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HK$
437.8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而又不失严谨的释读方式,使一个个古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2.一个字仿佛一幅画,通过这幅画可以瞥见先民的生活、古人的习俗;一个字还像是一扇窗,可以管窥一斑殷商时代的历史面貌。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
關於作者: |
唐冶泽 (1953—2013),籍贯重庆,生于四川乐山。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曾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长江文明》编辑部主任,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致力于古文字学、先秦史、重庆地方史研究。
|
目錄:
|
序一 走出象牙塔的甲骨学 / 1
序二 冶泽与他的著述 / 6
前言 / 1
开篇 / 1
第一章 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由来 / 1
第一节 什么是甲骨文 / 3
第二节 甲骨文的发现 / 8
第三节 有关甲骨文的常用词语 / 13
第二章 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 / 19
第一节 整体人形 / 20
第二节 局部形象 / 26
一、头面部 / 26
二、胸腹部 / 31
三、手足部 / 32
第三章 甲骨文中的衣饰装扮 / 36
第一节 发型与头饰 / 37
第二节 衣物与体饰 / 41
第三节 梳妆与洗浴 / 45
第四章 甲骨文中的饮食习俗 / 48
第一节 饮食器具 / 49
一、炊器 / 49
二、食器 / 52
三、酒器 / 53
第二节 食物饮品 / 56
第三节 吃喝拉撒 / 63
第五章 甲骨文中的建筑居止 / 67
第一节 居室 / 68
第二节 宫观 / 73
第三节 城邑 / 78
第四节 门窗 / 81
第五节 歇宿 / 84
第六章 甲骨文中的交通出行 / 86
第一节 道路 / 87
第二节 出入 / 89
第三节 行走 / 92
第四节 跋涉 / 95
第五节 舟车 / 97
第七章 甲骨文中的繁衍生养 / 102
第一节 性别 / 104
第二节 婚媾 / 108
第三节 生育 / 114
第四节 抚养 / 117
第八章 甲骨文中的疾病死亡 / 122
第一节 疾病 / 122
第二节 医疗 / 128
第三节 死亡 / 132
第九章 甲骨文中的田猎活动 / 135
第一节 狩猎对象 / 136
一、草食动物 / 136
二、肉食动物 / 141
三、鸟类 / 148
第二节 狩猎工具 / 153
第三节 狩猎方法 / 158
第十章 甲骨文中的攻战征讨 / 163
第一节 兵器 / 164
第二节 军队 / 173
第三节 攻守 / 179
一、进攻 / 180
二、对垒 / 182
三、守御 / 185
四、追击 / 188
第四节 擒杀 / 190
一、杀伐 / 190
二、抢劫 / 193
三、俘虏 / 195
第五节 刑罚 / 198
第十一章 甲骨文中的农业经济 / 208
第一节 土地 / 209
第二节 作物 / 213
第三节 春种 / 219
第四节 夏耘 / 224
第五节 秋收 / 227
第六节 冬藏 / 235
第十二章 甲骨文中的畜牧养殖 / 239
第一节 畜禽 / 240
第二节 饲养 / 250
第三节 屠宰 / 255
第十三章 甲骨文中的手工生产 / 258
第一节 工具 / 259
第二节 制造 / 264
第三节 纺织 / 272
第十四章 甲骨文中的其他劳动 / 279
第一节 捕鱼 / 280
第二节 樵采 / 283
第三节 商业 / 287
第四节 家务 / 293
第十五章 甲骨文中的祭祀占卜 / 297
第一节 祭主 / 298
第二节 祭礼 / 305
第三节 用牲 / 311
第十六章 甲骨文中的科学文化 / 320
第一节 天文 / 321
第二节 地理 / 331
第三节 书画 / 338
第四节 娱乐 / 344
主要参考书目 / 353
后记 / 354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甲骨文发现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经过几代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其成果已是斐然于世,蔚为大观,有关甲骨文的知识也逐渐传播,甲骨文研究者、爱好者也逐渐增多。但是一般认为这门学问入门不易,入室就更难,常让人望而却步。也正因为如此,古文字学被看作是一门很伤脑筋的学问,甲骨文研究尤其是一个苦差事,没有甘于清贫、耐得寂寞、整日枯坐的精神和毅力,是出不了成绩的。但我觉得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甲骨文其实也是很有乐趣的一门学科,只要努力也不难掌握,而且也能与现实结合起来研究,比如现代环境、天文等问题就可以在卜辞中找到许多珍贵的资料。
有人把汉字说成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为与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字相比,汉字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一是结体规整,书写优雅,一字一音,抑扬顿挫,具有形体美和音韵美,尤其适合现代计算机语音输入。二是以表形为主,兼能表音,形音结合,表现力强,许多字仅从字形结构上即能明其大意;且字形差别大,适于模糊识别、快速阅读。三是信息容量大,汉字的历史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算起,有四五千年,其发展演变从未间断,其包含的古代社会各方面信息十分丰富,已形成独特的汉字文化,读过本书后您对这点会有深刻的体会。四是言简意赅。一篇用汉语写出的文章如果长 10 页,译成英语后可能会变成十几页;在电脑上,一个英、法、俄文单词打出来常是一长串,而每个汉字却一律只占用两个字节,所以汉字耗费的空间更少(如果不算汉字模块的话) ,传输的速度更快,更有利于在信息时代发挥积极作用。过去我们认为汉语的发展方向是拼音化,甚至把《汉语拼音方案》也说成是朝国际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相反,国外有学者指出,总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将必修汉语。第五点则有争议:比起其他文字来,汉字是更容易学还是更难学?一般认为,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意义歧出,读音易混,既不容易写正确,更不容易写漂亮,因此不好学。但也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说是英文单词有五万多个,而常用汉字只有六七千,看懂一般书报英文需上万,而汉字三四千足矣,其学习难易程度于此可知。公正地说,汉字与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优点长处,也有弱点和不足,关键是汉字的优点为主,长处多多,否则早就像其他古代文明如腓尼基、巴比伦、古埃及的语言文字一样死亡了。因此我们相信汉字和汉字文化现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它的发展很有信心。当然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普及。
说到普及,我常看到许多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都有通俗的普及读本,科普作品已成为图书新宠。确实,各种科学都需要普及,尤其是热门学科。但这并不是说冷门学科就不需要普及,相反,正因为它冷,才更应当加强宣传,让它热起来,以发挥其应有作用。长期以来,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少,但普及性的工作却做得不多,尤其是文字考释方面的通俗读物屈指可数,远远不能与现实的需要相适应。我们可以从街头广告、招牌上众多的错字或播音员、演员常读的别字中体会到汉字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但汉字也确有难记难写的短处,主要靠死记硬背学习。但我们如果能从源流上弄清一个字或一组字的来龙去脉,就会有助于全面理解记忆汉字的形音义。这是从小的方面说。从大的方面讲,汉字不仅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包含了非常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因此,学习、研究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中国文字,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此书虽以普及为目的,但并不仅仅限于一般常识性的介绍,而是融入了不少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是把它作为一本集普及与初步研究于一体的书来写的,希望既普及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又能为初学者入门引路。所以在内容安排上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有些地方也适当加入了一些考证过程以为示范,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学者们研究甲骨文,发明了许多方法,非常有用,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有其局限性,因此须各种方法综合利用,因“字”制宜,方能行之有效。我在杂用诸法之外,比较注重的是“溯源追流法”。就是首先找出一个基本的字形加以分析,然后再找出其变异、增繁、孳乳的字来,从形义上考证出它们的联系与变迁,从而确定其初始的含义。如参、黄、丙、不等字的考证就是如此。这样比较容易弄清这些字形音义的发展演变脉络,便于加深理解记忆。
考释甲骨文还需要较为广博的知识,因为它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徐中舒老师曾多次讲,治先秦史须通晓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能在研究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治甲骨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也须具备多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能力,其结论才有说服力。在本书中我也尽量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因自己才疏学浅,又限于本书的通俗性质,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如人意。
从文风上讲,我又想做到通俗、浅显、易懂,并采用一种轻松的格调,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严肃中来一点活泼,枯燥下加一点生动;幽默而不失严谨,散漫而能扣主题;既研究古人生活,又联系现实社会。总之是增加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读了这本书,会觉得貌似深奥的甲骨文也不过如此,它的神秘感、高深感也许就消失了。 ―至于我做到了这些没有,做得怎么样,只能请读者朋友来评判。
在我说来,能把书写得让人轻松阅读并不容易,用这样的风格来写科普性读物也是个尝试。所以这本书肯定有许许多多的缺点错误,如有的地方扯得太远,有的地方胡乱调侃,有的地方愤世嫉俗,有的地方又俗不可耐,而且学术观点也还有不少可商之处。在此我非常欢迎读者朋友和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谢谢阅读!
作者
1999年9月
于重庆沙坪坝陋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