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
教育者转型是教育转型成功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面对时代挑战和对教育的更高需求,教育转型势成必然。探索与实践更高水平、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也有赖于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有赖于教育者的转型。本书直击教育转型的痛点、难点,为教育者自我变革提供了样本。书中六位教育者转型的经历,会让你收获自我变革的信心和勇气。
|
內容試閱:
|
引 言
王海霞:神秘的罗盘
现在眼里有人了,一个一个的人,这是我的变化。管理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离开了人谈管理,终将一事无成。
◆ 初见李希贵校长
◆ 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
◆ 亲身感受教育的爱
◆ 体味十一校园里生长的感动
◆ 像十一那样成就人
◆ 道阻且长,未来可期
崔京勇:踏上另一趟旅程
打开了一道道门,推倒了一面面墙,快速改变了校园的面貌,打开了人与人之间的阻隔,拓宽了人的视野,让人获得了全新的感受。……理念打开,空间打开,课程打开,带来了学生生活的打开。
◆ 回归教育的本源
◆ 推开一扇扇门
◆ 对自己重新定位
◆ 让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从心底尊重学生
◆ 把理想推远一点儿
汪正贵:零度起跑线
教育是一个有张力的存在 —— 平等与效率、个性与统一、自由与自律、解放与约束、对话与独白、科学与人文、应然与实然、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等,这种张力构成教育的两歧性,蕴含着教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 寻求自我突破
◆ 体味十一带来的温暖和启示
◆ 看到充满智慧的管理机制
◆ 触摸教师真实的需求
◆ 深度发现十一,完成自我重启
杨荣耀:寻找自己的火焰
所谓教育,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聚一批有情怀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教育中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 踏上变革之路
◆ 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 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 选择忠于自己的教育理想
高仁辉:心中的伊甸园
我笃信生命可以自己长大,我相信教育就是要给孩子成长的土壤,给他们成长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长大。
◆ 看见一种全新的教育
◆ 探索更高质量的育人模式
◆ 点燃老师们的教育激情
◆ 触动学生的心灵
李长青:生命的拐角处
我们力图打破空间和系统的边界,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融合的体系中发展,站在学校舞台的中央。
◆ 进入一条全新的轨道
◆ 实现空间领导力
◆ 打造无处不在的软环境
◆ 让校园建筑植根于人性
◆ 感到肩头责任重大
结 语
王海霞:神秘的罗盘
现在眼里有人了,一个一个的人,这是我的变化。管理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离开了人谈管理,终将一事无成。
王海霞明确告诉我她为什么要从当地龙头学校来到北京十一学校:“我的内心有一种东西。我并不满足于那样做校长,尽管是在十分知名的学校。”
她来自河北邯郸,在那里,她接手过最薄弱的学校,也管理过最牛的学校,而且她所在的汉光中学在当地是一所航母式学校,可她仍然不满足。
在十一学校博物馆一层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我和王海霞饶有兴致地聊着她北上的经历。后来我们有过许多接触,通常都是在十一学校的各项会议上。每次我们都会聊一会儿,慢慢地,她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被一点点勾勒出来。
初见李希贵校长
在王海霞眼里,李希贵校长是一个名气很大、本事很大、位置很高的人,一般人怎能见着他?然而,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很快并且很容易就见到了李校长。
“2012年7月,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李校长。李校长亲切温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是在十一学校国际部一楼的会议室里,会议室布置得庄严、大气。我进门的时候,李校长和另外几个人已经在等我了。我们相互问候落座后,就简单聊了起来,就像在跟老朋友聊天。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见到他我会那么放松、自然,这种放松和自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他身上就有这种魔力。”王海霞认真地说。
冬天很冷,但校园却让人从里到外感到温暖。在办公室里,王海霞向我描述了她初来十一学校时的感受。
“临走时,李校长送给我一本学校研制的高中课程手册。回到家,我一口气读下来,对十一学校正在做的事肃然起敬,当时的感觉是钦佩、激动、内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钦佩十一学校的改革,为接触到这样一种先进的教育而激动,同时又感到很内疚,忽然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的学生,我没有给他们提供这么好的教育,所以,我当时的第一冲动就是北上学艺。”我很喜欢这样坦诚的表达。
王海霞决定进京的那一天,大雾弥漫,她只带了三箱书和书柜、写字台两样家具。
刚刚装完车就下雪了,天灰蒙蒙的,能见度很差,车跑不起来,只好打着探照灯,在迷雾中通过导航仪一点儿一点儿往前挪。早晨9点出发,第二天凌晨2点才到十一学校,400多公里的路程整整开了17个小时。
这趟进京路可谓艰难,而且无法回头,没有人知道出发之后她会走多远,抵达什么地方。对王海霞来说,44岁,抛去所有光环,一切从零开始,心情真是难以言述,就如同一个人从锚地起航去未知的世界,既惊慌,又兴奋。
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
初到十一学校,王海霞被安排在学校博物馆里办公,隔壁就是按照原样保留的首任校长林月琴的办公室。看到墙壁上老校长和蔼的照片和简朴的办公室,她感到很神圣,同时也深受激励。
博物馆一层是校史馆,校史具有独特的价值,镌刻着学校特定时期的发展轨迹与人文印记,诉说着往昔的校园生活,能够深刻、持续地唤起师生的情感。作为十一的后来人,王海霞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学校的历史。于是,她认真参观起校史馆来。这一参观让她大吃一惊:在偌大的校史馆里,竟然没有看到已任校长五年的李希贵的影子。“这不可能吧。”在她的印象中,校史馆中最显眼的照片一定是现任校长的。她想:“也许是没注意漏掉了。”于是她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一遍专门找李校长的照片,还是没找到。“这让我很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若非专门叮嘱,怎么会这样?可以想象,在一所学校的校史馆里,避开校长的照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让王海霞陷入沉思,她反复问自己:“是什么样的心境让李校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他把老师们推到了最前面,墙上到处都是对优秀老师事迹的介绍和表彰。他把校友当成这里永远的主角,这里不但有在校学生的各种成果,而且有所有已毕业校友的照片。每一年每一届,一张挨着一张,贴满了墙。我相信,每一个返回学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身影。那充满稚气的脸,像青春的花儿永远在这里绽放。”王海霞明白了为什么十一学校对一届届老校友都有吸引力,因为学校告诉他们,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
王海霞还告诉我,她来到十一学校受到的又一次震撼是参加教育年会。那次年会的主题是“发现那棵树”,八位老师的教育故事向她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教育世界。“十一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还有人要怎么活的问题。正因如此,十一走进了教育的历史,成为教育史上无法绕开的一页。”这次年会给王海霞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发现,王海霞心中有一种力量在涌动,她从未感到自己像现在这样精力充沛,也从未感到浑身充满强烈的创造欲望。
王海霞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美丽的梦想,却很少有人竭尽全力去执着追寻。十一人就属于这很少的一部分人,因此,十一不一般。要想做事,就总能找到办法;若不想做事,就总能找到借口。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而很少有人认为应该改变自己。”
2015年4月,我又一次来到十一学校,校园里已是繁花满树。我一进校门,就发现门口停了三辆大巴车,负责安排接待工作的安继军老师告诉我,这些是来自山东青岛的同行。我意识到,这里将不再有往日的宁静。果然,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天就有好几拨,有人接连来过三四次。
对我来说,每次来到十一,都是一次整理和剖白。一批批人来到十一, 十一的变革在他们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波澜?他们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一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
在学校的玉兰苑,我遇到了王海霞,她直视我的眼睛,我预感到她有话要说。“进入十一,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学校里的人都好极了,他们开放的胸襟、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教育实践让我非常兴奋。学校里高手云集,不少人在专业上颇有成就,但他们都谦虚低调,互相尊重,无私分享。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人人都把自己人性中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人人内心都是安全的、放松的。”
我端详着她,等待她继续说下去。“之后我就不断地想:这种环境是如何营造的呢?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是学校的文化,是《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统一起来,无论干什么,大家都会从《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找依据。如果李希贵不做校长了,学校依然会这样,这是十一学校特别伟大的一点。《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是无论谁做校长都不能违背的根本。”她说话时的忘我神情深深打动了我。
“去年暑假的一天早上,五辆大巴车载着280多名教师出发了。我随同十一学校的老师一起外出研讨,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请假,人人都拖着重重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参考资料和待研讨内容的初稿,还有笔记本电脑。一到目的地,大家第一时间便进入工作状态。”
“我跟随的是物理组,今年来了5个新毕业的大学生,这支队伍已经有20多人了。大家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之后,便各自领回任务忙活去了。”王海霞说。
王海霞接着说:“隔壁就是初三数学备课组的研讨,他们在研究初三复习课的细目,刚刚带完初三的邬凤云老师详细介绍了海淀区中考试卷的命题原则,之后带领大家讨论了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及要求。龙文中老师带领老师们讨论了复习课的流程,每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每个课时讲什么,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人都很投入。晚上10点,热烈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中。”
“回到房间后,我发现下午晒在院子里的被子忘收了,不知去向。院子里非常安静,我挨个房间寻找,从每个窗口望去都是老师们在电脑前忙碌的身影。当我来到王春易老师的房间时,隔窗望去,发现我的被子被放到她的屋子里了,而她还没回来。我知道,他们的研讨还没有结束。”
王海霞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做事的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表征,即学校群体成员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王海霞发现:“十一校园中有与教师育人身份相称的文化气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及他们周身弥漫的强大气场,是很容易让人着迷的。那是直入人心的总让我们感动的精神活力,徜徉于这样的气场中,一种创造的冲动让你无法抗拒。”那既沉静又燃烧的感觉始终伴随着她,唤起了她对教育问题的不断追问、对理想教育的无限憧憬。
“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学生手中的课本,这让人感觉特别好,非常有成就感。十一人把这件事当成自我成长,在痴迷地做着。他们已经不考虑钱的问
本书是资深教育记者“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是她继《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后又一力作,直击教育转型的痛点、难点,为教育者自我变革提供样本。
专访了六位北京十一学校盟校校长,深度挖掘他们迈出转型第一步的心路历程。直击心灵的对话,呈现出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对教育的理解。六位教育者内心的变化,折射出转型过程中的困惑、挣扎、成长与超越。他们的心路历程表明:任何教育转型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聚焦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