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关系5.0
》
售價:HK$
131.9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1.从编者、作者到点评人全部都是名家,本书是的引流之作。
编者曾枣庄是国内知名苏东坡研究专家
苏东坡更是大宋文艺界的顶流、当之无愧的大IP。
各位点评人,从蔡絛、元好问、杨慎到查慎行、纪昀等,也都是历代文学界大佬,点评精准到位,可以帮助读者更方便准确地理解东坡词,了解其创作心理、创作背景等。
2.苏东坡的词代表着有我国古代词作的一大方向和至高水准,诗词爱好者研读本书可以获得极美的文学赏析体验。
3.苏东坡极具人格魅力。研读本书,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词人生,学习他的人生态度,汲取正能量。
4.精选权威底本,认真校勘文字,力图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本。
|
內容簡介: |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有极高造诣和极大的影响力。他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倡导“以诗为词”,使词突破了“艳科”的传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本书辑录全部苏词,并在每首词后附录中国古代历史名家对该词的评论,帮助读者便捷理解东坡词的创作心理、背景,同时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获取其积极面对人生的正能量。
|
關於作者: |
曾枣庄,四川省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 。长期从事三苏及宋代文学研究,重要著作有《苏轼评传》《苏诗汇评》《苏词汇评》等。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苏词篇评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003
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004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007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013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014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015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015
满庭芳(香叆雕盘)·016
满庭芳(蜗角虚名)·017
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018
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018
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019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021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0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25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030
满江红(忧喜相寻)·032
满江红(江汉西来)·033
满江红(东武南城)·033
满江红(清颍东流)·035
满江红(天岂无情)·035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036
念奴娇(大江东去)·037
念奴娇(凭高眺远)·047
雨中花慢( 今岁花时深院)·047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048
雨中花慢(嫩脸羞娥)·048
沁园春(孤馆灯青)·049
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050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050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051
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051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052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053
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053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053
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054
西江月(小院朱阑几曲)·054
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055
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055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056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056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057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057
西江月(莫叹平原落落)·058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058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061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062
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063
西江月(马趁香微路远)·063
西江月(碧雾轻笼两凤)·064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064
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065
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066
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066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066
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067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067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068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068
临江仙(多病休文都瘦损)·069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069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070
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070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071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071
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072
渔家傲(皎皎牵牛河汉女)·072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073
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073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073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074
鹧鸪天(笑捻红梅亸翠翘)·074
鹧鸪天(罗带双垂画不成)·075
少年游(银塘朱槛麹尘波)·075
少年游(去年相送)·076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076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07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078
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078
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079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079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080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080
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081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耶)·082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083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084
南乡子(不到谢公台)·084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084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087
南乡子(冰雪透香肌)·087
南乡子(东武望余杭)·088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088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088
南乡子(旌旆满江湖)·089
南乡子(天与化工知)·089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089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090
南乡子(何处倚阑干)·090
南乡子(未倦长卿游)·090
南乡子(绣鞅玉环游)·091
南乡子(千骑试春游)·091
南歌子(山与歌眉敛)·092
南歌子(古岸开青葑)·093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093
南歌子(日出西山雨)·094
南歌子(带酒冲山雨)·094
南歌子(日薄花房绽)·094
南歌子(海上乘槎侣)·095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095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095
南歌子(欲执河梁手)·096
南歌子(山雨潇潇过)·096
南歌子(紫陌寻春去)·097
南歌子(卫霍元勋后)·097
南歌子(笑怕蔷薇胃)·098
南歌子(寸恨谁云短)·098
南歌子(绀绾双蟠髻)·099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099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100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100
好事近(红粉莫悲啼)·100
好事近(湖上雨晴时)·101
好事近(烟外倚危楼)·101
鹊桥仙(缑山仙子)·101
鹊桥仙(乘槎归去)·102
望江南(春已老)·102
望江南(春未老)·103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103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03
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111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112
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112
清平乐(清淮浊汴)·113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113
戚氏(玉龟山)·114
醉蓬莱(笑劳生一梦)·116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117
洞仙歌(江南腊尽)·121
洞仙歌(冰肌玉骨)·122
八声甘州(有情风)·128
三部乐(美人如月)·130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130
阮郎归(暗香浮动月黄昏)·131
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131
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132
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132
江神子(翠蛾羞黛怯人看)·133
江神子(凤凰山下雨初晴)·133
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134
江神子(天涯流落思无穷)·135
江神子(相逢不觉又初寒)·136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136
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137
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37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138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140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141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亸)·141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142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142
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143
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143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144
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144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145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146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146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146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47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147
千秋岁(浅霜侵绿)·148
千秋岁(岛边天外)·148
苏幕遮(暑笼晴)·149
永遇乐(长忆别时)·149
永遇乐(明月如霜)·150
行香子(绮席才终)·153
行香子(三入承明)·153
行香子(清夜无尘)·154
行香子(昨夜霜风)·155
行香子(携手江村)·155
行香子(一叶舟轻)·156
行香子(北望平川)·156
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158
菩萨蛮(碧纱微露纤纤玉)·158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158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159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159
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160
菩萨蛮(玉笙不受朱唇暖)·161
菩萨蛮(画檐初挂弯弯月)·161
菩萨蛮(风回仙驭云开扇)·161
菩萨蛮(城隅静女何人见)·162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162
菩萨蛮(落花闲院春衫薄)·162
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163
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163
菩萨蛮(翠鬟斜幔云垂耳)·164
菩萨蛮(柳庭风静人眠昼)·164
菩萨蛮(井桐双照新妆冷)·164
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165
菩萨蛮(娟娟侵鬓妆痕浅)·165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166
菩萨蛮(玉环坠耳黄金饰)·166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166
生查子(三度别君来)·167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167
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168
虞美人(定场贺老今何在)·168
虞美人(归心正似三春草)·168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169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169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170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171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171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172
哨遍(为米折腰)·172
哨遍(睡起画堂)·175
点绛唇(我辈情钟)·177
点绛唇(不用悲秋)·177
点绛唇(莫唱《阳关》)·178
点绛唇(醉漾轻舟)·178
点绛唇(月转乌啼)·179
点绛唇(闲倚胡床)·179
点绛唇(红杏飘香)·180
人娇(满院桃花)·180
人娇(白发苍颜)·181
人娇(别驾来时)·181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182
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182
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183
更漏子(水涵空)·183
更漏子(柳丝长)·184
更漏子(春夜阑)·184
华清引(平时十月幸兰汤)·184
桃源忆故人(华胥梦断人何处)·185
醉落魄(醉醒醒醉)·185
醉落魄(分携如昨)·186
醉落魄(苍颜华发)·186
醉落魄(轻云微月)·186
谒金门(秋帷里)·187
谒金门(秋池阁)·187
谒金门(今夜雨)·187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188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188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189
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189
如梦令(城上层楼叠)·189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189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190
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192
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193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194
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195
减字木兰花(闽溪珍献)·196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196
减字木兰花(玉觞无味)·197
减字木兰花(春光亭下)·197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197
减字木兰花(晓来风细)·198
减字木兰花(天台旧路)·198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199
减字木兰花(琵琶绝艺)·199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200
减字木兰花(云容皓白)·200
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200
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201
减字木兰花(天然宅院)·202
减字木兰花(神闲意定)·203
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203
减字木兰花(柔和性气)·203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204
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204
减字木兰花(娇多媚煞)·204
减字木兰花(双鬟绿坠)·205
减字木兰花(天真雅丽)·205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206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206
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207
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207
浣溪沙(风卷珠帘自上钩)·208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208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210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211
浣溪沙(醉梦醺醺晓未苏)·212
浣溪沙(雪里餐毡例姓苏)·212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212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213
浣溪沙(珠桧丝杉冷欲霜)·213
浣溪沙(霜鬓真堪插拒霜)·213
浣溪沙(傅粉郎君又粉奴)·214
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214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214
浣溪沙(料峭东风翠幕惊)·215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215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216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216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216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217
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217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218
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218
浣溪沙(四面垂杨十里荷)·218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219
浣溪沙(惟见眉间一点黄)·219
浣溪沙(长记鸣琴子贱堂)·219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220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220
浣溪沙(白雪清词出坐间)·221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221
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222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222
浣溪沙(芍药樱桃两斗新)·222
浣溪沙(学画鸦儿正妙年)·223
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223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224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224
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224
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225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225
浣溪沙(入袂轻风不破尘)·225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226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226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226
浣溪沙(阳羡姑苏已买田)·227
浣溪沙(花满银塘水漫流)·227
双荷叶(双溪月)·227
罗特髻(采菱拾翠)·228
调笑令(渔父)·229
调笑令(归雁)·229
荷花媚(霞苞电荷碧)·229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230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231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231
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232
一斛珠(洛城春晚)·232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233
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233
占春芳(红杏了)·233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234
祝英台近(挂轻帆)·234
渔父(渔父饮)·235
渔父(渔父醉)·235
渔父(渔父醒)·235
渔父(渔父笑)·235
醉翁操(琅然)·236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帝城父老)·238
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经文纬武)·239
瑶池燕(飞花成阵)·239
踏青游(□火初晴)·240
踏莎行(山秀芙蓉)·241
踏莎行(这个秃奴)·241
清平调引(陌上花开蝴蝶飞)·242
清平调引(陌上山花无数开)·242
清平调引(生前富贵草头露)·243
附录
附录一苏词总评· 247
附录二东坡论词· 276
|
內容試閱:
|
前言
曾枣庄
以东坡词为代表的豪放词,在北宋中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苏轼少年得志、坎坷一生的产物,也是词自中唐产生以来长期发展的产物。北宋中叶内外矛盾的激化,已不允许“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像宋初太平宰相晏殊那样雍容典雅,“一曲新词酒一杯”了;也不可能再像潦倒放荡的柳永那样“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了。而苏轼一生坎坷不平的复杂经历,也为他创作豪放词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词自中唐以来的长期发展,苏轼要创立豪放词也是不可能的。
清人刘熙载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唯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艺概·词曲概》)这话是颇有道理的。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走了一个“之”字路,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
词在中唐初兴的时候,因为来自民间,虽然形式短小,还不成熟,但内容还比较广泛,格调也较清新。其中有声情悲壮的“伤别”,如传说李白所作的《忆秦娥》;有轻松愉快的渔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有雄浑旷远的边塞风光,如韦应物的《调笑令》;有情景交融的江南风光,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时的词并非专写儿女情长。
词言情,词为艳科,是在晚唐,特别是五代,经过封建文人的所谓“提高”之后。这时,词的内容越来越狭窄,几乎到了专写女人风姿的地步;格调越来越低下,充满了寄情声色的脂粉气;语言越来越华艳,剪翠裁红,铺金缀玉,着重雕饰。晚唐的温庭筠,五代的“花间词”,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被称为婉约词。一时间,它似乎成了词的正宗。
宋初的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直至苏轼以前没有根本转变。但苏轼以前的词人也为苏轼创立豪放词创造了条件。一是经过他们的努力,使词这种形式日趋成熟,他们陆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词调,使苏轼能够运用自如。二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词的题材、内容也做了一些开拓工作,如李煜以词抒写亡国的悲痛,范仲淹以词抒写苍凉悲壮的边塞生活。特别是柳永以词抒写个人的怀才不遇(如《鹤冲天》)、羁旅离情(如《雨霖铃》)和城市繁华(如《望海潮》),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好像把婉约词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物极必反,苏轼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立了词风迥然不同的豪放词,把似乎“不可复加”的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远远地抛到了后面。正如胡寅所说:柳永“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轼,一洗香罗绮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奴仆),而柳氏为舆台(奴隶)矣。”(《酒边集后序》)
苏轼是自觉地要在柳词之外别树一帜。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作《满庭芳》词,其中有“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语。秦观自会稽入京见苏轼,苏轼对秦观表示不满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观回答道:“某虽不学,亦不如是。”苏轼反问道:“‘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高斋诗话》)由此可见,苏轼不愿其门人写柳永式的艳词。
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封信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信中所说“作得一阕”即指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是苏轼本人豪放词风形成的重要标志。李清照的《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词要写得与诗不同;苏轼强调他的词“自是一家”,写得与北宋前期把婉约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柳永不同。这“自是一家”显然就是他在《答陈季常书》中所说的豪放一家。柳七郎的词是写给酒筵上的歌女唱的,苏轼的词却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苏轼在黄州作《哨遍》,“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并感到“不亦乐乎”。这就难怪幕士说他的词“须关西大汉”演唱,人以为讥,他却“为之绝倒”。过去的词多以婉丽为美,他却以自己的词“颇壮观”自豪。这封信无可置疑地证明苏轼创作豪放词并非偶尔心血来潮,而是相当自觉的;苏、秦论词的故事,即使是后人杜撰,但其观点至少与这封并非杜撰的书信是一致的。
豪放词与婉约词有什么不同?苏轼有一趣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苏轼曾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士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苏轼听后,笑得前俯后仰。这位“善歌”的幕士,用非常形象的语言,道出了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的不同的特点,婉约词香而软,豪放词粗而豪。
在苏轼看来,词就是“古人长短句诗”(见苏轼《与蔡景繁书》。其《答陈季常书》亦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无论赞颂或讥刺苏词的人都说苏轼“以诗为词”:“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少游(秦观)诗似小词,先生(苏轼)小词似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李清照《词论》)。所谓苏轼“以诗为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内容方面看,主要是指苏轼大大扩大了词的题材。诗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东坡词的内容也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他以词的形式记游咏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山川景物,描绘朴实的农村风光,抒发个人的豪情与苦闷,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在他的笔下,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帕首腰刀”的“投笔将军”(《南乡子·旌旆满江湖》);有“垂白杖藜抬醉眼”的老叟,也有“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的农村少女群像(《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苏轼的词确实做到了“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历代文人往往只以诗的形式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志趣,而词似乎是不能登这大雅之堂的。但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藩篱,到了他的手里,词也可以言志了。他经常用词抒写他那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气概和壮志难酬、仕途多艰的烦恼,充满了理想同现实的矛盾。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豪情;《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抒发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希望回到朝廷,又怕朝廷难处的矛盾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充满了美妙的理想同可悲的现实的矛盾。他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的“多少豪杰”,特别是像“公瑾当年”那样,建立功名;但是,可悲的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反被贬官黄州。全词无论是状景写人,还是怀古伤今,都写得苍凉悲壮,慷慨激昂,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词,但他并不排斥婉约词,在现存三百五十余首东坡词中,真正堪称豪放词的并不多,东坡词的绝大多数仍属婉约词。他在《答陈季常书》中说:“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苏轼对柳永词风是不满的,决心另辟蹊径。但苏轼不满柳词,并非不满婉约词,而是不满柳词中的淫词艳语。柳永也有一些格调较高的作品,苏轼却十分推崇。柳永的《八声甘州》无疑是婉约词的代表作,苏轼认为其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语,“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也不要求自己的门人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词风就与苏轼迥然不同,显然是婉约词的名家。秦观的“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就为东坡所激赏,取其首句,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秦观去世时,苏轼感慨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魏庆之词话·秦少游》)由此可见,苏轼并不因为自己另创豪放词,就贬低婉约词。
相反,就艺术水平看,苏轼不仅豪放词写得好,他的婉约词也不亚于任何婉约词人。王士禛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说:“恐柳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大江东去’耶?”(《花草蒙拾》)张炎认为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词,“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张炎《词源》)陈廷焯也说:“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到处,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亦不能到。”(《白雨斋词话》)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均是南北宋婉约词的名家,苏轼某些以婉约见长的词,不但不逊于他们,而且时有过之。
有些论者往往只看到苏轼对豪放词形成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他对婉约词发展的影响。其实,不仅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深受苏轼的影响,姜夔等婉约派词人也深受苏轼影响。在苏轼以前咏物词不多,苏轼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咏物词,其后姜夔等人大量创作咏物词,这与苏轼的影响,显然是分不开的。因此,无论就苏轼婉约词的数量、质量还是就它对后世的影响看,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都不容忽视。
苏轼对词的革新除创立了豪放词,发展了婉约词以外,还在于他使词摆脱了附属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
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指出:“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也,词则言出于声矣。故词,声学也。”这段话阐明了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古代以诗为乐歌,唐宋则以词为乐歌;古代的乐歌是“声出于言”,即按词谱曲,唐宋的乐歌是“言出于声”,即按谱填词;“故词,声学也”,词是附属于音乐的。
苏轼作词虽然也遵守词律,但他又敢于不受词律束缚。贬抑苏词的人常说它“不入腔”,“不协律”,是“句读不葺之诗”。苏轼自己也说:“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所谓“不善唱曲”,并非不能唱曲。据晁以道说,哲宗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历代诗余》卷一一五)。这是讲的“自歌”。苏轼贬黄州期间,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与客大歌数过而散”(叶梦得《避暑录话》)。显然,苏轼是参与了“大歌”的。
所谓“间有不入腔处”,说明他的词一般还是入腔的,只是偶尔不入腔。偶尔不入腔,并非因为不懂音律所造成。相反,许多材料证明苏轼是精通音律的。例如,太常博士沈遵作《醉翁操》,节奏疏宕,音韵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但有其声而无其词。欧阳修曾为之作词,可惜“与琴声不合”。后来苏轼为《醉翁操》重新填词,音韵谐婉。郑文焯说:“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东坡乐府笺》卷二)再如,苏轼知定州,宴席间有人唱《戚氏》,“调美而词不典”。苏轼为之重新填词,“使歌妓再歌之,随其声填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六字而已”(吴曾《能改斋漫录》)。这不仅说明苏轼文思敏捷,而且也说明他精通音律。以上两例都是倚声填词。
此外,苏轼还常常改词以就律。他在《哨遍》中说,陶渊明赋《归去来辞》,“有其词而无其声”,他就把陶词“稍加隐括(改写),使就声律”。苏轼还曾“取退之诗(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稍加隐括,以就声律”(《东坡乐府笺》卷二《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若不懂音律,就不可能改词以就律。
苏轼既通音律,为什么他的词又“间有不入腔处”呢?这是因为苏轼历来主张文贵自然,不愿以声律害意。正如陆游所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历代诗余》卷一一五)或如晁补之所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苏轼的“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在当时虽然遭到很多非议,连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都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但是,从词的发展史看,却使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的抒情诗体。特别是在词谱失传之后,更只能走苏轼之路,一直到现在仍为词家所袭用。
正因为苏词颇富创新,故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喜爱。但从研究角度看,前人对苏词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苏诗的研究。从宋代起,苏诗就既有分类注(旧题王十朋《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又有编年注(施元之、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清人更是评注苏诗成风,如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纪昀《苏文忠公诗集》、翁方纲《苏诗补注》、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等。而苏词注本,长期以来就只有傅干《注坡词》的抄本传世,而且抄本也甚少,直至1993年巴蜀书社出版了刘尚荣整理的《傅干注坡词》,此书才易见。此外虽有南宋顾景繁的《补注东坡长短句》(见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元人孙镇的《东坡乐府注》(见《元遗山文集》卷三六《东坡乐府集选引》)、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三二),但均早已失传。但近数十年来,对苏词的整理研究取得较多的成果,有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郑向恒的《东坡乐府校订笺注》,唐玲玲的《东坡乐府编年笺注》,薛瑞生的《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王宗堂的《苏轼词编年笺注》。这些书的功夫是在为苏词编年、笺注,重点不在收集苏词资料。而为研究苏词,确实需要全面掌握前人对苏词的评论。本书目的,在于为苏词研究者和苏词爱好者提供尽可能全的有关苏词的资料,以省大家的翻检之劳。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云:“诗话之源,本于钟嵘《诗品》。然考之经传,如云:‘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又云:‘未之思也,何远之有?’此论诗而及事也。又如‘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其诗孔硕,其风肆好’,此论诗而及辞也。事有是非,辞有工拙,触类旁通,启发实多。”“论诗而及事”偏重于背景资料;“论诗而及辞”偏重于评论资料。二者对研读诗、词、文都是很重要的。故本书名之曰《苏东坡词全集(名家汇评本)》,所收不限于评论资料,有关背景资料也一并收录。有一则资料评及数首苏词者,短者在各首之下皆收。过长者,则涉及各篇之评语重收,所举词则仅收该篇,不作参见,以免读者前后翻检。有的资料,层层相因,后出而全无新意者不收。因苏词字数不多,故即使没有资料的原作也一并收录,以使读者有一部完整的苏词。所收苏词原文文字,以《全宋词》中的《苏轼词》为准,编排则按词牌略作调整。不涉及单篇而泛论苏词者,皆附于单篇作品之后,作为附录一,谓之《苏词总评》。苏轼对词的看法,想必对理解苏词亦很有用,故把苏轼论词的诗文及诗话、笔记中苏轼论及他人词的记载也予以收录,作为附录二,谓之《东坡论词》。本书目的虽在于尽可能全地汇总有关苏词的资料,但限于见闻,遗漏一定很多,容后续补。本书所辑评论以尊重底本为原则,很多字词没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改正。(如“惟”,没有改成“唯”)祈望读者理解。
本书的台湾版,我曾请四川大学古籍所的刁忠民先生审读过;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大陆繁体字版,又由四川大学古籍所吴洪泽先生重新审读一遍,改正了台湾版的一些错误;这次出简体字版,我又通读通校了一次,并作了一些修订。四川大学古籍所的王蓉贵先生为此书的历次排版付出了不少劳动;先后参与录入、校对此书的还有不少人,特此一并表示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