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氢能利用关键技术系列--氢能材料
》
售價:HK$
393.8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107.8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路易斯康,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空间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的费城美术馆扩建、印度的孟买高等法院等。康的建筑理念强调光线、空间和材料的结合,他的设计哲学对后世建筑师有着深远的影响。
路易斯康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也因其对建筑设计哲学的贡献而受到建筑大师们的尊敬和评价
1.贝聿铭的评价(著名的华裔美籍建筑师):曾坦承:“(路易斯·康)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我的)五、六十栋建筑要强多了”。这表明即便在贝聿铭这样的建筑大师眼中,康的作品也具有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
2.菲利普·约翰逊的评价(美国建筑师,也是普利策建筑奖得主)他的评价更为直白:“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三、四件那么强”。这句话凸显了康在建筑设计上的卓越才华和其作品的重要性。
3.理查德·麦卡特在其著作《Louis I Kahn》中提到,康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建筑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他认为,康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的设计中,通过使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来构造平面,并赋予其主要元素形式,试图将建筑固定在永恒的秩序中。
4.建筑界的普遍评价:
|
內容簡介: |
《路易斯·康 : 建筑作品全集》介绍建筑大师路易斯康1935年-1974年创作的作品,包括手绘、图片、模型、平面、立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和建筑师。康的作品的几何形式、空间结构,以及虚实对比的材料, 如同交响乐般在空间的艺术中构成相辅相成的回响。对后来的建筑师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建筑师所处的时代,能够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带给人永恒的艺术感受,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式的展望未来。
路易斯·康,是一位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他影响了安藤忠雄众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康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几何形状,清晰的空间结构,以及运用光线的变化,光影与空间巧妙的结合。像特伦顿犹太人公共浴室(1955)、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都采用了向心性的布局。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63)采用了由组团单元构成线性结构的模式。罗切斯特唯一神教堂(1962)、印度管理学院则由几种空间结构复合组成。这些都可在本书中找到更为详尽的分析。
|
目錄:
|
001 城市发展(1682—1926年)
003 理性城市规划(1937—1948年)
005 中城区开发方案—北三角区(1945—1948年)
012 中城区开发方案—交通(1952—1953年)
015 中城区开发方案—宾夕法尼亚中心(1952—1953年)
017 中城区开发方案—城市大厦(1952—1957年)
024 中城区开发方案—公民广场(1956—1957年)
027 中城区开发方案—市场街东部(1961—1962年)
030 公共住房方案—坦普尔和波普拉(1949—1952年)
033 公共住房方案—米尔克里克(1951—1962年)
045 亚哈瓦以色列会众堂(1935—1937年)
047 奥瑟住宅(1939—1943年)
050 埃赫里住宅(1947—1948年)
053 汤普金斯住宅(1947—1949年)
056 杰尼尔住宅(1948—1950年)
062 威斯住宅(1948—1950年)
067 费城精神病医院(1949—1953年)
070 耶鲁大学美术馆(1950—1953年)
076 德·沃尔住宅(1954—1955年)
078 阿德勒住宅(1954—1955年)
080 阿代什·叶舒伦犹太教堂(1954—1955年)
084 AFL—CIO 医疗服务中心(1954—1956年)
089 特伦顿犹太社区中心(1954—1959年)
100 马丁研究所(1955—1957年)
103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1956年)
108 莫里斯之家(1957—1958年)
113 克利弗之家(1957—1961年)
116 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1957—1964年)
124 《论坛报评论》印刷厂(1958—1961年)
131 第一唯一神教堂和学校(1958—1969年)
146 布林莫尔学院宿舍(1960—1964年)
156 美国风之交响乐游船(1960—1972年)
161 通用汽车展览馆(1960—1961年)
164 金刚砂仓库和地区办公室(1961年)
167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1961—1963年)
175 莱维纪念游乐场(1961—1966年)
181 密克维以色列教会堂(1961—1970年)
193 艺术中心(1961—1973年)
204 印度管理学院(1962—1974年)
234 孟加拉国首都政府建筑群(1962—1974年)
275 多明我会圣母堂(1965—1968年)
288 圣安德鲁修道院(1966—1967年)
291 百老汇教堂—公寓楼 (1966—1967年)
297 阿尔特加写字楼 (1966—1974年)
303 奥利韦蒂—安德伍德工厂(1966—1969年)
312 斯特恩之家(1967—1970年)
320 犹太殉难者纪念馆(1966—1972年)
325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1966—1972年)
334 贝斯圣殿(1966—1972年)
343 希尔中央中学(1967—1974年)
350 赫尔瓦犹太会堂(1968—1974年)
358 议会大厦和双年展馆(1968—1974年)
365 双电影院 (1969—1970年)
368 莱斯大学—艺术中心(1969—1970年)
371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与研究中心 (1969—1974年)
387 巴尔的摩内港综合体(1970—1973年)
393 计划生育中心(1971—1974年)
396 科曼住宅(1971—1973年)
405 沃尔夫森工程中心(1971—1974年)
411 政府大楼山—公寓及酒店(1971—1974年)
416 神学联盟研究生院图书馆(1972—1974年)
421 波科诺艺术中心(1972—1974年)
426 阿巴斯—阿巴德行政中心(1973—1974年)
431 梅尼尔基金会艺术中心(1973—1974年)
433 1976年二百周年纪念—独立广场(1971—1974年)
435 1976年二百周年纪念—博览会(1971—1974年)
|
內容試閱:
|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当建筑师们解读路易斯·康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方面,读者的经历不同,看待路易斯·康及其作品时,会从中得出不同的自身感悟;另一方面,康的作品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也确为多样解读提供了空间。
路易斯·康,一名杰出的、知名的、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深刻影响了诸多建筑师,后人对其作品的分析浩如烟海。有人认为,康的作品中采用的简洁几何形体具有标志性和识别性,且其成长的20世纪上半叶,正值现代主义流行之际,因而康从本质上而言,应是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有的评论则指出,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受的布扎(Beaux—Arts)系统训练,以及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之行,使得康实则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这在康的欧洲旅行中通过绘画反映出的思考中可见一斑。他的作品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1972)对拱形的运用与古罗马的拱顶存在关联,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1962)中的实体高塔,参照了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镇的塔楼群。康自己在1972年回忆意大利之行对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影响时也写道:“我的脑海中充满了罗马的伟大之处,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拱顶,虽然我(那时)尚不能把握,但它总在那里不断闪回。”
诚然,用一种标签化的方式、非现代即古典的视角来看待康,或者任何一位杰出的建筑师,都既不真实也不准确。对康的影响来源是多元的。康是一位来自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移民,在美国这个“新大陆”长大,接受了来自大西洋彼岸法国巴黎美院建筑教学体系的训练,不可避免地在20世纪20年代在一种类似于寻根的意大利、希腊之行中受到感召,并于20世纪50年代折返欧洲接受了建筑的时空洗礼。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教会了建筑师使用轻薄的墙体、流动的空间以及简洁的方盒子,使得建筑从厚重的外壳、分割的房间和繁复的装饰中解放出来,这是一种基于经济和技术理性的必要结果。但康的欧洲之行,却让他在亚平宁半岛和爱琴海强烈的光影下,徜徉在古罗马废墟、雅典卫城以及那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城镇中时,强烈地感受到体量和塑性之美,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性。
很难臆测,永恒性的感召对一位雄心勃勃的建筑师而言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也不能妄言,作为一名美洲“新大陆”的东欧移民,康对于稳定感以及身份归属会有怎样的想法。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康在他的多元源泉中,找到了一个联系的支点——简洁而永恒的几何体量。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几何形体就因其蕴含的比例、对世界规律和法则的体现,以及区别于自然的人工痕迹,被运用在建筑这一人造工程中。像金字塔采用的四棱锥,教堂穹顶采用的半球形,都是纯粹的几何形。在文艺复兴时期,几何学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巅峰,如米开朗琪罗在罗马卡比托广场设计中采用了梯形和椭圆形,极大地发挥了几何形状对空间感知的作用。现代主义也拥抱了几何体量,尤以简洁的方形,几无装饰,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标志性语言之一。尽管在不同时期,建筑学中的几何形状具有不同的象征、隐喻和符号含义,但抽象的几何形状确实跨越了时空,成为蕴含多义表征的形式载体。
康的作品大量采用了几何形状。像耶鲁大学美术馆(1953)、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1971)、印度管理学院(1974)、耶鲁大学英国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1977)、孟加拉国国会大厦(1982)等建筑中,康都运用了矩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并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耶鲁大学美术馆的体量是简洁的方盒子,室内有圆柱状的混凝土交通筒,屋顶则是标志性的三角形。印度管理学院和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采用几何形状组成塑性的实体体量,再由减法操作掏挖出圆形或是三角形的窗洞。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具有面向中庭的圆形开口,耶鲁大学英国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中庭则有圆形的混凝土桶。在塑性体量营造方面,康采用了砖石、混凝土这样具有体量感的材料,在掏挖的形状中有意识地运用光线突出虚空,使得虚、实几何形状都极为清晰,辅以光影,产生对比强烈、直击人心的体验效果。
康的空间结构同样清晰。像特伦顿犹太人公共浴室(1955)、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都采用了向心性的布局。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63)采用了由组团单元构成线性结构的模式。罗切斯特唯一神教堂(1962)、印度管理学院则由几种空间结构复合组成。这些都可在本书中找到更为详尽的分析。
康的作品的几何形式、空间结构,以及虚实对比的材料,如同交响乐般在空间的艺术中构成相辅相成的回响。光透过虚空,点亮空间,投下实体的阴影,既是催化剂,亦是点睛之笔,给体验者带来具有精神性、静态而又永恒的身心感受。这种穿越时空的永恒感动,被包裹在朴素简洁的外表下,即是康作为一个现代的古典传承者的写照。
2021年是路易斯·康120周年诞辰,也是梁思成先生120周年诞辰。他们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都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年整理《路易斯·康:建筑作品全集》出版中文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在建筑师所处的时代,能够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连接历史传承古典,并带给人永恒的艺术感受,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式的展望未来。阅读本书,也会给我们身处当代中国的建筑师许多启示,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也包括如何基于本土、思考未来,成为优秀的当代建筑师。
陈瑾羲
2021年8月25日 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