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書城自編碼: 40187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德国]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张曦 孙逸凡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1732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政略与战略论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7
《人文与社会译丛:为历史而战》
+

HK$ 78.2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HK$ 67.9
《修辞术的诞生:高尔吉亚、柏拉图及其传人(人文与社会译丛)》
+

HK$ 55.2
《人文与社会译丛:形象与象征》
+

HK$ 79.4
《人文与社会译丛:扭曲的人性之材(增订版)》
+

HK$ 101.2
《人文与社会译丛:个人印象(增订版)》
編輯推薦:
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力作。
重构黑格尔的早期思想,结合具体社会情境,探讨承认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当代相关性。
深入探讨“承认”与社会诸领域的现实关联;将认知关系与社会正义的心理条件纳入其中,为理论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內容簡介:
阿克塞尔·霍耐特开创的承认理论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本书中,霍耐特通过重构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这一早期思想,丰富并完善了当代正义理论,展现出承认范式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卓有成效的解释力,及其与社会学、政治哲学,以及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当代相关性。
關於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1949— ),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曾任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代表作有《为承认而斗争》《权力的批判》《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等。于2016年被授予都柏林大学最高荣誉“尤利西斯奖章”。
目錄
前 言 001
第一部分 黑格尔主义的根基
第一章 从欲望到承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础 003
第二章 实现了自由的王国:黑格尔的“法哲学”概念 020
第二部分 系统性的后果
第三章 正义的构造:论当代程序主义的限度 037
第四章 劳动与承认:一个再定义 059
第五章 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认:道德与权力间的关联 080
第六章 社会解体:吕克·布尔当斯基和劳伦·泰弗诺的社会理论 104
第七章 作为社会研究的哲学:戴维·米勒的正义理论 127
第三部分 社会的和理论的应用
第八章 国家间的承认:论国际关系的道德基底 147
第九章 组织化的自我实现:个体化的悖论 164
第十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悖论:一个研究纲领 181
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学的衍生
第十一章 否定性的作用:对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承认理论的修正 209
第十二章 “我们”中的自我:作为一种群体形成之驱动力的承认 218
第十三章 前社会的自我的诸面向:对乔尔·怀特布克的反驳 236
第十四章 削弱现实的力量:安慰的世俗形式 253
索 引 262
內容試閱
本书将大量近年来关于如何在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基本假设上进行理论构建的讨论进展整合在了一起。在《为承认而斗争》一书中最初勾勒出我对黑格尔路径的解释之后,为了回应反对意见,我一直忙于矫正或进一步阐明我的基本立场。尤其是和南希·弗雷泽的争论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坦纳讲座(Tanner lectures),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我得以对那些原本仍然模糊的思考做出更为精确的解释。但是沿着这条路向下走,并试图解决来自其他主体间性理论的各种冲击时,很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毕竟,我力图重构黑格尔承认理论的理由是我收获了新的洞见,这些洞见不仅使我重新思考正义的概念,而且还导向了对社会化与个体化之关系,以及社会再生产与个人同一性结构之关系的更好解释。我近年来澄清这些关系的各种努力都汇集在本书中了。除了少数例外,这些文章都游走在社会哲学的边缘,在这里,只有将其他邻近学科的经验研究纳入考虑,规范性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第一部分包含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我重新探讨了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本质构成。虽然在《为承认而斗争》一书中,我仍然认为只有在黑格尔耶拿时期的讲稿中才包含一种承认理论所需的各种融贯的要素,但是在对黑格尔成熟时期的作品进行更仔细的研读后,我逐渐意识到我之前的观点是多么错误。我不再相信黑格尔在发展一种独白式的“精神”概念的过程中放弃了他早期的主体间主义;相反,黑格尔终其一生都在力图将诸如社会实在这样的客观精神,解释为一组有层次的承认关系。在这种重估的基础上,我试图借助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来促进承认理论的发展。和黑格尔早期的著作相比,其中表达得更强烈的是一个开创性的理念,即社会正义是根据相互承认的要求来界定的,而且我们必须以历史发展和已经制度化了的承认关系为出发点。在讨论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的篇章(第一章)中——这是处理《精神现象学》的关键一章——我试图澄清本书中承认的系统性意义;对成熟时期的黑格尔来说,承认指的是道德性的自我约束行为,如果我们要达到一种对我们自己的意识,就必须能够在面对他人时做到自我约束。相比之下,关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文章(第二章)则试图回答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设想承认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我的理解,黑格尔创造这种联系的方式是,尝试向当代的自由主义支持者证明,只有通过参与个体自我约束的制度性实践,我们才能体验到自己意志的完全自由。
  在第二部分的文章中,我尝试进一步发展黑格尔的这些理念,来解答当代正义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进路的系统性框架可以在第一篇文章(第三章)中找到,这篇文章旨在将正义观念由一种对分配益品(goods)的原则的迷恋重新导向创造对称的承认关系所需的手段,从而纠正我们惯常使用的社会正义观念。然而,像我在随后的章节中试图表明的那样,这样一种理论上的逆转必然无可避免地让现有的劳动组织(第四章)变得可疑起来,也无法回避如下难题,即哪种类型的社会承认在当前有助于间接地强化社会支配(第五章)。理论预设既不能把社会劳动领域排除在外,也不能不考虑某些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服务于巩固一种由正义理论的文本中产生的支配。在对布尔当斯基和劳伦·泰弗诺合著的颇具启发性的研究著作《论辩护》(On Justification)的讨论中(第六章),我通过反对两位作者解构社会道德的倾向,将一些已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转而强调已经制度化的承认领域的规范力量。在讨论戴维·米勒的正义理论的章节(第七章)中,我做了类似的努力,这最初是作为米勒的专著《社会正义原则》德文版前言而发表的,这本书如今已经成为经典。同样地,我主张如果一种正义理论要和社会现实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那么,对已经建立的承认原则进行黑格尔式的“重构”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使用了相对含糊的标题“社会的和理论的应用”,我采纳了在这本书的前两部分已经描述过的理念,并且努力使它们具有解释力。因此,在这些独立的文章中处于核心的是社会学解释问题而不是规范性问题。但是,这一点随即就会变得显而易见:当谈到“应用”这些理念时,我们没有办法把社会事实和对于正当性的规范性主张干净利落地分离开来。一旦我们跟随黑格尔,认为承认的关系对所有社会实在来说都是构成性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任何对社会进程的解释都必然援引占主导地位的规范和原则。主张和要求、义务和信念就像据称是纯粹“客观的”物质一样是实在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第一章(第八章)代表的,是对政治科学中近来使用承认概念解释国际关系领域的张力和力量变化的那些尝试的一个非常初步的回应。我在这一章的唯一目的是澄清将国家间关系构想为由对承认的期望所调节,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这一部分的另外两章(第九章和第十章)聚焦于正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in Frankfurt)进行的理论探索。和马丁·哈特曼一道,我尝试对我们就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悖论”的跨学科研究做出更细致的解释。这项工作的方法是经验性地证明,结构性经济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将历史上发展出来的对承认的期望转化为了对主体的规训式要求。然而,在这本书的背景下,这两篇更具社会学色彩的文章也只能初步地揭示,一种基于承认理论的对于当下的诊断会是什么样的。在第四部分,我挑选了一个自《为承认而斗争》出版以来,我几乎从未涉及过的理论问题。我一向确信,正如客体关系理论以典型的方式研究表明的那样,承认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只能以人类心灵中相应结构的发展为前提。尽管我诉诸精神分析学的做法已经不时地引起一种指责,这种指责称我使承认理论整体上变得“太心理学了”,但是即便是在今天,我也看不到有任何理由要放弃我在外部的社会承认和结构性的心理形成之间建立联系的计划。当然,有人可能会得出一个错误的起源学上的结论,并通过指出人们有受到心理伤害的危险来证明要求承认是合理的,但是除此之外,使承认理论和精神分析相吻合的做法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我试图在两篇文章中进一步发展这些洞见,在其中,我说明了社会团体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和心理上的“消除边界”(第十四章)的作用。这部文集最后一部分的另外两个章节(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尤其是对我的朋友乔尔·怀特布克作品的讨论,代表着我捍卫自己立场的尝试,这一立场在于以对精神分析学的承认理论解释来对抗一种显而易见的反对意见,即认为我忽略了破坏性的、反社会的驱力。
我要感谢斯蒂芬·阿尔特迈耶和弗劳克·科勒为本书的完成提供的技术性支持。他们的镇定和关心确保了这些分散的文章可以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成体系的形式。苏尔坎普出版社的伊娃·格雷姆在编译不同章节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要感谢译者约瑟夫·加纳尔,我要感谢他多年来忠诚的工作,也要感谢他确保这部文集可以以既具可读性又切合原义的英语版本面世。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比起这些其社会范围同样显得可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生产和服务业的重建。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经济上被描述为对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拆解,但是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关键性的是伴随着这个过程的、一种全新的对于工作主体的观念。工作主体不再被制度性地处理为单纯的雇员,而是有创造力的“创业者”,或自主劳动者。当理论家们如今谈及一种“对劳动力的规范性的主体化”以及个体劳动者尊严的提升时,这首先意味着劳动者的智力主动性在生产和服务组织中不断地被唤起。新的管理观念,例如层级结构水平化,鼓励团队合作、团队自治和自我指导,将适应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由雇员们寻求自主地贡献和出售他们所习得的技能的机会而表现出来的。但是很快我们可以看清楚,这种新的、后泰勒主义的企业家策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让劳动越来越可以被设想为一种“天职”,而反过来产生完全不同的对于劳动者的期待:他们的动机需要被内在地裁剪以适应要求他们的生产活动;他们必须把自己职业描述中的每一次变化都呈现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而且他们的积极参与必须导向整个公司的利益。这说明在仅仅三十年的跨度里,一种新的要求体系被确立起来了,使得就业取决于劳动者能否在工作场所令人信服地表达自我实现的渴望。这样一种颠倒反过来创造了空间,让一些放松管制的手段得以被证明为合理的,这是由于考虑到雇员不断增长的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在工作场所,地位和资历的作用逐渐变得过时了。这给“白领”和“蓝领”劳动者施加的压力呈现为一种极端的悖论形式:雇员们为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必须根据自我实现的模式来构建他们自己的职业史,虽然最有可能的是,他们想要的只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和经济安全感而已。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把不断增长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生产力——这有一定的道理。主体越来越倾向于把他们的人生视作通过试验去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作为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结构重建的手段的合法化基础,而经济结构重建的目的在于放松工业和服务业中的管制;此外,这种新的个人主义也被直接用作一种生产要素:在这些看似发生了改变的劳动者的需求基础上,劳动者将会比在一个受社会调控的资本主义类型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参与、灵活性和主动性。但是在我看来,把这种倾向解释为聪明的、有合作精神的管理者们故意采纳的一种策略,以回应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对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批评,这是有误导性的。相反,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精神”,像吕克·布尔当斯基和伊芙·夏佩罗在一项吸引人的同名研究中所考察的那样,似乎是许多不同的、互相联系的过程的非意图性后果,而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发展动力。如果我们在电子媒体、广告业和生产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中,把广泛的、日常的对于个体之自我实现的期望的增长也包括在内,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和布尔当斯基以及夏佩罗一样的结论:工具化、标准化和虚构化,已经把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发展的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变成了一种无情的要求体系,在这种体系当中,如今的个体似乎更可能遭受痛苦,而不是蓬勃发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