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HK$
437.8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HK$
65.8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HK$
74.8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HK$
250.8
|
編輯推薦: |
集聚王宁、毛时安、汪涌豪、王德胜、胡晓明、杨燕迪、陈忠伟、欧阳友权、张晶、袁济喜、孟建、谢柏梁、张建永、赵勇、刘悦笛、周志强、方笑一等国内美学美育相关领域名家,涉及美学基本理论、中国古诗词、戏剧、交响乐、新民谣、散文、网络文学、江南文化、乡村旅游、中国美好形象的国际传播等领域,专为广大读者和美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主编并撰写“主持人语”,特邀中华美学学会原副会长、著名美学家曾繁仁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美学家朱立元教授,恒源祥集团创始人刘瑞旗先生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担任编委会名誉主编,为演讲录的权威性增色。特邀著名画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卫教授为全书绘制10余幅精美工笔插画,并邀请著名画家金柏松先生绘制封底油画。一本在手,既可协助高校、中小学教师为如何开展“美育浸润”工作提供绝佳指导,又可为大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美育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上海市美学学会主办的“上海美育大讲堂”和《艺术广角》杂志开设的“中华美育大讲堂”的演讲集锦,也是全国各领域美育名家联手打造的精神盛宴。演讲既充分展现各位专家的专业优势,又希望贯彻“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主题,以图为人们从快乐和价值两方面欣赏美、创造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贡献智慧、提供参考。全书分“美育入门”“艺术美育”“生活美育”三部分。“美育入门”涉及美育的人文学科定位和全球视野、“美是什么”千古之谜的全新破译、“美育”的完整含义与精神涵养功能、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及其得失考量。“艺术美育”涉及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特征、从事艺术训练,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之美、从事旧体诗创作,如何理解戏剧、交响乐、新民谣、散文、网络文学之美。生活美育涉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六朝美育风貌、江南文化的审美品格、当下乡村旅游的美学解析、中国美好形象的国际传播。演讲录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堪称大众美育的指南。
|
關於作者: |
祁志祥,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主席。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规划教材1部。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及上海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代表作:《乐感美学原理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
|
目錄:
|
上编 美育入门
第一讲 “全球人文”与中国学者的贡献/王 宁
第二讲 “美”的“千古之谜”的全新破译/祁志祥
第三讲 “美育”的完整义涵及其实施路径/祁志祥
第四讲 现代美育的精神涵养功能/王德胜
第五讲 中国古代美学的“乐感”传统及其现代启示/祁志祥
第六讲 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祁志祥
中编 艺术美育
第七讲 何为美好的艺术/毛时安
第八讲 艺术与美的关系的古今演变/祁志祥
第九讲 艺术训练的方法与意义/张 晶
第十讲 旧体诗创作的当代际遇与命运/汪涌豪
第十一讲 如何品味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方笑一
第十二讲 中国古代的三大爱情剧/谢柏梁
第十三讲 恒源祥戏剧文化与奥运国际化推广/陈忠伟
第十四讲 怎样欣赏交响曲/杨燕迪
第十五讲 都市新民谣的听觉审美与文化阐释/周志强
第十六讲 散文为何写、写什么和如何写/赵 勇
第十七讲 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欧阳友权
下编 生活美育
第十八讲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刘悦笛
第十九讲 从《世说新语》看六朝美育风貌/袁济喜
第二十讲 江南文化的审美品格/胡晓明
第二十一讲 当下中国乡村旅游的美学探寻/张建永
第二十二讲 中国美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孟 建
|
內容試閱:
|
杨燕迪:怎样欣赏交响乐(节选)
我们看得出来,交响曲具有非常复杂的空间,因为它是多声部同时运行,这么多的乐器在平行进展,每一个声部的乐器演奏的音乐都不一样,用什么音、用什么节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相互之间又要协调一致。它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和时间交织物,这么多的人在一起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这完全是一个大工业的产物。那么对作曲家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和调配这么丰富的音响资源,用这些资源来表达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当然是高难度的艺术创作。对于指挥家和演奏者,就是要看面对这么大的一个音响资源库,如何依据作曲家的指令,各尽其责,掌握音响平衡和彼此关系。乐队演奏的艺术,就是关系的艺术,这么多人在一起,关系和平衡最重要。优秀的交响乐队往往非常平衡,呈现非常融洽的彼此关系,奏出来的音响浑然一体。而不好的乐队就是七零八落、乱七八糟,这么多人如果调配不好的话,就会平衡不好、关系不好、音不准、奏不齐,这都是大忌。作为听者,要去领会和鉴别,在这些复杂的音响关系中,我们要听作曲家在做什么,表演家如何实现作曲家的意图,这应该是一个充分开动大脑并敞开心扉、捕捉音响信息的动态过程,确乎比较复杂。
应该专门说一下交响乐队中指挥的作用。显而易见,指挥是一支交响乐队中最耀眼的人物。20世纪以来,音乐明星除了钢琴家、歌唱家和小提琴之外,可能最著名的人物应是指挥家,如卡拉扬、伯恩斯坦等都如雷贯耳。听众往往好奇,指挥是干什么的?他的主要任务是打拍子吗?乐队如果没有指挥,那些本身具有很高水平的乐手是否也可以演奏交响曲呢?指挥确乎是一个奇怪的职业,他自己并不摆弄乐器,是间接通过演奏家的手才能将音乐创造出来。总的来说,指挥的任务确乎是控制节拍和节奏(打拍子)——但这仅仅是他的职责中最外在和最粗浅的任务。指挥应该针对所演奏的音乐——如某部交响曲——进行全面而总体意义上的表演诠释,因此他必须对这部作品的背景、内涵和所有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并据此提出他的独特诠释概念(包括速度设定、总体性格和内涵意旨等)。指挥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在排练中将自己的诠释想法通过手势、姿态、眼神等传递给乐队,引导乐队依照自己的想法和听觉感应来进行具体的音乐实施和操作,并要在实际的现场演出时调动场上乐队队员的积极性和情绪。他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控制和调节声部间的平衡、关系和交接——一句话,他相当于电影中那个占据统帅地位的导演。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指挥确乎是一个乐队的灵魂和领导,他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乐队演奏的质量高低。 贝多芬之前的交响曲作品由于编制较小,音乐织体较为简单,因而没有指挥 进行表演也差强人意。自贝多芬以后,由于交响曲作品难度、长度都不断增大,如果没有指挥的协调和训练,就无法进行令人满意的演出。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晚期浪漫派的复杂和大型的乐队作品,没有指挥实际上是不可想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