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HK$
57.2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HK$
86.9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HK$
97.9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HK$
4378.0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HK$
52.8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1.融会贯通古今中西,构建现代中国文体分类系统。作者对于传统文章学著作中所追求的典雅化、形式美,缺乏足够的兴趣,而致力于推动文章写作的简洁、明晰、准确、生动、有趣,而这些都是白话文学运动中,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作者是有意地在用新的文学观念来改造旧的文学观念。尽管此书的宏观架构、主导观念是新的,但是细读全书,却又处处可以看到“旧”的存在,通过古代文献的摘录、传统典籍中语言现象的呈现、古人精彩论述的引用,这些旧学知识,经过作者的巧妙点化,又一一活灵活现地被赋予了生命。
2.根据善本校注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本书1942年6月由正中书局初版,随后在上海、台湾多次再版。2011年,(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结集出版也是根据初版影印。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国学最基本的思想观念、知识架构、人文精神和美学气韵,便于读者阅读,我们约请了当代青年领军学者,择取现存较好版本(本书以民国时期最后一版1948年2月正中书局沪四版为底本),考校了版本源流、对文本逐字逐句对校,根据“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尽量保持民国学术论著的原貌”的原则,谨慎地订正底本、撰写校记。 3.当代优秀学人精心撰写导读。所出
|
內容簡介: |
蒋祖怡《文章学纂要》一书,体系谨严、构思精巧、资料翔实,不仅是一部指引初学者文章写作的度人金针,而且也是一部引领有志文章学研究者登堂入室的初阶之作。本书在广泛征引传统小学、文话类著作的基础上,以现代之学术理念融会贯通,由字词而入句法,由修辞手法而及篇章布局,由写作技巧而兼顾文章流变,在相对有限的篇幅内,以现代文章写作的基本构架为依托,以传统文章学论述为资粮,十分精当地阐述了文章学写作应当注意的各个方面,照应周全而不呆板凝滞,所举事例,多能引起读者兴趣。时至今日,本书依然是一本贯通古今、熔铸新旧的文章学典范之作。
|
關於作者: |
编著者蒋祖怡(1913—1992),蒋伯潜之子,著名学者。曾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著有《文心雕龙论丛》《诗品笺证》等。
整理者林岩,1992至2002年,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访问学人,曾任日本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科特任准教授。还曾在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担任邀访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元文学史、科举文化史、中国文章学。曾担任央视“百家讲坛”“总是列传·唐宋八大家”“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
|
目錄:
|
目录
导读 / 1
第一章 绪说 / 1
第二章 字底形态与意义 / 16
第三章 字音底变化 / 28
第四章 复词的组织 / 40
第五章 词性及其活用 / 55
第六章 实数与虚数 / 69
第七章 遣词的方法 / 77
第八章 句底构成式 / 103
第九章 句子底变化 / 114
第十章 明喻、暗喻和寓言 / 132
第十一章 夸饰 / 141
第十二章 大名与小名 / 149
第十三章 造句上应注意的事项 / 158
第十四章 章篇底安排 / 180
第十五章 开端与作结 / 193
第十六章 动作底描写和感情底抒发 / 203
第十七章 题目底研究 / 217
第十八章 写作底准备 / 225
第十九章 文章流变(上) / 235
第二十章 文章流变(下) / 262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 / 275
|
內容試閱:
|
总 序
近期,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迅猛发展,ChatGPT(聊天机器人)横空出世,除了能与人对话交流外,甚至能完成回复邮件、撰写论文、进行翻译、编写代码、根据文案生成视频或图片等任务。这对人类社会的震撼,无异于引爆了一颗“精神核弹”:人们在享受和憧憬更加便捷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失业的恐慌和被替代的虚无感,好像人能做的机器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更高效,那么,人还怎么生存,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感觉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久的教育、社会根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专业化、物质化、功利化,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上拼命“鸡娃”,社会也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为主要导向,这导致了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实践都是“单向度”的。现在,“单向度”的人极力训练、竞争的技能,机器都能高效完成,他们怎能不恐慌、失落呢?人是要继续“奋斗”,把自己训练得和机器一样,还是要另辟蹊径,探索和高扬“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品质与价值,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紧迫问题。
答案显然是后者。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躺平”心态,积极地看,正蕴含着从“奋斗”“竞争”氛围中夺回自我、让人更像人而不异化为机器的挣扎。“素质 / 通识教育”“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纠偏补弊,倡导人除了要习得谋生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培养博雅的眼光、融通的识见,陶冶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衡量社会发展也不能只看 GDP(国内生产总值),而要论综合指数。
这么来看,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大有用武之地。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不器”,“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庄子也提醒,“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慧能亦曾这样开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坛经·机缘》)这些经过数千年积累、淘洗的箴言智慧,可以启发我们在一个日益由机器安排的世界中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品质,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经国济世。可见,国学不是过时的、只有少数学者才需要研究的“高文大册”,而是常读常新、人人都应了解的“通识”。
这套“国学通识读本”,即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国学最基本的思想观念、知识架构、人文精神和美学气韵等,大多由功底深博的名家泰斗撰写,但又论述精到、篇幅短小、表达深入浅出,有些还趣味盎然、才情四射。一些撰写较早的著作,我们约请当代青年领军学者做了整理、导读或注释、解析,以便读者阅读。
我们的宗旨是弘扬并激活国学,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智能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同时也期望读者带着崭新的生命体验和问题意识熔古铸今,传承且发展国学。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人人都能获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繁荣、公正、幸福!
陈斐
癸卯端午于京华
序
《国学汇纂》十种,是先祖父蒋伯潜和先父蒋祖怡合作撰写的,在 1943—— 1947 年由上海正中书局陆续出版。
《国学汇纂编辑例言》的第一条,说明了编撰这套《汇纂》的缘由:
我国学术文艺,浩如烟海。博稽泛览,或苦其烦;东挦西扯,复病其杂。本书汇纂大要,别为十种,供专科以上学子及一般程度相当者,阅读参考之资。庶于国学各得其门,名曰《国学汇纂》。
在《例言》中,这十种书的顺序是:《文章学纂要》《文体论纂要》《文字学纂要》《校雠目录学纂要》《诗歌文学纂要》《小说纂要》《史学纂要》《诸子学纂要》《理学纂要》《经学纂要》。出版时也把这十种书按顺序排列,称为《国学汇纂》之一到《国学汇纂》之十。
这十种书中的《文章学纂要》《文体论纂要》《文字学纂要》《校雠目录学纂要》《诗歌文学纂要》《小说纂要》属于语言文学范畴,《史学纂要》属于史学范畴,《经学纂要》《诸子学纂要》《理学纂要》属于哲学范畴。也就是说,这十种书,涉及了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的基本方面,是国学的基本知识。
总起来说,这十种书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介绍基本知识。这十种书,每一种都是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关的知识非常多。为了适合读者的需要,作者对有关知识加以选择、概括、组织,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以很清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既不苦其烦,也不病其杂。
(二)阐述作者观点。这些学术领域都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或者有不同的学派。面对这些不同观点,初学者可能感到无所适从。作者对这些问题介绍了不同观点,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些学科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三)指点学习门径。这十种书都是入门之学。读者入了门以后,如何进一步学习?这十种书常常在介绍基本知识和阐述作者观点的同时,给读者指点进一步学习的门径。如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告诉读者进一步学习该从何入手,需注意什么问题等。
这些对于初学者都是十分有用的。所以,《国学汇纂》出版后很受欢迎。著名学者四川大学教授赵振铎曾对我说:你祖父和父亲的那两套书(指《国学汇纂》十册和《国文自学辅导丛书》十二册),我们当时在中学里都是很爱读的。我很感谢赵先生告诉我这个信息。
《国学汇纂》不仅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出版后受欢迎,在以后也一直受到欢迎。1990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了《校雠目录学纂要》。1995 年,我在台北看到的《文字学纂要》已经是第二十九次印刷。2014 年《小说纂要》收入《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九卷,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蓝士斌先生很有眼光,看到了《国学汇纂》的价值,在 2012 年重印了《文字学纂要》,2017 年重印了《诸子学纂要》,2018 年重印了《文章学纂要》。这些都说明这套书并没有过时。
但《国学汇纂》一直没有完整的再版,这是一件憾事。很感谢主编陈斐先生和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决定把《国学汇纂》作为《国学通识》的第一辑出版。他们约请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国学汇纂》的每一种都细加校勘,而且撰写了“导读”。“导读”为读者指出了此书的特色和重点,以及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这就给这套七十年前出版的《国学汇纂》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在此,我对陈斐主编、各位写“导读”的专家和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表示深切的感谢!我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欢迎这套新版的《国学汇纂》。
蒋绍愚
2022 年 5 月于北京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