2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发展 036
2.3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演变 049
第3章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编织技艺
3.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编织材料特色081
3.2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编织工艺类型089
3.3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编织工艺流程097
第4章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造型艺术
4.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器型109
4.2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结构123
4.3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纹理127
4.4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色彩138
第5章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活态传承
5.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传承148
5.2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创新150
5.3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发展153
附录 柳编器具样本(部分)160
参考文献166
|
內容試閱:
|
编织是人类与自然交融创造的奇迹,利用植物材料进行经纬相交的编织工艺,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手工技艺之一。在人类文化史上,编织艺术源远流长,它的历史超过了绘画和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色。柳编,是用柳条等植物材料编织而成的一种编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智慧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淮河,一条历史悠久的江河,孕育了无数文化的火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底蕴。淮河两岸的人民曾经是苦难的,淮河自古以来不是旱就是涝,在近五百多年的时间内,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水灾达三百五十多次;淮河两岸的人民是伟大的、智慧的,如同两岸的杞柳一样柔韧,无论干旱还是洪涝,都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面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时,能用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用杞柳编织美丽的器物换取粮食得以生存和繁衍。淮河流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柳编之乡”,其柳编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法,为我国民间工艺中的瑰宝。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淮河两岸人民智慧和文化的体现。本书从柳编工艺的起源、植物编织的分类、柳编工艺的分布三个角度入手梳理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历史文化;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从柳编器具的材料特色、工艺分类、工艺流程三个方面分析其编织工艺;从柳编器具的器型、结构、纹理、色彩四个方面解剖其造型艺术。针对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活态传承,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非遗文化。
本书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淮河流域柳编工艺演变与活态传承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韦艳丽、王磊和安徽省六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远奎著写和创作插图,原创插图有130余张,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孙虹、王松琴、刘煜炜、刘翰扬、周璇等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的调查研究与资料整理工作。感谢安徽省霍邱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安徽省霍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安徽省霍邱县档案馆、安徽省霍邱县水利农耕文化展览馆、安徽省六安市美术家协会、安徽庆发柳编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调研和资料支持。在出版过程中,得到好友廖宏欢的热情帮助与支持,我的大学同学李晓斌为本书设计了封面,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韦艳丽
合肥工业大学逸夫建筑艺术馆
2024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