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文学天团,中小学语文课本高频入选作家 趣味呈现“唐宋八大家”的诗文风采和跌宕人生 八大家精彩故事,百余篇经典诗文
让孩子告别死记硬背,轻松通关小古文和古诗词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的是唐宋文坛上八位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的故事。全书秉持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互见性的原则,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品性情、处世之道、经典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即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
關於作者: |
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唐宋古文研究》《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唐宋八大家的故事》等。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上册 目 录
韩愈:为文振起八代衰,作人不愧百世师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 003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 005
被迫毛遂自荐 / 007
慨叹人不如鸟 / 010
两入军幕供职 / 012
请示上班时间 / 015
反流俗抗颜为师 / 017
遇危难华山求救 / 020
共患难叔侄情深 / 022
穷乡僻壤的县太爷 / 025
难兄难弟度中秋 / 028
日与宦官为敌 / 030
屈驾访神童 / 032
挑战避讳 / 034
质疑割股 / 037
为牛僧孺造势 / 039
爱才荐贤 / 040
谆谆教子 / 042
发牢骚反被提拔 / 045
力排众议调闲职 / 047
忠犯人主之怒 / 050
祖孙相逢蓝田关 / 053
为民驱鳄 / 054
出资办学 / 057
结友大颠和尚 / 059
改革太学 / 061
推敲 / 063
谀墓之讥 / 065
抚养穷孤的慈善家 / 067
柳宗元:高风亮节义气真,文学辞章传世远
从未到过的老家 / 073
战乱中的童年 / 074
良好的家庭教养 / 076
坎坷的求仕之路 / 078
未曾上任的蓝田尉 / 080
“踔厉风发”的革新者 / 081
不幸的婚姻生活 / 084
十年待罪南荒 / 086
汨罗江口吊屈原 / 088
寄居龙兴古寺 / 090
定居愚溪 / 091
自肆山水撰妙文 / 093
长歌之哀过痛哭 / 096
反对割据论“封建” / 098
巧用寓言刺政敌 / 100
再返京城 / 102
以柳易播 / 105
为政柳州 / 106
种柳柳江边 / 108
遗惠一方 / 109
刘柳之谊 / 110
欧阳修:一代文坛贤盟主,慧眼识才真伯乐
艰难的青少年时期 / 117
神交范仲淹 / 118
洛阳三载 / 120
贬官夷陵 / 122
同其退不同其进 / 125
情有独钟尊韩文 / 127
义正词严论朋党 / 130
力主改革吏治 / 132
为政宽简 / 133
不在天命在人事 / 135
犯颜直谏鸣不平 / 137
被贬滁州 / 139
与民同乐 / 141
未老而称醉翁 / 143
知贡举痛抑怪文 / 145
与宋祁的君子之交 / 147
赋秋声而悟养生 / 149
擅停推行青苗法 / 151
以直报怨 / 153
不遗余力举贤才 / 155
果敢刚正之气节 / 156
“六一居士”和“文忠” / 158
“穷而后工”之说 / 159
文笔生动的《归田录》 / 161
成如容易却艰辛 / 162
曾巩:儒学世家之才子,文章风靡于后世
儒学世家的才子 / 169
漫漫求仕之路 / 170
初交欧阳修 / 172
力荐王安石 / 174
清官循吏 / 176
孝父母而抚弟妹 / 178
正直严谨不媚俗 / 179
政事不如文章 / 181
谁说曾巩不能诗 / 184
下册目录
苏洵:以一介布衣之士演北宋文坛传奇
落拓不羁的青年时期 / 003
自焚文稿数百篇 / 004
老泉并非苏洵号 / 006
勉夫教子贤内助 / 008
得指点再游京师 / 010
雷简夫三荐苏洵 / 011
名动京师 / 013
婉拒舍人院考试 / 015
人生知己欧阳修 / 016
名二子用心良苦 / 020
一生交恶王安石 / 022
纵论六国警当世 / 025
风水为喻论作文 / 027
王安石:充满争议、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不平凡的青年时期 / 033
不求调任京官 / 034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 035
郁闷的英宗之世 / 037
初得神宗信任 / 039
主持熙宁变法 / 040
排斥异己的铁腕人物 / 042
罢相和复相 / 043
用人之失 / 045
知错能改 / 048
爱子之死 / 049
与曾巩之恩怨 / 051
与政敌司马光 / 053
与尊师欧阳修 / 055
忘年知己王令 / 057
颁行《三经新义》 / 059
痛惜神童伤仲永 / 060
同病相怜咏明妃 / 061
荣膺雅号“野狐精” / 063
精深简淡“半山体” / 066
炼一“绿”字长精神 / 068
八股文之祖师 / 070
“自奉至俭”惹争议 / 072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少年英才 / 079
金榜题名 / 080
王氏姐妹 / 082
爱妾朝云 / 084
上书神宗批新法 / 085
修筑西湖苏公堤 / 088
身先士卒抗洪灾 / 089
乌台诗案 / 091
一场虚惊 / 093
不思悔改 / 095
两次误传 / 096
筑室东坡 / 098
苦读《汉书》 / 100
最早的猪肉广告 / 101
一蓑烟雨任平生 / 102
泛舟赤壁抒情怀 / 104
铜琶铁板唱大江 / 106
“三白”故事 / 109
夹缝求生 / 110
苏王金陵相会 / 113
惠州四年 / 115
两代文坛盟主 / 117
兄弟情深 / 119
善谑三则 / 121
兹游奇绝冠平生 / 123
阳羡赠屋 / 125
爱才若渴奖后进 / 127
诗中理趣 / 130
崇尚自然反雷同 / 132
文星陨落天地泣 / 134
苏辙:真情笃诚处一世,汪洋淡泊好文章
应制科直谏仁宗 / 141
屡次质疑青苗法 / 142
贬黜奸佞 / 144
坚决反对“调停” / 146
上疏论政被贬官 / 147
恬静淡泊度晚年 / 149
鲜为人知的家事 / 151
“养气”为文 / 152
“适意为悦”的人生态度 / 155
文章优劣任评说 / 157
|
內容試閱:
|
前言
故事”一词,有多种义项,为人们所常见者有四:一曰旧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二曰典故。如欧阳修《六一诗话》云:“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三曰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为表现人物性格或展示主题而选取的生活事件,即我们常说的故事情节、故事性。四曰文学体裁之一种。这种文体重在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与连贯,多适宜于口头讲述。本书所用“故事”一词,主要取其“旧事”之义。其中虽也有属于二、三、四种义项者,但毕竟为数不多。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唐宋八大家的事迹,即以人物为单元,选取其一生中某些典型事件加以描述,以期让读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全面地认识其人。有鉴于此,本书在写法上借鉴了古代史传散文(如传记、事略、行状等)的某些特点,而又不拘于某一种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四不像”的体式,这样写起来更随便些。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一、真实性。唐宋八大家不但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文坛名流。他们都有文集传世,正史有传,亲朋故旧均有纪念文章;他们在当时都有广泛的社会交往,门生故吏、亲朋好友多有书信往还和诗词唱和,留下了不少可靠的文字材料;后世关注他们的人颇多,对他们的各方面情况多有收集、考证和评说,而这些文献资料历代广为流传,不少事迹为人们耳熟能详。要再现这样一些人的精神面貌,就必须尊重史实。如若为媚俗而去不负责任地虚构和杜撰,编造离奇故事去吸引读者眼球,那就是对古圣先贤的大不敬。本书主要根据作者的文集、传记和相关的文献典籍,力争再现或接近人物的本来面貌。至于野史、笔记或传闻中类似“戏说”之类的东西,则择其影响较大者酌情入选,但均有对其真伪的分析和评说,而对于那些不靠谱的议论,则坚决弃而不取。
二、知识性。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们本身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了解和认识他们,会使我们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有鉴于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叙事,而是有意加入一些知识元素。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在必要的地方适当引用原文。引用这些原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更真切地了解事件发生的相关背景、过程及人物的思想情态。这些原文都是古诗文,对一部分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这不要紧,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对待。引文中的难字均有注音,难解词都有随文简单注释,必要的地方还有对引文主要意思的诠释。这样就为水平较高或兴趣较大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知识、加深理解的空间,而对只求一般了解的读者,也不影响其对事件过程的理解,不会增加其阅读负担。二是插入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生活在唐宋两代的这批名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和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而唐和北宋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和前后期转变的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都高度发展和成熟,封建伦理、社会习俗等都已成型,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些东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又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人们多不甚了了。有鉴于此,本书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插入一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诸如科举、伦理习俗、文人习气等。不作繁琐考证和详细论述,只作通俗简要的介绍,读者粗知即可。当然,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再去查阅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这样做的意图是让读者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东西,既可加深对事件的了解,也可拓展知识面。
三、可读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趣味性。本书既叫“故事”,当然是以事件为主;既是说事,当然就少不了情节。因此,每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晰,叙写是否流畅、生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书所选八大家的故事,基本上是纪实,这些故事本身,有些有比较生动曲折的情节,有些则没有更多的所谓有意思的故事性(如某些涉及人物的政治态度、文学观念等事件)。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尽量使事件清楚明了,可能的地方也有必要的渲染和艺术加工,但绝不猎奇或刻意夸饰;文字力求明白易懂,但力避过浅过俗。
四、互见性。韩柳生活于中唐,宋代六大家生活于北宋。韩柳并称,交往甚多,交谊甚深;宋代六大家,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原则上讲都是出自欧门。他们与欧阳修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苏氏父子之间,曾巩和王安石之间,曾、王与三苏之间,更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有许多事件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为避免重复,某一事件在某一人处已经写过,如无特殊需要,在另一人处就予以省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