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仕进学 中国式处世智慧 一部进可建功、退可保身的职场生存宝典 天下无谋之谋世制胜系列

書城自編碼: 39615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冯道[五代]史半山[译注]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814187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氢经济
《 氢经济 》

售價:HK$ 117.6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售價:HK$ 477.6
为你沦陷
《 为你沦陷 》

售價:HK$ 56.2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HK$ 59.8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HK$ 82.8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售價:HK$ 153.6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售價:HK$ 105.6
最后一个人(《时代》杂志评其为“十大后世界末日小说”之一)
《 最后一个人(《时代》杂志评其为“十大后世界末日小说”之一) 》

售價:HK$ 82.8

 

編輯推薦:
莅事以勤,事上以敬,用人以心,谋事谋身皆无难也。
內容簡介:
《仕进学》有修身、明察、远猷、雅量、事上、御下、用人、守身、谋略、才辩十卷,涉及古代为官之道的各方面, 囊括甚广,剖析甚深。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能够批判地吸收这部书中的智慧,学其处世正道,对我们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会很有裨益。
關於作者:
冯道,五代名臣,好学能文。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不离宰相、三公高位。后唐明宗长兴间,
倡议在国子监校定并雕版印刷《九经》,至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印成,开创官府大规模刻印图书的先河。
目錄
修身? 第一
武丁不拘一格用傅说
陈平巧对汉文帝
唐太宗知人善任
孔子为政以仁
鲁恭以德施政
关心民间疾苦的晏婴
魏征以历代兴亡为鉴
欺世盗名的王莽
贤臣的楷模周公
投江殉国的屈原
忠谏的比干和箕子
子产以德服人
·善为者能,善不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明察? 第二
见识宏远的荀彧
宋慈智断疑案
武帝不察公孙弘
天下大势尽在指掌中的邓禹
张良一言定成败
卢杞的奸诈
陈宫的悔恨
赵简子巧立继承人
李林甫的伎俩
申不害巧试韩昭侯
江乙设譬说兼听
明察秋毫的东郭先生
善于知人的潘濬
赵广汉的智术
·明察的要义,在于审时度势,谋定思动。
·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乱真者多。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善察者见微而知著,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
远猷? 第三
李世民助父起兵
史可法舍生取义
公孙鞅变法助强秦
鲁肃见识不凡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雪夜访普安天下
公仪休爱鱼不收鱼
胡服骑射开新风
难成大事的李密
孙膑思虑深远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
·人之趋利,如飞蛾扑火。唯有智者不以近利失大义。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必事多舛。
·弱者求形强而愈弱,强者求形弱而愈强。
·谋小图大,大祸不远。
雅量? 第四
唾面自干的娄师德
郗太尉识人选佳婿
韩信忍胯下之辱
临危不乱的谢安
李泌的谠直之风
曾国藩包容左宗棠
孔子弦歌度困厄
顾影弹琴的嵇康
扪虱而谈的王猛
·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事上? 第五
恪守职责的谢庄
实话实说的高允
李严瞒上遭免官
擅拍马屁的颜师伯
刘晔首鼠两端
王导忠心辅政
张陵勇斗梁冀
耶律楚材守身持正
忠心事主的元勰
·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却会毁掉上位者的长远。荣宠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贰过,明时势,知进退。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 第六
宽严并举的魏孝文帝
赏罚分明的齐威王
李靖功高得彰
李世民以诚收服尉迟敬德
石奋的教子之道
吴起的统兵术
陆逊治下有方
度尚以利诱功
周行逢威慑叛将
唐太宗怒斥阿谀之臣
善待下属的丙吉
周世宗以身作则
·以恩树德,以严树威,以赏彰功,以罚止过。
·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术,待之以诚。
·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宽容而不姑息,严厉而不伤众。
用人? 第七
姜太公兴周
燕昭王破齐雪耻
齐威王以人才为宝
刘邦力排众议用陈平
有大将之才的韩信
陈平妙计除范增
识才无方的封德彝
诸葛亮用人不当
鸡鸣狗盗闯难关
曹操不以亲疏用人
子思的人才之辩
唐玄宗大胆用姚崇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之道,识人为先。
·用人以道,擒心为上。
·对君子用以名,对小人用以利。
守身? 第八
珍惜名节的陶侃
韩非子遭谗
郭子仪功高不居
范蠡功成身退
·智者远祸害。
·世无常衡,富贵难远;利害常变,唯廉简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长远。
·才高谤来,功大毁至。
谋略? 第九
于谦力挽狂澜
邓芝使吴修旧好
岳飞用兵无定法
假意顺从的刘裕
元载智除鱼朝恩
王旦大度容人
贯殊机智救田单
刘仁轨守正脱险
郭子仪以德退敌
·谋无定法,因势而异。
·击敌不如纵敌,引敌至荒谬之境,一击而成。
·欲扬先抑,欲取先予。
·成大事者,靠见识定计,靠胆识完成。
·最高的谋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
·大为无为,大谋无谋,乃谋之至境。
才辩? 第十
范雎妙语说秦王
魏征忠言谏主
冯唐直谏主过
杨再思的谄媚
直言进谏的李绛
魏征说服唐太宗
优孟妙施讽谏
海瑞痛斥嘉靖
·劝诫的时机,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
·为人处世,当自以为聪明时,祸患就要来临了。
·可辩事之对错,不可辩人之对错。
·可辩事之对错,不可辩人之对错。
內容試閱
修.身
第一
本卷精要
善为者能,善不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原文
夫上古无官,当是时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一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之以礼义,威之以刑法。
译文
上古的时候没有职官,在那个时候,百姓穿着粗麻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中,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个人的私产。三代以后,财物渐渐地丰富了,谷仓中有了多余的粮食,棚子里有了多余的牲畜,百姓开始有了私产。于是推举有才能的人,设立各种官职(进行管理),并用礼义来教化百姓,用刑法来震慑百姓。
事典
武丁不拘一格用傅说
傅.说
商代贤臣。傅说原为奴隶,被商王武丁发现并加以重用,从而辅佐武丁振兴了王朝。
镜 鉴
为官者要任用贤能,兴利除弊。
武丁是殷商中期的君主,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进入了鼎盛时期。他知道官员的重要性,非常善于选拔贤才来担任官职。
在登上王位之前,有一次武丁到虞山巡视,看到一群奴隶正在筑城墙,其中有一个人气宇不凡,武丁就把他找来问话。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贤相傅说。武丁和傅说谈了很久,傅说突然问武丁:“请问,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人犯罪呢?”武丁不假思索地说:“罪犯众多,说明朝廷在治理上有失德之处。”傅说进一步问:“那么你准备怎样治理天下呢?”武丁沉思了一会儿,反问傅说:“你有什么看法?”傅说道:“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任用贤人,兴利除弊,让百姓安居乐业。”武丁听了很高兴,就问傅说有什么好办法。傅说侃侃而谈,武丁听得专心致志。他把傅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成为国君后,武丁又想到了傅说,他决定要傅说出来做官。但傅说是一个筑城墙的奴隶,把他提拔为朝廷大臣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想到这里,武丁不禁眉头紧锁。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上朝后,对大臣们说:“我做了个梦,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臣,可以帮我治理国家。你们要快些把这个人找来!”
他说出了傅说的样子,还让人画成了像。大家拿着画像到处去找,最后在筑城墙的奴隶中找到了傅说。古代人都相信上天,认为梦兆是上天的意思,谁也不敢说出反对意见。武丁一见傅说,就大声说:“就是他,他就是我梦中的那位贤臣!”
于是傅说被拜为相国。他果然没有辜负武丁对他的期望,对朝政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商朝很快就兴盛起来。
人物
傅说最初是筑城墙的奴隶,被武丁发现,委以重任。据说他曾劝武丁任用贤人而非亲信,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还说,知道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这些见解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在几千年前却是振聋发聩的。傅说辅佐武丁,励精图治,使商朝变得空前强盛。
释评
设立职官,最初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管理。尧、舜时期,虽然也有佐臣,但官僚体系并不完善。至于从何时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现在无从做出准确的回答,但设官的初衷却是明确的,就是帮助君主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才会安稳,国家才能强盛,王朝才能延续。
有效管理国家,一方面要选拔贤才做官,对百姓进行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法令法规,解决纠纷,进行合理分配,使社会达到公正和公平。
原文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译文
官,就是管。权,就是秤。是用来设定奖惩(之标准),明断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通过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衡量,来达到公平。
事典
陈平巧对汉文帝
陈平家里贫穷,但他不肯下地干活,只是一味地读书。因此,人们不大看得起他,认为他不务正业。
一次,陈平所居的里社祭祀土地神后,要把祭肉分给大家。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因为肉很难分得平均。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陈平。
但这次却不一样,陈平把肉按照肥瘦大小进行了分配,大家都感到很满意。
“小子,做得不错,”一位老人家说,“你办事很公道。”
“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做到同样公平。”陈平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陈平投奔了刘邦,多次运用奇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刘邦死后,他和周勃等人灭掉了诸吕,保住了刘氏的江山。
汉文帝时,陈平担任左丞相。有一天,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子有多少,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仍说不知道。周勃这时由于紧张加上羞愧,汗水把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于是文帝又转向陈平,向陈平问了同样的问题。陈平却说:“有主管的人,陛下可问他。”文帝问谁是主管的人。陈平说:“陛下想知道判决案件的情况,可向廷尉询问;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向治粟内史询问。”
“这些事情都各有主管,那么你又做些什么呢?”文帝问。
“臣惶恐。”陈平先是谢罪,然后不慌不忙地说:“臣以为,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百姓,让公卿大夫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好,说得好!”文帝高兴起来。听到文帝称赞陈平,周勃的脸更红了。
退朝后,周勃对陈平说:“你倒是风光了,为什么平时不教教我这些呢?”
“大人错怪我了,”陈平笑着说,“你身居相位,难道还不知道丞相的职责?”
周勃叹了口气:“看来我的才能真是无法和你相比!”
很快,周勃就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丞相之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人物
陈平是西汉时的重要谋臣。他出身贫寒,却从小志向远大。他爱读书,擅长黄老之术。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时,他六出奇计,建立奇功。刘邦去世后,他辅佐汉惠帝,和周勃等人成功地清除了诸吕,保证了汉室的延续。陈平不仅多谋,还有治国才能,更懂得明哲保身,知道功高而不居的道理,因此他在汉初多变的政治格局中一直安然无恙。
释评
陈平有绝顶的智慧。一般人们对他的了解是他擅出奇谋,但他在治理国家上也颇有手段。尤为可贵的是,他对官员的职能有着深刻的了解。
史书上讲陈平精通黄老之术。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无为而治也不是不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做过多的行政干涉。
所以,当皇帝询问一些具体的事务时,陈平就推给了具体负责的人。这是陈平明确职责,不越俎代庖的体现。官员有各种职能,各种分工,宰相就是统领这些官员的。陈平说得很清楚,宰相就是负责管理和监督百官,而不是代替百官做事的。如果凡事都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无法负担不说,百官也会失职,一切就会乱了套。
周勃在拥戴刘氏上立了大功,但他只是一位忠臣,却未必是一位能臣,因为他对官僚制度的运作和机能并不十分了解。这样的人,是不太适合为相的,好在他有自知之明,辞去右相之职也是明智之举。
原文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故曰:平则不倾。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官者不可不察也。
译文
官员不公正,老百姓就会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就会发生动乱。所以说:民心如秤,不平则倾。这关系到天下的治乱、社稷的安危,做官的人不能不认真考虑。
事典
唐太宗知人善任
说起马周和唐太宗的关系,有一段佳话。贞观五年(631),太宗令朝中每个大臣都要上疏,指出朝政的得失。这件事难住了常何,他是一员武将,对朝政根本不懂,哪里提得出意见?这天,正好一位有学问的穷朋友住在他的府上。提起这件事,这位朋友说:“这事好办,我可以代劳。”他连夜写了二十几条建议,让常何交差。此人便是马周。
常何提心吊胆地把奏疏交上去,唯恐通不过。果然,太宗宣他上殿,劈头就问:“这奏疏果真是你写的?”
常何面如土色,只好实话实说。太宗却说:“这奏章不但文辞优美,而且切中时弊,难得呀,难得!这是位人才,朕要见他,你快去请他来。”
常何立刻去接马周。等了一会儿,不见马周到来,太宗心急,就派一位官员驾车去请。又过了一会儿,仍不见来,太宗就又派一位官员驾车前去。太宗见到马周,就问天下治乱兴亡的事情。马周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太宗感到与马周相见恨晚,就让他在门下省做事。
十几年后,马周高居宰相之位。
“有件事让朕百思不得其解,”太宗对马周说,“贞观初年,天下歉收,一斗米值一匹绢,可那时候老百姓没有一丁点儿怨言。现在倒好,天下富了,一匹绢可以换一百斗米,可老百姓却感到不满意。你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马周缓缓答道:“当初天下穷困,可百姓没有怨言,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在惦记着他们。现在天下富了,百姓反而不满,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不再关心他们了,整天忙着为自己建园林、建宫殿。”
他看了一眼太宗,继续说:“有的朝代延续时间长,是因为帝王行德政,得人心。有的朝代延续时间短,是因为它失去了民心。陛下,民心如秤,不平则倾啊。如果陛下现在仍然像贞观之初那样心系百姓,大唐的江山就会千秋万代!”
“说得好!”太宗说,“朕听了你的话,真是豁然开朗。朕顺应民心,得了天下,要想治理天下,民心仍然不可忽视啊。”
人物
马周,字宾王,贞观年间杰出的政治家。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却仍然刻苦读书。他最初当过州助教,但他整天喝酒,结果受到上司的责骂。之后辞官到了长安,借住在朋友常何家中。因为替常何写奏疏,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会想他。”
贞观二十二年(648),马周病死,只有四十八岁。他生病的时候,太宗亲自为他熬药。他死后,太宗为他举哀。
释评
唐太宗之所以实现了贞观之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人善任。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通过任用贤才,广开言路,使自己懂得并且牢记顺应民心的道理。马周说得很对,历朝历代,顺应了民心,国家就会安定;背离了民心,国家就会动乱。
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财富少,百姓还可以承受,但对财富的分配不合理,百姓就无法容忍了。当官的手中有杆秤,百姓的心中也同样有杆秤。官员手中的秤不公,百姓心中的秤就自然不平。积小怨为大怨,一旦这种不平化成仇恨,民众就会揭竿而起,导致天下大乱。
马周非常清楚天下治乱与民心向背的道理。这也是从政的人首先应该明白并且应该牢牢记住的道理。可贵的是,唐太宗也接受了他的道理。君臣际会,马周遇到了太宗,是他的幸运;当然,太宗遇到了马周,也是太宗的幸运。
原文
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译文
做官的人,加强自身的修养最为重要,因此首先要立德,然后才是立功。
事典
孔子为政以仁
孔子一生为了恢复周礼而四处奔走。他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有了很高的道德素质,才能做个好官,实现政治清明。
他听说齐景公招贤纳士,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齐国,希望得到景公的重用。
到了齐国后,孔子先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他在齐太师那里听到了《韶》乐,认为它尽善尽美,以至沉浸其中,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在当时是礼的一部分,非常受重视。高昭子认为孔子可用,就把他推荐给了景公。
景公见了孔子,就向他问起了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臣子要小心辅佐君主,而君主则要器重臣子,儿子要孝顺父亲,父亲也要疼爱儿子。上下各行其道,社会秩序就稳定了。
景公听了很满意。他又问孔子还应怎么做。孔子说:“政在节财。”意思是说为政者不要奢侈,浪费百姓的钱财。
这些建议都体现了孔子宣扬的为政以礼、为政以仁的政治主张。但由于孔子的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受到了相国晏子的阻挠,景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见事不成,就离开了齐国。
回到鲁国后,鲁定公让孔子参政。孔子干得很出色,不久就当了负责诉讼、刑罚的大司寇。鲁国的社会治安从此好转,路不拾遗,商贩们也不敢哄抬物价。孔子执政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完全实现他的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但由于他超绝的个人品格,一直受到后人的景仰。
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的陬邑,小的时候家境不好,但读书刻苦。年纪稍大些,他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做过各种工作,包括管理仓库和牧场。
三十岁那年,孔子开始招收学生,办起学校来。他学问很大,教起学生来又尽心尽力,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人们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是说他的学生中有很多杰出人才。
孔子一心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的思想核心是“仁”。鲁昭公死后,鲁定公做了鲁国的国君。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这年他已经五十岁了。不到一年,他就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再升任大司寇,管理起朝廷的政事来。在他的努力下,鲁国被治理得很好。这时齐国的国君却害怕了,他认为鲁国强大了,会对齐国产生威胁。于是齐国的国君就想出了一个计策,精心挑选了八十名美女,再加上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了鲁国。鲁国执政的季桓子收到了这些礼物,兴高采烈,整天不是赛马,就是和美女饮酒作乐,把朝廷的政事抛在了脑后。孔子感到很失望,就带着学生们去周游列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对话被记录了下来,编成了书,就是著名的《论语》。孔子的很多思想都保存在这部书中。
释评
官员掌管权力,在古代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从古到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那些奸臣和贪官,就会发现,他们缺少的并不是才智,而是没有把才智用到正当的地方。
孔子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很值得同情的。但他却言传身教,为后世的人们立下了楷模,这也就足够了。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尽管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个人才能和走过的道路也不一样,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公而忘私。无私就是大公,就是大德。有了这样的品格和志向,他们自然会一往无前,舍生取义。
原文
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立功者,用也。有体,用自在其中矣。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故子曰:吾日修吾身。《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译文
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自身的修养来确立德行,这是本体。而建立功勋,这是作用。有了本体,作用自然就包含在里面了。不加强自身修养、确立德行而能建立大的功业的人,我还没有见过。所以孔子说:我每天都在加强自身的修养。《周易》说:君子整天勤奋努力,到了晚上,还要想想自己做得有什么不对的。修身养性,德行才能(使人)免于危险,而功业自然会建立。
事典
鲁恭以德施政
鲁恭是东汉时的名臣。他最初担任中牟县令时,就显示出了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他很少使用刑罚,以德服人。在他的治理下,中牟县民风淳厚,百姓安居。
一次,有人向鲁恭告状,说一位亭长借了他家的牛,用过后却不肯归还。鲁恭就派人把亭长找来问道:
“你既然借了人家的牛,用完后就应该归还给人家。现在人家来告状,你就该把牛归还,并向人家道个歉。”
“我的青天大老爷,我哪里借过他家的牛?这明明是我自家的牛嘛!”亭长说。
“胡说!”牛的主人说,“分明是你向我家借的。”
“你这是在讹人!”亭长说,“我哪里会向你家借牛?”
鲁恭这时叹了口气,说:“你们不用吵了,不管谁是谁非,总之,这是我的责任。我的教化没有效果,实在有愧啊!”于是,他脱去官服,准备辞官。
“大人不能走!”下属们流着泪挽留他。
“大人不能走!”百姓们也流着泪挽留他。
“大人,我的牛不要了,您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辞官啊!”牛的主人说。
看到这场面,那位亭长也羞愧起来:“大人,是我错了。我一时鬼迷心窍,想赖他家的牛。现在我把牛还给他,请大人责罚!”那位亭长终于认了错。
鲁恭让亭长归还了牛,但免去了对他的处罚。
有一年闹了蝗灾,邻近的县里都损失严重,只有中牟县没有受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有的官员不信,就派人去调查。前来调查的官员在树下乘凉时,看见一只野鸡飞过,落在一个孩子身边,而那个孩子连看都不看一眼。
“你为什么不抓住这只野鸡啊?”官员很奇怪。
“不能捉,它正在孵小鸡呢。”
官员叹服了。他回去报告说:蝗虫不入境,这是一异;教化及禽兽,这是二异;孩子有爱心,这是三异。这些都是鲁恭以身作则的结果。
人物
鲁恭十二岁那年,做太守的父亲死在官任上。他为父亲治丧,在礼仪上做得比成年人还要好。此后他又发奋读书,受到乡里的称颂。做了中牟县令以后,由于他持身严谨,并以身作则,推行教化,使当地民风大变,受到朝廷的重视。他两度位列三公,却始终谦逊恭谨,知人善任,被视为贤相。
释评
古人以立德、立功和立言为“三不朽”,认为其中立德是最重要的,而后面二者相对次要。这并不是说不要立功和立言,而是说立功和立言应建立在立德的基础上。离开了立德,一味去追求立功和立言,就难免会变得功利,会成为沽名钓誉之徒。
鲁恭注重个人修养,为政推行教化。所谓教化,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情,说穿了,就是让百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讲求道德,奉公守法。值得注意的是,鲁恭这样做并不是忽视法制。他是真正认识到,与其让人们被动地去服从法律,不如让人们主动去顺应道德。这也是古代儒家和法家的一个根本区别。法家用法峻急,效果最终都并不怎么好,而像鲁恭这样,宽仁爱人,以身作则,百姓反而欣然从命。
原文
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忠而事君,谠而求直,此为本也。忠谠之下,乃可以清、廉、慎、勤而求功。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译文
为官的德行,在于忠诚,在于直言,在于公正,在于廉洁,在于慎重,在于勤勉。忠诚用以服侍君主,直言以追求正直,这些是根本。在忠诚正直之下,才能做到公正、廉洁、慎重、勤勉,才能求得功业。所以说:想要建功立业,一定要先树立良好的德行。
事典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